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校长在线 >校长论著

高中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实践的整体框架*

作者:李建成 发布时间:2017-09-30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对象专项重点资助课题“高中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R-a/2016/02)实施框架。

收稿日期:2017-05-25

作者简介:李建成,江苏省洪泽中学(江苏洪泽,223100),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文化建构的研究和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的研究。

高中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实践的整体框架*

李建成

摘要:当下的高中学科课程仍然是由专家以知识逻辑为背景编制教材,教师根据高考需要进行教学。“高中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追求通过让学生参与学科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和重构,实现以学生逻辑和以知识逻辑两个维度深度融合建构课程,改变传统的“让学生被动学习课程”为“让学生融入课程”和“让课程适应学生”,促进学生和课程一起发展——学生在学科课程建构过程中发展课程,形成自己的核心素养,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教学;学生参与;课程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A-0000-00   

一、高中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1.学生生命成长的企盼

每个生命体都企盼得到更好的成长,关注人的生命成长理应成为当代教育的主题词。从人的生命成长需要看,教育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让个性能够充分发展。人的生命发展需要个性充分发展——需要学校提供适合自己成长的课程,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建构课程,也需要建构自己的课程。二是让个体能够适应社会。人的生命发展需要个体的社会化——需要个体由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需要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建构社会文化,也需要用自己的经验努力促进社会发展。

2.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随着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1)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缺失。当下,课程建构以专家为主,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学生也只是课程的享用者。(2)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缺失。当下,高中教学以传递知识为主,教师是在教教材,学生也只是在学知识。(3)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失。当下,高中学习以试题训练为主,教师根据高考需要设计好练习,学生完成各项练习,这种训练是“被学习”。

3.学生核心素养的呼唤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和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台,未来普通高中教育不应只关注学科知识教学,而需要通过学科教学重构课程内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体来说,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以大学科观念统整和重构课程内容,且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实现。高中学生参与课程建构正是让他们围绕核心素养进行课程整合、学习、教学和评价——培养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建构课程。

(二)课题界定

1.课题的基本概念

“学生参与”: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到场;参加;参与策划与实施。【1】我们追求的境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有效地参与策划与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课程建构”:指主体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重构等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和全面实践。

2.课题的内涵意蕴

“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在教师引导之下,学生围绕“生命成长需要”,带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知识经验,按照自己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参与学科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资源建设,在参与建构活动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潜能和已有经验建构课程内容,共享同伴生活和经验,促进自己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科课程,并能延伸探究跨学科课程,形成更加丰富的课程经验,从而让人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课程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需要,形成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由此让课程也得到更好的发展。

3.课题的追求境界

当下的高中学科课程主要是由专家根据学科知识特点,以知识逻辑为背景,编制学科教材,这样编写的教材主要体现的是“学科知识结构”。教师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本研究追求的境界是让课程回归学生,以学生为逻辑起点,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认知方式,对教材知识结构进行重构,并对其内容进行丰富和发展,形成体现个性经验的学科课程,在此基础上生发和链接跨学科课程。这一研究不是否定当下以知识结构维度的课程编制方式,而是追求以学生逻辑和以知识逻辑两个维度深度融合的课程建构,使课程内涵更加丰富,形态更加立体化,变传统的“让学生被动学习课程”为“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融入课程”和“让课程适应学生”,促进学生和课程一起发展——学生在学科课程建构过程中发展课程,形成自己的核心素养,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高中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架构

(一)研究目标

1.建构学校学科课程资源平台

通过实践,为学校建构学科课程资源平台,这一平台将成为学校学科课程资源库,供师生交流互动,为学生展示和学习服务。

2.形成学校学科课程建构文化

通过实践,建构校本的学科课程建构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学科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和重构,将学习、教学和学科课程建构融为一体,促进学校形成富有特色的学科课程建构文化。

3.架构学生学科课程学习空间

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在电脑、笔记本和大脑中收集整理学科课程,形成富有特色的学习资源,为他人学习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平台,促进“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

4.探究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策略

通过实践,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重构的策略,促进他们成为学科课程的建构者,在课程建构中和课程一起成长。

5.探寻教师指导课程建构策略

通过实践,教师找到指导学生参与学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重构的策略,不断提高教师指导课程建构能力,在课程建构中与学生、课程一起成长。

(二)研究理念

1.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形态

学生以何种形态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直接影响课程的质量。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设计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的五种形态:学生对自身资源的挖掘、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或合作研究课程、学生反思或评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生收集整理课程资源。(见图)

2.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过程

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经历怎样的过程?我们设计这样的过程:学生带着个体的思想感情、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方式与教师、文本、环境课程进行“对话”,促进个体、教师、文本、环境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也促进这些课程能够不断“融合”,形成更加丰富、有机统一的课程框架。(见图)

3.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原则

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生命发展需要和课程建构的需要,初步确定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学生主体自主地、能动地参与学科课程建构。二是互动性原则,学生在参与课程建构过程中与其他课程元素之间多向互动。三是创生性原则,学生通过理解课程文本,重新建构课程知识,促进个体经验更新和课程意义的生成。四是差异性原则,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的兴趣、成效有较大差异,参与建构方式应因人而异,因“文”而定。

(三)研究内容

1.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基本现状

研究内容包括:(1)学科课程实施方式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听课观察和座谈等方式对全校各学科课程方式情况进行调查,从课程建构角度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我校学生学习学科课程的方式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听课观察和座谈走访等方式对我校学生学习学科课程方式情况进行调查,从课程建构角度了解学生学习方式中存在的问题。(3)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能力和方式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课程建构能力考查、听课观察和座谈走访等方式对我校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能力和方式进行调查,从课程建构角度了解学生在实验前的课程建构能力和课程建构的方式。(4)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能力和策略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听课观察和座谈走访等方式对我校教师指导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能力和策略进行调查,从课程建构角度了解教师的课程实施方式。

2.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操作策略

研究内容包括:(1)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实施方式。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了解并提出适合高中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基本方式。(2)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建构路径。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了解并提出适合高中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建构路径。(3)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活动流程。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了解并提出适合高中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活动流程。

3.探究学科课程资源平台建设

研究内容包括:(1)建构学科课程资源库。按照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的需要,建构学校学科课程公共资源库。(2)建构学科课程交流互动平台。按照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的需要,建构学生参与学科课程交流互动平台。3建构学科课程个人学习空间。按照学生参与课程建构需要,建构学生学科课程的个人学习空间。

4.探究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能力培养路径

研究内容包括:(1)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理论的学习探索。如何指导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学生参与课程评价、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的相关理论,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2)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策略的实践探索。如何指导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参与课程实施、参与课程评价、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策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3)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研究的方式探索。如何指导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参与课程实施、参与课程评价和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研究的基本方式,提升他们的研究本领。

三、高中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实施

(一)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实践路径

从课程文本表征来看,课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材。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是国家和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制定的,教师和学生只是执行者。学生主要通过参与学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重建实现课程建构。(见图)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拟设计以下几条路径引导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

1.学生参与学科课程设计

1)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目标建构的策略。传统的课程目标都是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等制定的。“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应让学生参与课程目标的建构——学科课程的整体目标和课时目标学生如何参与建构。(2)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内容选学的策略。传统的课程内容就是教材,课程实施时只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应让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增删哪些课程内容,补充哪些背景知识、拓展哪些生活经验与现代科技等。(3)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实施设计的策略。传统的教学设计都是教师独立设施的。“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应让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设计——设计学生参与学科课程目标建构的策略,课程实施的过程、方式和组织形式,以及课程评价策略。

2.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实施

1)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实施的组织策略。传统的课程实施的组织都是由教师进行的。“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应让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组织——让学生自己组织个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学习交流。(2)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实施的实践策略。高中学科课程实施的策略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应让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实践——让学生自己实践个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交流“共构”。(3)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实施的反思策略。传统的课程实施的总结更多是教师对知识经验的提炼和归纳。“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应让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反思——让学生自己反思个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交流共构的过程、方法和方式。

3.学生参与学科课程评价

1)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设计的评价。评价学生参与学科课程目标建构、学科课程内容选学、学科课程实施设计的情况。(2)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实施的评价。评价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实施的组织、实践和反思的情况。(3)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评价的评价。评价学生对自己参与学科课程设计评价和参与学科课程实施评价的情况。

4.学生参与学科课程重构

1)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重构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对学科课程重构的方式进行选择和实施——纸质收集、电脑整理、人脑归纳。(2)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重构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和问题对学科课程重构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实施——知识架构、策略探究、模型建立、经验整理、错题收集。(3)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重构的策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需要对学科课程重构的策略进行选择和实施——以问题为导向、以知识为载体、以思想为主线、以建模为目的。

(二)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自构方式

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本质是让学生自己以一定的方式理解和建构课程——自己对教师、文本、环境等课程元素进行理解建构,实现课程意义的建构与生成。意义建构与生成的属性是一种解释性、体验性和感悟性的活动,理解、对话、体验、感悟、批判、反思构成了意义建构与生成的方式。由于这些方式的内在关联性,我们主要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按照理解与对话、体验与感悟、批判与反思这三种方式参与学科课程建构。(见图)

1.运用理解与对话建构

理解与对话是人类学习、交流和创造的重要载体。多年来,人们虽然一直倡导用理解与对话进行教学,但是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主要关注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它对学科课程建构的价值没有完全实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设计这样的路径引导学生运用“理解与对话”建构学科课程:一是从“文本价值”视角进行理解与对话;二是从“选编意图”视角进行理解与对话;三是从“教学境界”视角进行理解与对话;四是从“学习经验”视角进行理解与对话。

2.运用体验与感悟建构

体验与感悟是个体直接获知识经验和创造知识经验的重要方式,它们是相伴而生的,个体只要有所体验,就必定会有所感受和体会。多年来,人们虽然一直倡导用体验与感悟进行教学,但是在过去教学实践中主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体验与感悟,它对学科课程建构的价值没有完全实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设计这样的路径引导学生运用“体验”与“感悟”建构学科课程:一是依据个体经验“体验与感悟”知识意义;二是围绕探究问题“体验与感悟”知识形成;三是组织实践活动“体验与感悟”知识价值。

3.运用批判与反思建构

批判与反思是学生对课程进行意义建构的高级形式。多年来,人们一直运用“接受式教学”,很少运用批判与反思进行教学,即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批判”与“反思”,更多的也只是一种形式,应该说,教学实践中“批判与反思”并没有能够成为学科课程建构的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设计这样的路径引导学生运用“批判与反思”建构学科课程:一是对知识经验进行“批判与反思”;二是对教学方式进行“批判与反思”。

(三)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活动流程

课程实施是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的重要环节,学生对课程的建构需要通过课程实施活动实现,采用不同的活动流程对学科课程建构的影响不同。课程实施活动流程的设计主要受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理念决定课程实施活动流程;同时,也受教学逻辑起点选择影响,不同的教学逻辑起点,课程实施活动流程也不尽相同。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最为重要的是“自主发展”,高中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便应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下面,我们以“自主建构”为基本理念,分别探究以教材、学材、生活和学生为逻辑起点的课程建构的活动流程。

1.建构以教材为逻辑起点的活动流程

教材是学科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学科课程的重要载体。学科课程的建构需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建构。以教材为逻辑起点的建构活动,应让学生参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研究,在探究教材过程中不断建构文本意义,同时也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过程中实现学科课程建构。

1)活动流程

学生自主建构过程:选研教材—自学生疑—学习释疑—练习解难—反思学习—迁移创新

教师引导共构过程:提供资源—了解学情—弄清疑难—点难拨疑—反思教学—引导实践

2)追求境界

其一,追求通过“自问”建构教材,实现学科课程建构。在这一活动流程中,注重让学生以“自问”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自我建构”,且让“自问”贯穿建构过程始终。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自问”过程中参与学科课程建构,教师是在“促问”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

学生:资源中求问—自学中生问—释疑中找问—练习中追问—反思中究问—创新中反问

教师:供资中促问—了解中促问—问难中促问—点拨中促问—反思中促问—引导中促问

    其二,追求通过“自探”建构教材,实现学科课程建构。在这一活动流程中,注重让学生以“自探”的方式对教材“自我建构”,且让“自探”贯穿建构过程始终:“发现未知—探索未知—解决未知—形成策略—再发现未知……”。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自探”过程中参与学科课程建构,教师是在“促探”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

  学生:自生趣—自问—自答—自练—自思—自创

   教师:促生趣—促问—促答—促练—促思—促创

3)适用内容

其一,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学内容;其二,自然科学学科的知识介绍。

2.建构以学材为逻辑起点的活动流程

教学需要将教材结构化、心理化、认知化——把各门学科的教材内容恢复到它所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和适合学生探究的形态,这样的过程便是建构“学材”。以“学材”为逻辑起点的建构活动,应让师生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把教材建构成“学材”,然后,再运用“学材”建构知识经验。通过建构“学材”和运用“学材”,促进学生建构学科课程。

1)活动流程

学生自主建构过程:研究学材—自学探究—对话共构—练习解难—反思学习—迁移创新

教师引导共构过程:编制学材—引导探究—指导共构—点难拨疑—反思教学—引导实践

2)追求境界

其一,在编制“学材”中建构学科课程。学生在编制“学材”中,注重让他们根据需要研究教材和其他相关文本,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拟定学习目标、探究问题、解决策略、实施过程和相关练习。

其二,在探究“学材”中建构学科课程。学生在探究“学材”中,注重让他们根据自己独特理解、个性爱好和知识结构补充“学材内容”,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

其三,在对话“学材”中建构学科课程。学生在对话“学材”中,注重让他们围绕编制和探究“学材”的情况进行对话,尤其注重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或体现个性学习方式的内容组织对话,通过对话呈现编制和探究“学材”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3)适用内容

其一,人文社会学科中知识容易“组块”的内容;其二,自然科学学科中结论适合“探究”的内容。

3.建构以生活为逻辑起点的活动流程

生活本身就是课程,学科课程也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对生活的发现和创造就是创建课程。自然和社会生活既是一本丰厚的教材,更是人们不断变革和发展学科课程的源泉。以生活为逻辑起点的建构活动,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的方式探究和解决问题实现对学科课程的建构。

1)活动流程

学生自主建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反思学习—迁移创新

教师引导共构过程:呈现生活—引导推测—指导设计—参与研究—反思教学—引导实践

2)追求境界

其一,从生活中探寻认知路径,建构学科课程。学生在探寻认知路径中,注重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生活中解决问题。具体实施时,将人的认知路径、科学发现的路径和教学过程有机统一:“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反思学习—迁移创新”。整个教的过程都是为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方式和科学发现方式而教,是为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课程而教。

其二,从生活中探寻实践策略,建构学科课程。学生在探寻实践策略中,注重让他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反思学习、迁移创新,通过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建构学科课程。整个教的过程都是为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解决问题策略而教,是为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课程而教。

3)适用内容

其一,理化生学科中的实验课内容;其二,理化生学科中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内容。

4.建构以事件为逻辑起点的活动流程

课程不只是一些教育情境之外开发出的书面文件,很多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共同创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这些“事件”,师生共同建构课程内容与意义。一些学科课程实施可基于学生为逻辑起点建构课程。以学生为逻辑起点的建构活动,应让学生从自己“原有的”或“创生的”生活事件出发,置身于情境性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建课程意义,形成学科课程。

1)活动流程

学生自主建构过程:发现问题—确定课题—设计方案—开展探究—反思学习—迁移创新

教师引导共构过程:共创事件—引导选题—指导设计—参与研究—反思教学—引导实践

2)追求境界

其一,让学生在创造课程内容中建构课程。学生在创造课程内容中,注重让他们自己选择和设计内容:“事件”由学生创造,“问题”由学生发现,“课题”由学生确定,“方案”由学生设计,“研究”由学生实施,“学习过程”也由学生进行反思,“创新”还由学生实践,所有课程内容都由学生创造。

其二,让学生在实施课程教学中建构课程。学生在实施课程教学中,注重让他们按课中“生成”进行教学:教师引导创造生活事件后,学生在事件中发现“问题”,然后让他们由“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再让他们根据课题设计方案、按方案开展研究、对研究进行反思,最后引导他们进行迁移创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根据学生课堂生成自主实施的。

3)适用内容

其一,综合实践课程;其二,思想政治课程。

参考文献:

1】谢淑海.走向学生参与的课程实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1

 

                                 此文刊发在《江苏教育研究》 2017.7-8A  

版权信息:启东启迪外国语学校 备案号:苏ICP备18069388号-1 技术支持:朗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