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的追求--------- 2011.4《时代学习》(教研参考)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17
成长教育的追求
洪泽县实验小学 李建成
建国以来,我国从国家层面多次进行整体教育改革,学校也如火如荼的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无论国家组织的还是学校进行的教育改革,虽然都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很多改革还没有解决教育本质问题——教育是培养人,还是传承知识?这些改革只是对“知识的内容”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行一些探究,“内容改革”只是“换汤”,方法改革还未“换药”,始终践行“知识教育”。近年来,我们从未来社会需要、教育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出发,重构学校的教育哲学,重建学校的核心价值取向,以“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作为办学使命,并用“成长”定义教育——教育即成长,探究一种视角认识和实践教育,建构“成长教育”。“成长教育”意蕴不仅促进教育回归“原点”,实践教育的本真意义;而且创新教育的价值,实现教育的本质追求。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教育使命由“传承知识”变为“关注生命”
教育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因为人类需要交流维持生存的劳动经验而诞生。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教育的价值逐步开始为人类生活服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科举”以后,教育的意义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关注人类的生存或生活走向关注“中举”,在职能上走上了“应试教育”。教育成了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学校成了知识传播的关键路径,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就是为了教知识,学知识,考知识。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人生命成长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让人能够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生命能够不断成长。“成长教育”返璞归真,回归教育原点,回归教育本源,让教育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人的生命成长。成长教育对生命成长影响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人的生命成长是由物质生命成长和精神生命成长共同构成的,是自我内在需要和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物质生命的成长,还是精神生命的成长都需要教育的引领,都需要有利于生命发展的教育滋养。人的内在需求也需要教育唤醒、点燃和培育。没有教育的成长只是生命机体的“自由的滋长”,只是生命存在的“外壳”。其次,人的生命成长需要内在的“生长力”和外在的“引领力”,这两种力量的源泉都是教育,没有教育的呼唤,那种没有动力的“自然生长”是“无序的生长”,只是生命存在的“形式”。第三,每个生命体都有自己的成长方式,教育关注的“成长”不只是自然生命的生长,人的成长不只是物质生命机能的发展,生命是一个精神性存在,是身心、情感、智慧、道德的统一。这种“精神”或“意义”唯有教育才能帮助实现。一个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他不可能有文化修养,不可能有生活内涵,也不可能有人生价值追求,这种成长是没有生命意义的成长。唯有教育提供给人生命的呵护和精神的滋养,这种成长是生命价值不断提升的成长。成长教育对生命成长影响其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是自然的成长。人的成长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这种“自然”是不可以“压抑”、不允许“催生”的自然,是在原有“生存”状态下,通过人的“改造”,促进其更好生长的“自然”。其二,是主动的成长。每一个个体内都有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成长力”。“生命的成长”既自我主动地唤醒主体内在“向上的生长力”,又激活内部“等待的生长力”,还积极吸引外部“引领的生长力”。其三,是共生的成长。人的生命成长是人与外部世界双向建构、互动生成的过程。无论是外界条件与环境的改变,还是个体自觉的“呼吸”与“拔节”,个体的发展都是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双向建构,而且这个过程充满动态性,不断生成着新的环境、条件以及个别发展的新基础与新资源。其四,是和谐的成长。人的生命成长是生活要素的和谐成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体内部之间均衡发展;是生命躯体的和谐成长,身体内各个器官、器官中各个部分健康发育;是生命整体的和谐成长,身体、智慧、情感和道德等方面素养共同、协调发展;是个体才能的和谐成长,想象、思维、创造等能力协同发展。
教育目标由“只看现在”变为“关注一生”
当今教育受功利主义影响,教育目标往往只关注现在,且关注“现在”课程标准规定的当下教育任务是否完成。每个学段都关注本阶段的教育目标,每个年级段都重视自己的年级段教育目标,即教材内容是否教完。社会对教育的考评是学生现在成绩如何,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是学生当下成绩怎样?整个教育只是关注“人的现在知识状态”。这种教育常常是不管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论学生学习情感,只有一个目标——“让他们学好知识”。因此,便出现“要他学”、“迫他学”,拔苗助长。这种教育常牺牲学生学习情感,剥夺他们探究契机,是一种“无视生命的教育”,也是“不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成绩常是一时,成功常是一事,成长才是一生。成长是生命过程中物质机能和精神素养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每个人不管年龄大小,只要你追求并促使自己的生命机能和精神营养不断地提升,你就在成长。可以这样说,“终身学习”便是基于“终身成长”,“成长教育”便是为了“终身成长”。“成长教育”扭转以往教育目标追求由“只看现在”转变为“着眼现在”,“放眼一生”。她以促进人的一生成长为目标,从生命“现实基础”出发,根据“人的可能”,进行终身教育,实现人生命的“终身成长”。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一生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一生成长才是幸福的成长。成长教育重塑教育目标,重构教育理想——“基于人的生命”,“为了人的一生”。从学生“一生”需要出发,按照他们终身发展需要统筹思考与设计教育方式,为他们终身发展打基础,培养他们从小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为他们一生幸福成长奠基。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本身所追求的价值,才是教育应该具有的品质,也才是真正的教育。成长教育对生命一生的影响应关照以下几方面:一是尊重生命自然的差异。人的素质天生是有差异的。“成长教育”呵护生命的存在,尊重生命的差异:在教育目标上,因人而异,根据人的潜能自定发展目标,尤其在年级段目标的确定上,允许“异步调整,分段实施”。在教育内容上,国家课程中语文、数学和英语以外的课程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提前或推迟学习;校本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选择科目。在教育评价上,以“做最好的自己”作为评价准则,让学生不去横向和同学比成绩,而是纵向和自己比成长。在和同伴相比时,看发展,比谁的进步大;看潜力,比谁的努力程度高。二是依托生命自然的潜能。人的学习是自己的事。从教育目标看,成长教育以让人得到成长为目标,关注人身体的发育、情感的丰富、智慧的生发、精神的提升。从教育方法看,成长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启蒙、组织、帮助,激起学习者的情感、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延续自然学习的核心行为——自主学习。从教育方式看,成长教育追求的是“让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这种追求本质上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相关任务,锤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性,挖掘个体潜能。三是发展生命自然的灵性。成长教育主张用文化发展人,学校建构含有灵性的文化,通过文化陶冶和提升人性,使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这种思想追求的是教育者引导人创造生成灵性的文化,通过文化培育人的灵性。
教育理念由“要他学习”变为“我要成长”
多少年来,教育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是“师傅”、“教师”或“家长”“要‘他’学习”。无论是思想道德教育,还是文化知识教育,或是身心健康教育,都是“要他学”。“思想道德教育”是“要他”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更好为社会奉献;“文化知识教育”是“要他”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更好为社会服务。就学习者本身而言,学习要么是为自己能找到好工作或过安闲生活,要么是为别人或为社会服务,这也是“要他学习”。虽然在教育活动中也追求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但这只是教育的一种理念,并非是对整个教育的定义。
成长教育关注的是人生命的成长,是引导人生命自主成长。从人的生命与成长关系看,首先,“成长”是人生命的基本特征,人的生命机体从外形上看是在不断变化;人的精神气质随着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也在改变。其次,“成长”是人生命的本能反映,人生命的成长不是外在“给予”的,是生命体内部的一种自我需要,只要生命存在,生命就需要成长。作为生命体而存在的人,需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需要以自己的生活保证生命的“存在”,需要以自己的“成长”证明自己的生命性,需要让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得到尊重,人生命的这种本能是客观存在的。第三,“成长”是人生命的发展状态,人生命存在的方式和发展的状态都是成长,只要生命存在,生命就展现成长。每个人都不断渴望发展,不断争取发展,不断获得成长,没有成长生命就没有发展和变化。第四,“成长”是人的生命价值,人本身具有未确定性,人的未确定性表明人有“成长需要”。人生命的意义就是实现“成长需要”,没有成长生命就失去存在的价值。由此可以说,成长教育追求的理念是“我要成长”。从“成长”对教育的定义看,“教育即成长”。教师和学生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不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都是“成长需要者”。随着人们对生命成长的探究,大家越来越感觉到每个生命体都有“成长需要”,这种需要是基于人生命成长的立场,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需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生命体都有“成长需要”,每个人都是“自我发展者”。这样定义教师也将带来教育主体的变化——教育不是别人的要求,是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一种生命自觉,是“我要成长”,这个教育是自我教育。
教育方法由“教师传授”变为“师生共享”
几千年来,我国教育主要沿用的“传授式”,教师自己加工教材和个体内储知识,通过“直接讲解”或“文字表述”传递给学生。虽然从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开始倡导“启发式”教育,新课程改革也一直在推进“启发式”教育,但到目前为止,教育方法还没有取得突破,很多所谓“启发式”教育只是以“学生解答”代替“教师传授”,即“学生传授”。现代多媒体教育更会有这样的误区,常常是用“媒体的‘讲’”代替“教师的讲”,即“媒体传授”。这些都没有脱离“传授式”教育范畴,还是属于“‘教师’传授”。
成长是共同的,生命之间也在相互促进对方以自己的方式成长。“成长教育”追求的是让学生生命获得成长,这种成长不是知识的叠加和积累所能实现的,是一种文化素养的积淀,是一种精神生命的影响。基于这种理念,她追求的不仅是学生是否获知识,而且关注教师是否获得提升,同时,还要看每个人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应该这样说,生命提升不是教出来的,是生命体自我主动建构的,是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享受他人的成长,而引起自我生命的成长,这种成长便是“共享成长”。“共享成长”从享受方式和意义看,包括两层意思。一、共同享受成长。这一过程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共同了解、感受、汲取自己和他人成长经验的心里体验。就其内涵而言,从不同角度认识,体现不同的内容。从共享对象看,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享受个人成长。成长,自己是可以感受的。智者不仅能够发现自己的进步,而且能找到进步的根源。“享受成长”要求我们每个人不仅要感受自己的进步,而且能从进步中享受到快乐;不仅要反思自己的提高,而且能从提高中体验到幸福。另一方面是享受他人成长。每个人都有长处,每个人都在发展。智者用景仰的眼睛欣赏他人,愚者会用鄙夷的心态妒忌别人。“享受成长”要求我们不仅要感受他人的提升,而且能从他人的提升中分享到快乐;不仅要探究他人的发展,而且能从他人的发展中体验到幸福。二、共同促进成长。这一过程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共同学习、创造、推进自己和他人成长动力的行为活动。就其内涵而言,从不同角度认识,体现不同的内容。从促进对象看,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促进个人成长。每个人都在成长,但是他们的生长速度并不相同。生长速度的差异关键是个人内在素养和努力程度不同。聪颖的人能够综合利用各种因素,促进自己进步。“促进成长”要求我们每个人不仅要享受自己的进步,而且要努力促进自己“快进步”。另一方面是促进他人成长。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虽然起作用的关键是自我,但别人言传身教和成长经历的影响是很大的。“促进成长”要求我们既应该从他人身上汲取经验,促进自己健康成长;也应该根据自己或他人的成长经历,促进别人快速成长。
此文刊载在2011.04《时代学习》(教研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