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治理:新时代管理的理想变革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04-09
学校治理:新时代管理的理想变革
I李建成
【摘要】学校治理是广大师生员工和家长参与对学校各项工作全面、系统的调节过程。学校治理的方略:对学校进行理念治理、课程治理和制度治理。
【关键词】新时代;管理;学校治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 2020 )18-0051-04
【作者简介】李建成,江苏省启东市启迪外国语学校(江苏启东,226259)校长、党支部书记,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多年来,广大校长一直在探索学校管理的策略,企图通过优化管理方式提升办学效益。学校管理是校长对学校人财物进行管与理的一种行为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更多是对师生行为的规范与控制,很难最大限度调动师生的主动性。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得到全社会认同。从学校发展需要看,现代学校管理追求的不应是对师生的监督与约束,而应践行一 种新型的学校治理模式一引导师生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参与学校的发展,在自主治理的过程中提升办学品质。
一、学校治理的内涵
1.学校治理的定义。
“治理”是指政府理政的行为方式,以及通过某些途径用以调节政府行为的机制。“学校治理”是基于学校现实和长远建设发展需要的整体性决策、谋划和推进行动,是对学校办学理念、教育实践和管理方法等持续不断地进行调节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学校各项工作能够得到快速、和谐、健康运行,办学品质能够得到最充分的提升。
2.学校治理的主体。
学校管理是对学校拥有的资源进行决策、 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活动。学校活动的主体是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只是“管理对象”。“治理” 需要共同目标的支持。学校治理的主体是多元 的,包括各级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 家长,且这些治理主体之间不是强对弱、上对下的不平等关系,而是平等互助的关系。
3.学校治理的本质。
管理是管理者对资源的组织和控制,虽然学校管理中人们也倡导“管理就是服务”,但其本质仍然是管控。治理却不同,“它所要创造的结构和秩序不能从外部强加,它之所以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皿这种“互动”不是“外部强 加”,而是服务。学校治理追求的宗旨不是管控师生,而是为师生发展服务,且通过师生“相互发生影响”促进彼此和学校的发展。
二、学校治理的意义
1.师生成长的客观要求。
师生成长需要学校有一个健康的运行方式和适合的育人模式,也需要营造一个历练和展示自己的平台。另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长需要,在不同时期,同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便要求学校育人模式能够针对师生成长需要进行建构,这种建构不是少数管理者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全员参与,协同治理才能实现。
2.社会管理的应然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走向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对社会管理也提出新的命题一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各级政府应以人民需要为根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变革呼唤学校深入推进管理改革——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激发大家主动参与学校治理,培养治理能力,从而策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教育改革的必然诉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条件和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但是教师队伍素质仍然需要提高;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明确提出要坚持“放管服”相结合,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应该说,教师素质的提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等诸多问题是学校需要解决的系统问题,传统的管理 手段很难解决,迫切需要通过全员参与的学校 治理协同解决。
4.学校发展的本质追求。
学校发展需要学校内部建立从人治走向法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控制走向协调的管理模式,并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从而推动学校转型。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处理好学校与政府、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处理这些问题本质上属于学校治理范畴,需要全体师生和社会相关人员协同参与才能解决。
三、学校治理的方略
(一) 学校理念治理:改变师生教育理念
1.对学校教育主旨重审。
学校应有自己的教育主旨。学校教育主旨是学校的核心价值,是学校的根本追求,也是学校的育人主张。确实,一所学校能成为什么样的学校首先取决于其教育主旨,如果教育主旨偏离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那么这所学校不可能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因此,学校治理首先 要对教育主旨进行审视。
(1) 用生命成长的需要审视学校教育主旨。 新时代提出“人本主义”思想,这便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教育对象是“人”,教育主旨应该是“关注人的生命成长”,且“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基于此,学校教育不是铸造相同规格的人,而应满足每个生命体成长的需要,促进他们的个性得到最好的发展。学校治理时应站在“教育即满 足生命成长需要”这一高度审视自己的教育主旨,对学校教育主旨中“应试”思想要进行变革: 让“人”成为学校的主角,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 了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保障每个生命体都能实现自身价值。
(2)用“立德树人”的要求审视学校教育主 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指出我国新时代的教育方向:教育应关注每个人的成长,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治理时应带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审视育人主张,对教育价值中偏离“立德树人”的思想要彻底摒弃:学校应牢固确立为党和人民培养人;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用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族和时代精神教化人。
2.对学校办学理念重构。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教育思想,是学校的办学方略,也是学校的教学追求。“办怎样的学校”和 “怎样办好学校”需要办学理念的引导和支撑。
(1)找自己的句子表述理念。办学理念包括 学校教育哲学、校训、办学目标、培养目标、“三风”等,每所学校对其都应有自己的校本表达,且这些表达语言高度凝练,凸显自己的个性特征,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符号。学校治理时,应引导广大师生依据学校价值追求对已有办学理念的表述进行反思,未建构的进行新构。在反思和新构过程中,努力寻找自己的句子,架构体现自己个性的表达。
(2)用丰富的内涵诠释理念。办学理念的语 言表达虽然精炼,但是内涵丰富。人们在提炼这些句子时虽然有自己的内涵界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家对教育的认识还会越来越深刻。学校治理时,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充实新鲜血液,对原来的内涵进行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融合新的理论,用新的教育思想诠释办学理念。
(二)学校课程治理:改善师生教学行为
1. 对学校课程规划从整体上进行顶层设计。
要想全面推进课程改革,首先要对课程规划重新进行顶层设计,根据国家课程改革意见、学校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需要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规划。
(1)按照以人为本思想定位课程理念。课程理念是课程规划的核心部分,是规划课程的根本宗旨。课程治理时应明确学校课程理念:学校课程的主体是师生,课程的宗旨应是“为了师生发展”,也就是说,学校课程理念应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一围绕“把促进师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根本要求,按照学校培养目标和特色建设定位课程理念,建构自己的课程价值。
(2)按照校本教育哲学设计课程科目。课程是落实培养目标的载体,学校开设哪些课程体现培养怎样的人。课程治理时一定要依据校本教育哲学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架构:一是从国家课程改革需要出发,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要求规划课程;二是从人的生命素养需要出发,针对人生命成长过程中需要的素养规划课程;三是从校本教育哲学需要出发,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诉求规划课程。在此基础上进行统筹设置,整体架构体现校本教育哲学的学校课程,从而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2. 对学校课程实施从方式上进行科学探究。
(1)建构“学科融合”的课程实施方式。当下,绝大多数学校课程实施仍然采用的是“单科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学校课程治理时应改变“单科教学”的做法,积极探究“融合教学”:一方面,探究“学科+”的实施方式,通过“学科内部+”“学科+学科”“学科+科技”“学科+生活”等多种方式融合学习,促进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另一方面,探究“教室+” 的实施路径,通过“教室内部+”“教室+校园”“教室+校外”,,教室+网络”等多种路径交互学习,促进跨空间活动的实施。
(2)建构“以学定教”的课程实施方式。当下,绝大多数教师的课堂仍然是“以教为本”,少数优秀教师也只是“为教设学”一一为了自己的教而设计一些学习活动,学生还是被教师牵着走,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应该说,这种教学过程仍然是传授课程。教学治理的理想追求是课程 实施真正“以学定教”,教学时不是“用教材教”,而是让学生“用教材学”一在学习教材和探寻生活中自己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从而建构体现个体经验的“个体课程”和师生共同拥有的“公共课程”。
3.对学校课程评价从过程上进行全面考量。
(1)关注师生在课程实施中行为方式的评价。一些学校为了体现过程性评价将单元测验成绩按照比例记入学科成绩,这种过程性考试评价仍然属于单元终结性评价。课程评价治理时,不只是看学校是否建立过程性检测评价,更要看师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学生是否主动学习、会学习,也就是要评价每个学生在课程建构中的行为是否达到最佳状态;教师是否以学定教、善教学,也就是要评价教师在课程建构中的做法是否最适合每个学生。
(2)关注师生在课程实施中发展变化的评价。现在,学校都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这样评价忽视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潜能的差异。课程评价治理时,不只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看师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就学生来说,一方面看他们的进步程度,也就是看有了多少变化;另一方面看他们是否还有发展空间,也就是看是否达到自己的最大可能。就教师而言,一方面看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专业素养的 提升程度;另一方面看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潜能的发挥程度。
(三)学校制度治理:改进师生管理方式
1. 制度内容:看学校是否从整体上全面设计。
学校高品质发展必须建构科学的制度,通过制度文化引领师生更好发展,保障学校各项 工作健康运行。学校治理时,一方面,要从整体上对学校制度进行全面设计,尤其要关注师生自主发展和参与学校治理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用发展的眼光定期对制度进行充实和修改,尤其能够根据学校工作发展需要增改制度内容。这样既保证学校每一项工作都有据可依,又推进制度不断完善,还确保制度始终能够引领学校发展。
2. 制度实施:看学校是否从过程上分步监督。
学校高品质发展关键看能否将科学的制度落实到位。只有将制度内化为师生的行为,才能保障学校工作顺利实施。学校治理时,围绕“天天坚持,事事落实”的基本原则,强化制度的执行:一方面,要对学校每项工作细化目标,明确每个环节的要求和考核办法;另一方面,要对每项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通过过程监督,促进工作目标的实现和办学质量的提升。
总之,学校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整体推进。理念治理、课程治理和制度治理是新时代学校治理的关键,也构成学校治理的一个系统。
【参考文献】
【1】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2).
《江苏教育》2020年3月第18期(周二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