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校长在线 >校长论著

中小学碎片时间微课程建构的探究

作者:李建成 发布时间:2017-09-13

 

中小学碎片时间微课程建构的探究

李建成

  要:“中小学碎片时间微课程建构”的意义:让生活随时融入校和人,让校园处处淌着奶和蜜,让生命时时感受光和热;“中小学碎片时间微课程建构”的实践:“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

关键词:碎片时间;微课程;建构

     学生每天在校有很多像课间十分钟之类的非教学时间,这些闲暇时间主要以“碎片状态”存在。不住校学生一天的“碎片时间”累计超过1个多小时,住校学生一天的“碎片时间”累计有3个小时。当下,这些“碎片时间”学校并未安排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或必要的体育活动,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些时间应该说是一种浪费。从教育角度看,学校应该对这些“碎片时间”进行必要的设计、运用和管理,通过建构一些微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补充他们生命成长的营养,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升。近年来,笔者对此进行一些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究。

一、“中小学碎片时间微课程建构”的意义

1.让生活随时融入校和人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也丰富多彩,科技和生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学校等待编写人员将这些富有时代意义的内容编进教材,再引进课堂应该说远远滞后时代发展脉搏。中小学碎片时间目前没有安排教育内容,利用这一时间以微课程的形式将现代科技和鲜活生活及时引进校园,引入学生,这既是人的生命发展需要,也是社会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

2.让校园处处淌着奶和蜜

学校教育的魅力不只是学科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这里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会对人起到无法估量的教育作用。应该说,学校对人的生命影响莫过于文化对人的熏陶,优质学校都很注重用每一点空间陶冶人,每一寸光阴教育人。中小学利用碎片时间以微课程形式将富有教育意义的资源引进校园的每个时空,将文化浸润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校园处处淌着奶和蜜,供学生自由吮吸,这既是人的生命发展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3.让生命时时感受光和热

    植物的成长是通过光合作用发生的,人的生命成长是通过新陈代射实现的。人的精神生命成长和物质生命成长一样,也需要生命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生命体内知识和经验的转换。中小学利用碎片时间通过微课程将人生命成长需要的光和热引进校园的每个时空,让学生时时能够体验到,处处能够享用到,这既是人生命发展的需要,也是外在知识经验发展的根本需要。

二、“中小学碎片时间微课程建构”的意蕴

1.“微课程”的定义

“微课程”(microlecture):目前主要是指在网络上把老师的教学用数字化手段实施教学的课程,其内容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教学,并不是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笔者在此探讨的“微课程”并非仅指运用网格实施的数字化教学课程,主要是指时间短小、直观展示、内容简洁、实施方式多样、实施路径多元、教学方式自由的短小课程。微课程虽然短小,但是建构应具有完整的环节,包含微课程设计、微课程开发、微课程实施、微课程评价等。

2.“中小学碎片时间”的界定

“中小学碎片时间”指中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学校或教师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以外的时间,具体指学生从进入校园开始到离开校园这一段没有进行上课、考试或其他教学活动的时间,例如:进离校园走路时间、课间十分钟、大课间半个小时、去回食堂时间、就餐时间、进入宿舍后并未学习或休息时间等。

3.“中小学碎片时间微课程建构”的内涵

“中小学碎片时间微课程建构”是指中小学根据学校办学使命、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成长需要,按照教育教学活动要求,针对教学以外时间和空间的特点,组织广大师生参与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微课程开发的特点是:形态直观、内容简洁、呈现方式多样、实施路径多元、教学方式自由。例如:学校每天在屏幕上播放的内容、上下课铃声播放的内容、黑板报和宣传栏张贴的内容、课间体育活动等。

三、“中小学碎片时间微课程建构”的实践

(一)“微课程”的设计

1.从内容上看,应根据学生“成长需要”设计

课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要素。“中小学碎片时间微课程”设计的根本宗旨应是“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因此,学校在“微课程”设计时,应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选择项目,学生生命成长需要哪些“养分”,微课程便应设计相应的课程。例如:学生成长需要音乐陶冶,“微课程”可以设计每周一歌;学生成长需要学会交往,“微课程”可以设计课间交流活动;学生成长需要科学教育,“微课程”可以设计每日观察;学生成长需要体育锻炼,“微课程”可以设计课间体育游戏活动课程。

2.从空间上看,应根据学生“生活场所”设计

课程实施是在校园某一特定场所进行的。“中小学碎片时间微课程”设计应考虑学生“生活空间”。因此,学校在“微课程”设计时,应从学生实施需要出发设计项目,学生在校园哪些空间活动,“微课程”便应根据空间实际设计相应的课程。例如:学生一天要去三次食堂,可以在食堂设计媒体新闻课程;学生午休和晚睡都要在宿舍,可以在宿舍设计睡前十分钟轻音乐欣赏课程;学生更多时间是在教室,可以在教室板报栏设计日积月累课程;学生要进出大门,可以在门口设计每日一句屏幕英语课程。

3.从方式上看,应根据学生“活动特点”设计

课程实施的载体是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中小学碎片时间微课程”设计应考虑学生“活动特点”。因此,学校在“微课程”设计时,应从学生活动特点出发设计项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微课程”尽可能按照他们的活动方式设计相应课程。例如:学生喜欢交流,“微课程”可以设计阅读聊吧;学生喜欢跳望,“微课程”可以设计大千世界;学生喜欢浏览,“微课程”可以设计每日读报;学生喜欢运动,“微课程”可以设计长廊体育游戏。

(二)“微课程”的开发

1.从开发主体上看,注重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微课程”的开发不只是校长的事,也不只是专家学者的事。开发主体应该强调多元化,尤其要引导学生自主或参与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课程实施的过程。基于此,学校“微课程”可以让学生或教师自主开发,可以让师生共同开发,也可以请专家参与开发。例如:课间游戏活动课程,可以让学生独立开发;古诗铃声课程,可以让师生共同开发;课间电子阅读课程,可以请教师和专家共同开发;媒介教学的体育技能课程,可以请专家帮助开发。应该说,开发主体的多元化,既突出微课程的“生本性”,又促进学生经验融入课程,实现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有机统一。

2.从开发内容上看,注重开发内容的系统化

“微课程”的开发不只是对学校环境的点缀,也不只是对社会新闻的传播。开发的内容应该系统化,尤其要按照学生生命发展的需求进行科学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微课程”的内容是对学生生命成长需要营养的补充。基于此,微课程科目应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成长需要设计,内容应围绕拓展学科教材、融入学生经验和挖掘现代生活等进行系统开发。例如:高中开发“中国古代文学”的“墙壁课程”, 可以根据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轨迹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金元、明代、清代七个历史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的作者介绍、内容简介或代表作品,每一个内容都是一颗璀璨的珍珠,将这些内容“融为一体”便构成灿烂的古代文学史。应该说,开发内容的系统化,既体现课程的价值追求,又能更好促进学生生命发展。

3.从开发方式上看,注重开发方式的多样化

“微课程”的开发不只是对文献资料的梳理,也不只是对社会生活的“拍摄”。开发的方式应该多样化,尤其要重视现代社会生活的调研和挖掘。从某种意义上说,“微课程”的开发方式也就是师生学习探究方式。基于此,学校微课程开发方式可以由开发者通过文献查询方式进行开发,可以由开发者通过调查走访方式进行开发,也可以由开发者通过个体经验挖掘或创造方式进行开发。例如:经典古诗颂读的铃声课程,可以让师生从古代优秀诗、词、赋、散文中精选;家乡历史文化课程,可以让师生到博物馆、档案馆、“老革命”中调研走访;家乡巨变课程,可以让师生到工厂、农村、学校、景点拍摄影视片和照片;体育游戏课程,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间自由创造。应该说,开发方式的多样化,既拓宽课程开发的渠道,又培养学生多元的学习方式。

4.从开发成果上看,注重开发成果的生活化

“微课程”的开发成果不只是教材,也不只是创建网络学习平台。开发的成果应该生活化,尤其要重视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微课程”的开发成果也应是师生学习生活经验的结晶。基于此,学校微课程开发成果可以是教材,可以是板报,可以是学生的手工作品,可以是网络学习资源,也可以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活动经验。例如:学校每周把上下课铃声换成上课播放一首诗,下课播放一首诗,这样学生每年在校时间40周,在潜移默化中会背诵的80首诗便是微课程的成果;学生课间参与某种体育活动或自由创造体育活动项目,这个活动过程或创造出的体育活动项目也是“微课程”的成果。应该说,开发成果的生活化,既丰富学校课程资源,又便于微课程的更好实施。

(三)“微课程”的实施

1.学生个体自主实施

“微课程”的实施由于受时间和地点等限制,很多项目无法组织“集体实施”,更多只能激发学生个体自主实施。通常情况下,学生自主实施是让他们在每一场所主动学习已开发的“微课程”,对所学内容由原来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学习,由原来的自由活动转变为自觉创造。例如:学生走到大屏幕前,让他们主动阅读屏幕上显示的英语佳句;学生来到食堂就餐,让他们自觉观看新闻联播;上下课时,让学生认真倾听和背诵课间广播所颂读的古诗词;有在线学习要求的,自主预习后,让他们自觉参与网络在线学习。墙报、校园广播……都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同学之间共同实施

“微课程”的实施由于受内容和要求等限制,很多项目个体无法实施,也不需要集体统一教学,参与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即可。例如:“交际课程”,不是个体实施课程,也不是群体教学课程,她是同学之间交流课程;“‘新闻聊吧’课程”,不是新闻发布会,也不是新闻观察,她是几个同学对所见所闻的观点交流;“项目创造课程”,绝大多数不是一人独创,也不是全班集体共同创造,她是几个志同道合者共同创编的课程……从上可以看出,这些课程的实施是个体之间的交流活动,是同学在交流中对项目内容进行开发创造。

3.教师引导学生实施

“微课程”的实施由于受教学要求或学习需要等限制,有些项目不是学生自己能够实施的,也不是随时可以实施的,常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实施。例如:学习新课前的“自学辅导”,需要教师针对教学需要设计微视频进行引导;某一教学重难点的解决,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微视频进行指导;学生个体不懂的问题,需要通过网络进行“对话交流”;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需要教师运用网络进行线上批改和统计……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师指导下的微课程实施就是师生共同建构课程。

(四)“微课程”的评价

1.“微课程”设计的评价

要想全面了解微课程设计情况,必须引导师生对“微课程”设计进行评价。通常情况下,“微课程”设计的评价需要评价微课程科目设计、空间设计、方式设计是否能够益于学生学习需要和满足学生成长需求;需要总结课程设计中取得的经验,找到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尤其要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并能针对问题和原因改革设计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说,“微课程”设计的评价过程也是微课程的建构过程。

2.“微课程”开发的评价

要想全面了解微课程开发情况,必须引导师生对“微课程”开发进行评价。通常情况下,“微课程”开发的评价需要评价微课程是否让学生自主开发或充分参与,评价微课程的内容是否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需要,评价微课程的开发方式是否符合学生身心特点;需要总结课程开发中取得的经验,找到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尤其要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并能针对问题和原因改革开发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说,“微课程”开发的评价过程也是微课程的建构过程。

3.“微课程”实施的评价

要想全面了解微课程实施情况,必须引导师生对“微课程”实施进行评价。通常情况下,“微课程”实施的评价需要评价微课程实施是否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认知特点选择与之匹配的自主实施、同学之间共同实施或教师引导实施的方式;需要总结课程实施中取得的经验,找到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尤其要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并能针对问题和原因改革实施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说,“微课程”实施的评价过程也是微课程的建构过程。

4.“微课程”评价的评价

要想全面了解微课程评价情况,必须引导师生对“微课程”评价进行反思。通常情况下,“微课程”评价的反思需要反思微课程评价是否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微课程建构的要求对微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进行评价,反思其过程中是否让学生自主或参与评价;需要总结课程评价中取得的经验,找到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尤其要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并能针对问题和原因改革评价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说,“微课程”评价的反思过程也是微课程的建构过程。

从上所述,加强“中小学碎片时间微课程建构”十分必要,学校应积极探究其建构路径和策略,让广大师生在建构过程中更好成长。

此文刊在《江苏教育》20177月(教育管理)

版权信息:启东启迪外国语学校 备案号:苏ICP备18069388号-1 技术支持:朗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