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学设计------2011.5《小学教师培训》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17
名师评点2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奚一琴执教(扬中市实验小学)
李建成点评(洪泽县实验小学)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方法的揭示,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习得一定的语文能力。
2.通过读课后习题,引领学生关注习题,明确课文重点。
3.通过词串教学,为学生的阅读扫清障碍,了解阿炳创作时所处的环境,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并初步感知《二泉映月》名曲的旋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在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同时,借助课文的关键词串走近阿炳以及《二泉映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学生读题《二泉映月》。
2.师描述,明确《二泉映月》既是美景,又是著名二胡家阿炳所创作的名曲,本课讲的就是描述这首曲子形成的过程。
二、随教学逐步出示学习方法。
步骤一:动笔读书,扫清障碍。【设计意图:不动笔头不读书,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使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读好词串,为全文的学习奠基。】
1.学生自由课文,边读边用笔做记号:小节号、生字词、喜欢的词语等。
2.交流动笔内容。
(1)交流小节、生字词等。
(2)交流写月光的词串: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对这四个词语进行理解,朗读,明确:这组词描写当时的环境美。
(3)交流写阿炳当时生活状况的词串:
师父离世
双目失明
卖艺度日
生活穷困
疾病折磨
这组词写阿炳的处境很悲惨。
(4)交流写心里想法的词串:
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
这组词写阿炳当时的心境。
(5)交流写旋律的词串:委婉连绵 升腾跌宕 舒缓而又起伏
步步高昂 恬静而又激荡
辨析朗读这组词,读出旋律起伏。
步骤二:习题引领,明确重点。【设计意图:学生学习课文前,课后的习题往往被人忽视,读习题能引领学生更好地读文,养成关注习题的习惯,学会审题,本课习题还能帮助学生明确课文的重点。】
1.出示书后的习题,明确课文的重点是四、五自然段。
2.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理解这一段中每一句的意思,学会用一个字概括。
步骤三:看图学文,边读边思。【设计意图:苏教版课文的插图独具匠心,往往跟课文重点内容紧密相连,是文中主要内容的形象体现,图文对照,指导看图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第五自然段,关注文字的表达方式,指导读好曲子旋律美和文字的音律美。】
1.课文中的插图能帮助我们理解文章重点部分。
2.出示文中插图,按顺序看图:景→人(教给看图方法)。
3.流水、月光,在阿炳手中变成一个又一个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是什么样的音符呢?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学生欣赏。谈谈听后感受。
4.作者是怎样把这首经典的二胡曲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出示第五自然段,朗读表示旋律的词语(四字或六字)。
5.仔细观察老师用红笔划出的句子,知道每一部分旋律的后半句是写阿炳的心声(三句)。
6.指导朗读第一部分旋律及心声,领悟到这样写,使琴声既“听得见”,又“看得见”。
7. 出示句子比较:(体会四字表达与文中语言的不同感受,理解文字的韵律美)
(1)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2)他爱音乐,他爱家乡,他爱清泉,他爱月光。
8.朗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全课,升华情感,明确下节课任务。【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欣赏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体会音乐的魅力。】
1.小结本课,明白“曲子”、“心境”、“处境”、“环境”之间的关系。
2.下节课的学习任务(即步骤四):精读细品,赏文悟情。
3.明确每个步骤的目的,即语文学习的三个境界:步骤一解决读通的问题,步骤二、步骤三解决读懂的问题,步骤四解决会欣赏的问题
四、课后:欣赏《二泉映月》,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对于学生来说要想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我所上的是第一课时,教学本课时,我努力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材特点出发,寻找文本、学生、教者之间的契合点。
一、方法引领,授之以渔
《新课程标准》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这节课的主旨就是要让学生在与文本、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中,习得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在学生充分动笔读书,扫清了阅读障碍后,我将学生的关注点引领到了课后习题上。课后习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都有着指导性的作用,但却时常被我们老师和学生疏忽。于是本节课中,我借助于课后的习题让学生明白了本科的教学重点,同时帮助学生养成关注习题的习惯,学会审题。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方法的引领,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词串学习,长文短教
因为是第一课时,朗读课文、学习字词就成了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因为这篇课文很长,如果每一个段落都让学生朗读的话,不仅枯燥乏味,而且也用时过多。苏教版教材的一个特点就是四字词语比较多,而我们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也一般都能抓住这个特点,把单个的四字词语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词串,这样提高词语教学的效率,也增强词语教学的美感。在充分研读文本后,我感觉本课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词串,圈画出它们,并进行及时地归类,那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同时,对课文的脉络也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可谓一举多得。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分别圈画出描写月光、阿炳当时生活状况、心里想法、写旋律的词串,通过反复指导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觉,读出韵味,读出词串的画面等不同的层次来体验和感知词串,明确词语的细微差异,这样才能教会学生学会使用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三、插图留白,走进文本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它也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课文中的插图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想,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在教学过程中,我相机出示了文中插图,并引导学生按照顺序看图,说说自己看到了怎样的景,感受到了怎样的阿炳,图文对照,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从阿炳二胡曲那优美的旋律中,读出了阿炳对家乡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同命运的抗争,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激起学生对阿炳的同情。
四、乐曲欣赏,渲染氛围
这篇课文的一个教学重难点就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在学生领悟了课文的写作重点,并初步感知了重点内容后,我让学生欣赏了《二泉映月》,欣赏阿炳从心中流淌出来的这首世界名曲。在乐曲的感染之下,学生又一次投入地谈体会,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着对乐曲的欣赏,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对阿炳的崇敬。一开始,乐曲柔和的一段帮助学生理解无锡二泉的美丽风光,缓缓流淌,仿佛流进了我们的心田。接着,乐曲进入高潮部分,帮助学生理解阿炳的坎坷经历,体会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引起学生的共鸣。乐曲的结尾部分,让学生体会到阿炳用全身心在创作乐曲,他已经深深地久久地沉醉在艺术情怀中了。乐曲的适时播放,升华了情感,也让师生共同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人生的思索之中。
当然,语文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这节课上我和学生们都成长了许多,但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今后,我还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且行且思,在语文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中收获更多的希望!
[点评]
奚一琴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一课“朗读”和“词语”教学很有“味道”,体现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让我难以忘却且与众不同的是她在这节课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特色非常鲜明,更值得借鉴。
一、用内容引读。课始,奚老师开门见山,直接用“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读的兴趣,同时暗示读的方法。“《二泉映月》既是美景,又是著名二胡家阿炳所创作的名曲,这篇课文就是描述这首曲子形成的过程,你想了解吗?”教者并没有出示什么阅读要求限制学生自主读,而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自由读。读文时,按照由篇章——词句;展示时,遵循从词句——文章。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引导自己读的过程。
二、用习题引探。学生对课文整体了解后,教者让学生阅读课后习题,通过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课文重点段第四、五自然段。这样的教学,通过抓住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走近编者,探究编写意图,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课文;通过抓住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养成利用习题等相关资源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学习课文。
三、用插图引思。课文中的插图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表述”,与课文重点密切相连。教者在教学重点段时,让学生按照“由景到人”观看插图,并想象图中描写的情景,把鲜活的文字、生动的情景和师生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明确“图文结合的阅读”方法,又引导他们走近课文描写的自然世界和情感世界,达到“人物合一”、“情景相融”的境界。
此文刊发在《小学教师培训》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