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校长在线 >校长论著

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者:李建成 发布时间:2017-06-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做事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发展方式也随之开始转型。教育作为人生活的“精神支柱”,作为发展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也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转型。教育转型的意义在于学校转型升级,学校转型升级是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

“学校转型升级”的关键词是“转型”与“升级”。“转型”指的是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特别是转变学校的运行模式;“升级”指的是提升学校办学效益,特别是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近年来,由于国家重视加大教育投入,虽然每所学校都得到发展,但是就整体来看,学校发展极不平衡,即使发展相对较好的学校也存在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育行为、学习方式,使其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学校文化。

在学校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校长,校长是这所学校的精神之魂、道德之魂、发展之魂,也是学校转型升级之魂。在学校转型升级过程中,校长的观点、举措直接影响学校转型升级的水平。一位校长如何把握机遇推进一所学校转型升级?这需要大智慧,也需要大胆识。本期我们约请几位校长就这一问题发表意见,以期探寻学校转型升级的良策。

 

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新时期校长推进学校转型升级的价值追求及实践策略

李建成

  :学校转型升级的根本目的是“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校长推进策略:引导师生一起建构“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校本教育价值,一起设计“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校本教育路径,一起实践“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校本教育活动。

关键词:学校转型;价值追求;最好的自己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我国办学条件已得到根本改变,教育信息化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很快将建成“学习空间人人通”。但是当下学校教育投入与产出很不匹配,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得到根本落实,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并没有得到很好使用,教育教学质量仍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学校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笔者认为,新时期学校转型升级的任务不应是再追求办学条件的改善,而应追求办学品质的提升——“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追求的境界

“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至高境界。其内涵是:每个干部、教师、教辅人员和学生在这里能够心情愉悦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情操能够得到充分陶冶,才华能够得到充分锻炼,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彰显,且能够创造出最佳的业绩。

二、为什么把“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作为学校转型升级的追求

1.生命成长的价值追求

成长是生命的应然追求,只要生命存在,每个生命体都期盼获得成长。人作为高级动物对其成长有更高的追求:人不仅希望自己能够生存,而且希望自己能够过上美好的生活。人不仅有成长需要,而且企盼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因此,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我们不应再以知识教育和人的生活技能教育为根本目的,而应从人的成长需要出发建构满足人生命发展的教育。

2.教育发展的根本诉求

众所周知: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多年来,我国学校主要以培养应试人才为目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自身的不断发展,教育不应再是文化知识教育,也不应再是生活技能教育,更不应再是培养少数精英的教育,而应是关注人生命的教育——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因此,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实施,我们不应再以考试成绩衡量学校教育质量高低,而应从教育发展需要出发建构适合人生命发展的教育。

3.学校转型的本质需求

学校转型的目的不应是再追求办学条件的改善,而应是通过转变学校发展方式和运行模式,提升学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学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能否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因此,随着学校自身的全面发展,我们不应再过于追求升学率的提高,而应从学校转型需要出发建构促进人生命发展的教育。

三、校长怎样促进学校实现“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引导师生一起建构“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校本教育价值

一个群体能否能成为一个团队,关键看这个群体中的人是否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建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显得特别有意义。就学校教育价值的建构而言,“同一句话”不同的建构方式,其认同度和影响力也不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说,源于师生自己提出的教育价值认同度最高,容易凝聚人心,也容易发挥作用。基于此,校长的任务是引导师生一起建构“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理念。

1.让师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最好的自己”

要想使“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学校共同价值,必须让每个师生都能理解“最好的自己”。如何让他们理解呢?一是构筑梦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从某种意义上,“梦想”便是“最好的自己”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可能,学校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构筑自己的梦想。梦想有时也不是“最好的自己”的体现,有人梦想“不求上进”,有人梦想“好高骛远”,这些梦想都不属于“最好的自己”。二是认识自己。苏格拉底认为,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心灵内在的原则,亦即认识德性。这里的“德性”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这里,笔者想阐述的意义是每个人应分析自己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三是诠释境界。每个人对最好的自己应该有其追求,校长应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诠释,让每一个干部、教师、学生心中都建立“最好自己的标准”。

2.让师生用学校的文化嫁接“最好的自己”

要想使“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学校共同价值,必须让其内化为学校的主流文化。每所学校如何用自己的文化建构新意义,这便需要用原来的文化进行嫁接。一是寻找相同“句子”。让师生对学校原来办学理念或文化标识进行重新梳理,找出和“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意义相同的句子,使其继续“保留”。二是诠释融通“句子”。在梳理过程中,对原有的符合教育规律的,且师生基本认同的句子,可以围绕“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一核心价值进行新的诠释,使其意义更加完整。三是改善偏离“句子”。原来文化理念中有一些违背或偏离教育规律的句子,让广大师生从“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一价值高度对其进行修改或重构,使其内容更加科学。

 ()引导师生一起设计“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校本教育路径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自己的方式。一个人在不同的岗位可能成为不同的自己,在同一岗位选择不同的成长方式也可能达到不同的境界。校长的魅力是让干部、教师和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1.让干部自主探究管理方式

一个管理者能否成为“最好的自己”,关键是看他是否敬重自己的岗位,是否能够建构自己的管理模式,是否充分展示自己的管理才华。就学校领导干部而言,看他是否能够在管理岗位上建构自己的管理思想。一、树立“管理成就人”的理念。校长应引导每个干部充分认识自己的职责不是“管理人”,而是通过自己的服务发展人——不仅成就每个管理对象,也发展自己。二、架构“管理服务人”的策略。校长应引导每个干部在工作中不是“要师生做什么”,而是通过自己的“服务”满足师生要求:一要了解师生成长需要。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有自己的成长需求,干部要想和他们“心有灵犀”,首先应了解他们的成长需要。二要提供师生发展路径。领导干部要根据师生的成长需要,和他们一起设计成长路径,帮助他们“出谋”和“划策”,铺设成长路径。三要完善自己服务方式。要让干部经常反思自己的服务,反思自己提供服务的针对性——是否按照成长需要提供服务,反思共设成长路径的科学性——是否按照成长需要设计成长路径,从而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促进师生更好发展,提升自己境界。

2.让教师自觉架构教育思想

一个好的教师,应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一个教师最好的发展方式,是不断架构和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校长在教师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便是引导他们围绕校本教育哲学和“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一培养目标建构适合自己的教育。一、提炼教育主张。校长应引导教师围绕“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一目标和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与追求提炼教育主张。通过提炼教育主张,促进自己全面理解教育,架构教育思想。二、架设实施路径。校长应引导教师围绕自己的教育主张架设实施路径,重点让他们从生活、教学和练习三个维度实施设计。通过架设实施路径促进自己整体把握教育,丰富教育思想。

3.让学生参与设计教育路径

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要求他们不仅现在学习能力得到最好发展,而且能够掌握终身学习技能。这种本领的培养需要让学生参与设计教育路径。

其一,让学生参与设计成长需要的环境。大家都知道环境育人,但是有的环境只能说美观,并没有什么教育作用。人的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怎么样建构环境才能达到育人目的?一、让学生自己选择“成长需要”的内容。环境标语看起来是口号,有的对人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什么内容最需要经常“勉励”,应让学生自己选择;生活中的“碎片时间”学生最喜欢读什么,墙报和黑板上的内容也让他们自己去寻找……二、让学生自己设计“展示自我”的方式。成人和儿童对环境呈现的方式要求不一样。使用不同的呈现方式,读者的“接受程度”不同。校园环境内容的呈现应该按照学生喜欢的方式设计。

其二,让学生参与设计成长需要的课程。课程是成长的土壤,有什么样的课程才可能培养什么样的人。“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需要学校提供“成就最好自己”的课程。学生成长需要的课程不应完全由他人确定,而应让他们一起参与架构。一、让学生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建构。国家课程虽然是“国家规定”的,但是,可由师生根据学生成长需要进行学科整合和内容整合,实施也应该按学生喜欢的方式。二、让学生参与校本课程人本化建构。校本课程的选择不应完全由校长根据学校办学特色确定,而应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确定开设课程。三、让学生参与生本课程个性化建构。每个人都有其特殊潜能,这些潜能的发展需要相应课程培养,有的课程学校没有条件开设,学校可引导学生根据个体特长和爱好在业余时间“自习”“生本课程”。课程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方法由他们自己选择。

其三,让学生参与设计成长需要的活动。活动是历炼和滋养人的重要教育方式,无论是人的生命成长需要,还是学校教育的实施都需要通过活动实现其教育目标。一个人要想成为“最好的自己”,开设什么活动,怎么样开设活动,应该根据其成长需要设计。一、把学生成长需要融入“节日活动”。让学生根据历史“纪念活动”和自己发展的要求,创建“读书节”、“艺体节”、“创新节”、“英语节”等“校节”。二、把学生成长需要融入“礼仪活动”。让学生结合“八礼四仪”的教育要求和自己成长需要,设计礼仪教育活动。三、把学生成长需要融入“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成长需要、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企业特点设计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师生一起实践“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校本教育活

1.让干部在管理活动中发展自己

在管理活动中不同的做事方式会达到不同的效果,对管理者自身的影响也不一样。通常说,让每个人自己主动服务,且把每项工作做到极致,能促进管理者成为“最好的自己”。一、让干部为师生解决好每一个问题。师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常遇到一些问题,领导干部要急为师生所急,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二、让干部为师生服务好每一件事情。师生在自主发展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困难,领导干部要和他们一起做好每一件事,一心一意促进他们更好发展。通过帮助师生解决问题和做具体事情,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2.让师生在课程实施中发展自己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在教学实践中提升的。让师生参与课程建构,将课程建构和教学融为一体,是促进师生成为最好自己的最佳方式。具体说,让师生在建构课程中参与教学,在教学中参与课程建构,促进他们不断提高课程建构能力,发展自己课程,成为“最好自己”;同时,也促进学科课程建构,发展学科课程。实现课程、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由此可以说,校长在学校转型升级中的根本任务是“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此文刊在《江苏教育》20175月(教育管理版)

 

版权信息:启东启迪外国语学校 备案号:苏ICP备18069388号-1 技术支持:朗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