联系我们
首页 >校长在线 >校长论著

李建成:让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课程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9-05-15

李建成:让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课程

李建成

 要:有意义的语文活动才是语文资源,探未知的语文活动才是语文学习,共建构的语文活动才是语文课程。用语文学习的理念设计活动,让语文学习的方式融入活动,按语文学习的需求表达活动。

关键词:活动;语文学习;课程  

很多人都认为“活动即教育”,“活动即语文学习的课程”。从教育和语文课程的定义看,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从教育实践来看并非如此,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教育,也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成为语文学习的课程,包括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课外活动中那些“简单重复”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没有生成新的语文意义,便没有成为语文学习的课程。学生语文学习的课程从本质来说,是个体为了提升自己语文素养需要建构的新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习得这些内容的过程和方法。从教学的需要看,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教学本身都应按照学生语文学习和生命成长需要设计与实施活动,让每项活动都能成为学生生活的崭新内容,成为他们生命发展的一种律动,也就是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课程。

一、“让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课程”的意义

1.丰富语文课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定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1] 可见,语文课程不只是教材,还应包括广阔的自然与社会资源以及变化的社会生活等。社会生活是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源泉,活动是“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并为了生活的课程”。师生通过开发社会生活中的各项活动使其成为教学内容,拓宽课程建构途径和方式,丰富课程内容,从而形成更加开放的语文课程。

2.促进生命成长

人的生命成长需要生命体不断进行运动,也需要在运动过程中不断重构自己的经验,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合。从本质说,人的生命运动就是个体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生活,获得知识与智慧,并将其活动经验作为“新的能量”补充到生命体中。就语文活动对生命成长影响而言,个体通过参与群体之间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并对其活动的意义重新建构,不断提升其听说读写能力,从而形成新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结构,便能促进生命成长。

3.提升生活意义

生活的意义需要对天天都能见到的“所见所闻”进行不断“重构”。人每天的生活是由若干活动构成的,不同的活动方式构成不同的生活意义。就活动实施来说,同样一项活动应按学生年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组织实施,这便能为其架构新的结构,充实新的内容,赋予新的意义,练就新的技能,从而促进其形成新的生活境界。

4.实现教育价值

教育让人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觅见新的意义,从而获得发展;同时,教育也让人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改善现有生活,促进生活变得更加完美。这便呼唤我们引导学生从教育本质出发不断改进每天的学习和生活活动,从学习和生活活动中探究蕴藏在其中的未知知识,在探究未知世界中习得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促进人的更好发展。

二、“让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课程”的内涵

1.“让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课程”的含义

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是由活动构成的。学生在生活学习活动过程中,根据个体的需要,建构新的意义并将其构成语文教育内容,从而促进自己语文学习与生命发展。从本质上说,“让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课程”就是追求“活动课程化”,将活动按课程要求实施,课程按活动方式建构,促进学生在活动中构建自己的语文课程。

2.“让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课程”的特质

活动的意义是让其成为促进生命成长的课程。“活动”具备以下特质才能成为语文学习的课程:其一,活动具有建构性。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个体与环境进行双向建构,实现知识的吸收和改造。其二,活动具有增值性。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个体与环境进行融合和累加,促进彼此价值的增加。其三,活动具有生成性。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个体与环境进行不断创造,生成新的意义和课程。其四,活动具有发展性。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个体在环境中的每次活动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每次活动和上一次比是在更高层面上发展和提升。

三、“让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课程”的理念

1.有意义的语文活动才是语文资源

学生每天的学习和生活都是由若干个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中像吃饭之类的只是简单的生活活动,跳绳等只是课间的游戏活动,从本质上说不是语文活动。生活中,那些与人生、社会、民族紧紧连在一起,对于学生来说能生成新知识,激发新思维,有教育意义,并能发展语言的活动才是语文资源。就教学活动来说,那些能够引发学生思维,提升他们听说读写能力的活动才是语文资源。

2.探未知的语文活动才是语文学习

    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逐步由传统的讲授式转变为以活动教学为主,但从教学本质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语文学习。在日常生活、语文课外活动或语文教学过程中,那种只让学生用自己过去经常使用的方式解决问题,没有培养新技能的实践活动,不属于语文学习;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创设的“打电话”“问路”“接待客人”等场景交际,学生说的只是已知的、简单的生活用语,这样的交际活动不是语文学习;在各种活动过程中,没有深度的思维训练或未培养语文学科思维品质,这也不是语文学习。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未知世界——感知并发现以前未见过的客观事物,生成并体验以前未有过的情感世界,通过探究能够学会对其进行表达,并使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比以前变得“更好些”,这样的活动才是语文学习。

3.共建构的语文活动才是语文课程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很重视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活动,力求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建构语文课程。目前,我们开展的很多语文活动往往只关注个体原有知识技能展示,并没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建构新知识技能,也没有引导他们通过群体活动共生智慧。例如,汉字听写大赛、诗歌背诵比赛、成语接龙等活动展示的都是个体在活动实施前的知识技能和最终获得“奖项”,并没有将其“内容”构成语文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是语言和文学、文化的总和。师生通过对文学著作、社会生活等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实现对语文课程的建构。在活动过程中,师生不仅吸取传统的语言精华,而且还共同创建活动表达方式,同时还将这些表达建构到自己的语言结构中,形成能够自主运用的“语言链”,在此基础上发展听说读写能力,促进“表达方式”的广泛运用,这便形成语文课程。

四、“让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课程”的方略

1.用语文学习的理念设计活动

“规划和执行是相互联系的、一体化的活动……”[2]应该说,开展语文活动,首先要做好规划,在规划中实施,这样可以更好提升其实效。语文活动的设计应该从语文学习的需要出发,按照语文学习的理念建构活动,促进其构成语文课程。

1)按“语文味”的理念设计活动

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是学习语文——在字词句篇训练中培养人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语文姓语”的学习理念在活动中凸显“语文”,促进人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例如:课间交流活动原来可能是“东扯葫芦,西扯瓢”,以后可让学生设计见闻播报等话题;辩论会原来可能是“双方争论”,以后可让学生设计引用诗词佐证;观察大自然原来可能是“参观旅游”,以后可让学生设计寻找“作家笔下的金句”或“名人眼中的世界”;书画竞赛原来可能是“展示作品”,以后可让学生设计作品赏析……

2)按“人本性”的理念设计活动

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人”——让学生从自然人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因此,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语文化人”的学习理念在活动中彰显“个性”,促进人的个性品质不断提升。例如: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原来可能主要关注文学类书籍阅读,以后可根据人的个性发展需要设计人文、地理、文学、科技、品德等书籍的阅读活动;某一本书的课外阅读原来可能主要关注作品内容的建构,以后可根据人的兴趣特点设计对读者知识经验进行拓展的活动……

3)按“生活化”的理念设计活动

语文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在生活中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到生活中运用语言。因此,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生活即语文”的语文学习理念在活动中建构“生活”,促进人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例如:寒假期间,可让学生设计找春联、写春联、赏春联活动;端午节,可让学生设计话端午、过端午、写端午活动。

2.让语文学习的方式融入活动

语言的产生、习得和运用有其自身规律。“言语的主要功能(不论是儿童的还是成人的)是交流,是一种社会接触。因此,儿童的最初言语基本上是社会化的。”[3]可见,儿童最初学习语言是在各种活动中实现的。学校按儿童学习语文的方式实施活动,将益于促进他们在活动中建构语文课程。

(1)用“探究”的方式:将活动化为语文学习

人对客观现实的积极反映、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都是通过活动实现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活动主客体之间没有发生相互转化,也就是说在活动过程中客体仍然保持原有状态,并没有转化为主观映象,这样的活动没有构成学习。作为语文活动实践来说,应引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式实施。通过“探究”,促进主客体相互转化,将活动化为语文学习:其一,用活动建构新知。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强化活动的建构,一方面,关注活动内容和实施方式的拓宽,让他们在活动中建构新的语文学习途径;另一方面,关注活动过程中的听说读写训练,让他们在活动中建构新的语文知识技能。例如:学校或班级组织演讲活动,让他们赏析演讲——听了演讲你有哪些感触?你觉得怎样讲会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以此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其二,用活动探究未知。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一方面,引导他们探究未知领域,在活动中发现未知世界;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学习对未知世界的表达,在活动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我们经常组织找春天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到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寻找自己以前没有观察过的体现春天气息的景物,观察时尽可能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描绘时尽可能用准确、生动、形象、新鲜的语言,以此促进学生从“搬用旧知”转化为探究学习。

(2)用“整理”的方式:把活动融入语文资源

学校经常组织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也经常运用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呈现文化标语,如果仅以“活动”形态呈现,活动后并未留下语文资源。从资源建构角度说,这些活动需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方式和语言习得规律进行“整理”,通过自主“整理”使活动留下“语文痕迹”,把活动融入语文资源。具体策略是:其一,用图文记载活动。文字图片是最好的语文资源,组织活动时应引导学生用图文方式对活动进行记录,建构资源。例如:组织辩论会,辩论时“正反方提出的问题”、“正反方阐述的观点”、辩论中生发的智慧等等,对活动中这些有价值的材料收集和整理,便构成语文资源。其二,用交流共享活动。能够被运用的活动智慧才是有意义的语文资源。语言文字的价值在于实践,书籍资料等只有被运用才能发挥资源作用。活动的记载不只是作为资料存档,而应将“整理的资料”在媒体上或宣传栏中“呈现”和“交流”,亦可在活动后组织再“反思运用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整理”进行再实践,在实践中再“整理”,以此促进其成为“鲜活”语文资源。

(3)用“创造”的方式:让活动变成语文课程

当下学校教育中很多活动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很少关注活动对人和语文课程的影响。即便是我们组织的听说读写语文技能活动,也未从课程层面整体设计活动过程和活动方式,并未将活动纳入课程建构。人的知识、技能、心理、意识是自己在活动中通过一个个“创造”建构和发展的。无论是活动的设计还是实施都需要学生能够对活动开展“创造”,充分挖掘其育人功能,让活动变成语文课程。其一,推进活动课程化——将活动作为课程开发过程。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让他们将活动按照课程的要求进行开发;另一方面,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创造并解释这一活动,使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并促进活动内容不断转化和活动意义不断建构。例如:组织春游活动,一方面,按照年段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找春天”;另一方面,再引导他们总结和观察描写春天的方法,将每个人的不同方法“汇集在一起”,形成学习策略。其二,推进课程活动化——把课程作为活动事件实施。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把自己原有课程按照活动方式进行实施,并由此对活动进行审视和重构,从而实现活动、课程内容的变革与意义的生成。例如:教学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而应在活动中实施教育:下雨了,请同学们观察和描写雨景,并写出自己的心情。在同一时间和相同地点观察雨,有的同学笔下是诗情画意,有的同意笔下是凶神恶煞……从雨的描写中可以感受到有的同学心情愉悦,有的同学心情郁闷……最后,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的环境与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关。

3.按语文学习的需求表达活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4]这便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运用语言,也就是在活动中学习语言表达。

(1)把活动过程表述具体

语文学习需要我们能够把自己参与活动的过程表述具体。活动实施后,应让学生对活动情况进行表述。表述时,不是简单说出或写出活动“做什么”,而要让他们把活动过程表达具体。其一,要交待“怎么做”。在讲述活动经过时,不要只说我们“做什么”,而应突出“怎么做”,把“做事的经过”写具体。其二,要把细节写清楚。在讲述活动经过时,要抓住活动过程中的细节进行描写——抓住人物最本质的特征,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变化、语言的勾勒,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其三,要有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是训练语言的重要方式,说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表达要具体、准确、细腻,不能仅用“真好玩”、“好热闹”等抽象词空洞表达,而应对自己内心的那种感受进行“挖掘”——不仅把内心真情准确表达,而且还应说出感受产生的“背景”。

(2)把个体收获表述清楚

语文学习需要我们能够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表达准确。活动实施后,应让学生对活动情况反思。反思时,不是简单反思活动过程,而要让他们把活动中自己的收获表述清楚。其一,要表述清楚自己在活动策略上的收获。活动后,要对活动实施策略进行总结——自己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发现哪些活动方法比较科学,哪些活动方法需要进行改进,哪些活动方法对今后开展其他活动有借鉴作用。通过对活动策略的总结反思,促进活动策略的建构,从而使活动策略成为语文课程。其二,要表述清楚自己在知识技能上的收获。活动后,要对自己知识技能进行总结——自己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习得哪些知识技能,哪些知识技能应是自己今后关注的,今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技能。通过对习得的知识技能总结反思,促进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建构,从而使自己的知识技能成为语文课程。

每一天都可能是昨天的再现,也都可能是崭新的一页;每一项活动都可能是机械的重复,也都可能是生命的律动。只要我们让学生用语文学习视角对每一项活动进行设计、开发和实施,就可能让其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课程,成为他们生命成长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

[2] [美]小威廉姆  E.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44.

[3][俄]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 .语言与思维[M].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9.

[4]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

作者简介: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启东启迪外国语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版权信息:启东启迪外国语学校 备案号:苏ICP备18069388号-1 技术支持:朗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