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记忆的探究-----2011.7C《江苏教育研究》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17
学校记忆的探究
李建成
摘 要:学校记忆指某一具体学校全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学校记忆是建构学校文化的基本素材,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引领教师成长的主要资源,是滋养学生成长的重要养分。通过梳理、定格、畅谈等方式,可以有效保持学校记忆。建构学校记忆的主要方式为:审视传统,创新学校记忆;创造活动,增加学校记忆;共享收获,生长学校记忆;引入活水,丰富学校记忆。应充分运用学校记忆,让学校记忆滋养学校发展、滋润教师发展、润泽学生发展。
关键词:学校记忆 保持 建构 运用
每所学校都有让师生难忘的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和事件有的虽然相隔久远,但是在学校发展中常起着无法代替的作用。今天,很多研究者将其理解为“学校记忆”。这些学校记忆虽然不是圣人名言,不是校长权威,也不是学校制度,但是它的影响常超越今天学校领导的魅力和规范的要求,因此,应予以有效地保持、合理地开发和科学地运用。
一、什么是学校记忆?
1.学校记忆的内涵
“学校记忆”指某一具体学校全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从内容上看,是学校师生对学校过去发生事件的认识、理解、态度和体验;从状态上看,是学校师生对过去发生事件承载的方式;从价值上看,是学校师生用过去发生事件对现在教育生活的影响。刘云生将学校记忆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关于学校事件和活动等本身的事实性记忆;二是基于学校事实感悟的体验性记忆;三是关于师生成长和进步历程的成长性记忆;四是关于过去信息或者知识以及与它们相关的学校成员共享的知识性记忆;五是关于学校标识、雕塑、口号以及特有规律的符号性记忆。[1]
2.学校记忆的特征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校记忆是人类记忆的重要范畴,具有人类记忆的特点;从社会学角度看,学校记忆是社会记忆的重要部分,具有社会记忆的特征。就学校记忆的产生和影响看,有以下特点:(1)自创性。学校记忆无论是产生还是流传,其对象都是学校成员,是师生自己处理某件事的过程和体验。学校外部对学校记忆的影响通常只会影响人在处理事件之前的思维方式和处理事件以后的认同程度,“校外人”无法创造。(2)共有性。人的记忆根据记忆对象可分为个体记忆和群体记忆,学校记忆是学校绝大部分成员对学校事件的记忆,是群体记忆。这种记忆不是个体关于学校记忆的总和,而是集体成员所共有的部分。(3)文化性。学校记忆虽然记载的是师生的做事方式,但是蕴含师生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反映学校生活、记录学校活动、积淀学校历史的过程,从本质上看就是学校文化建构过程,是文化记忆。(4)教育性。学校事件之所以成为学校记忆是因为师生对这些事件能够保持和传载。师生对事件“感知”、“感受”和“感觉”的“记忆过程”即为“共享过程”,也正是全体成员运用事件进行“他教”和“自教”的过程。
二、为什么要保持学校记忆?
1.学校记忆是建构学校文化的基本素材
首先,学校记忆是学校文化的基本元素,学校文化是对学校记忆的一种选择。学校文化的建构首先要从学校历史中寻根,通过咀嚼历史的记忆、寻找今天的教育价值和明天的社会需要形成自己的“做事方式”。人们建构学校文化的“历史探究”,不只是了解学校知识,也不只是毫无价值选择地坚守“史实”,还需要带着集体情感和心理对其进行重构;不只是到史料、档案中查找,也不只是偏听少数人的叙述,还需要根据学校成员的心理体验、身体实践和仪式习惯寻找鲜活灵动的故事;不只是看师生过去实践活动的现象,也不只是看师生实践活动后带来的结果,还需要分析师生实践活动背后隐含的道理。
其次,学校记忆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件,学校文化是对学校记忆的一种重构。阿姆斯壮在考察个人、家庭和国家关系时发现:“过去的故事、家史、建筑遗址和关于战争的国家的社会记忆的创造等给人们以场所和工具对他们所选择的零零星星的过去进行重写,通过这种方式,人们把过去带到现在,通过谈论历史,他们描绘未来,建立自己的文化。”学校记忆生成的过程也是文化产生、选择和聚合的过程。
再次,学校记忆是学校文化的主要通道,学校文化是对学校记忆的一种共享。学校的功能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文化的价值批判和取舍的过程是记忆或遗忘的过程,也是文化认同、接纳和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校文化对学校记忆共享的过程。因此,“新文化的引进必须经历学校记忆的过程,才能够变成学校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学校哲学、行为规范、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和规章制度等,真正成为学校的文化。”[2]
2.学校记忆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
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说过:“谁掌握过去,谁就掌握现在和将来;谁掌握现在,谁就掌握过去。”由此可以说,学校今天的发展是建立在学校记忆基础上的。法国著名社会、历史学家哈布瓦赫曾说,“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而是在现在的基础上被重新建构的”。可见,学校的“重新建构”主要依靠学校记忆,即学校发展需要学校记忆参与建构。
首先,学校记忆是学校发展的“活史料”。学校记忆是学校成员集体对学校“过去”发生过的活动、事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体验和思考等所保持的记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记录在每个人的大脑中”且已得到认同的“符号或意义”正是学校发展的原料。
其次,学校记忆是学校发展的“原养分”。学校记忆需要来自集体源泉的养料持续不断地滋养,即新的学校记忆形成需要旧的学校记忆“供给养料”;学校发展需要学校记忆提供各种需要的养分持续不断地供应,通过学校记忆中的各种养料滋养学校的发展。
第三,学校记忆是学校发展的“准过程”。阿斯曼在《文化的记忆》一书中分析了从个人记忆到集体记忆,再通过沟通和分享形成一种文化记忆的过程:个人记忆——集体记忆——沟通记忆——文化记忆。从本质上看,学校记忆的形成过程就是学校师生在建构事件过程中不断认同的过程,其核心就是促进学校发展的过程。
第四,学校记忆是学校发展的“新动力”。学校记忆不只是对往事的简单记忆,而主要通过记忆总结学校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选择与融合新的内容,在反思中形成新的记忆。这个新记忆便是学校发展的“新动力”。
3.学校记忆是引领教师成长的主要资源
学校记忆是教师个人知识中共同存在的部分,教师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必须在学校记忆的框架内完成,个人记忆需要来自集体记忆的引领。
首先,学校记忆是构建教师文化的一项内容。学校记忆主要是由教师一代代地进行传递。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在学校文化传递过程中会带着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教师对学校记忆认同感的形成过程也便是教师文化的形成过程。
其次,学校记忆是指导教师实践的一种策略。学校记忆中诸多内容都是关于教师如何进行教育教学的“智慧”或“失误”,这些内容正是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前很想获得的经验。
第三,学校记忆是润泽教师发展的一种文化。学校记忆中有诸多关于教师价值追求和做事方式等文化形态,原有的这些文化在流传过程中很容易成为现在的教师文化。因为教师文化的形成一个重要途径是基于过去的意象,这种意象又是一种集体记忆,更容易成为这个年代教师发展的文化。
4.学校记忆是滋养学生成长的重要养分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滋养学生成长。学生生命的成长除教师直接进行教育和通过文本进行教育以外,学校记忆也是滋养学生成长的重要养分:
第一,学校记忆是引领生活的课程。学校记忆中的内容特别丰富,不仅有奋发向上的故事,也有面对挑战遭受挫折的教训;不仅有探究学科问题的经典,也有解决生活困难的案例;不仅有如何处事的典范,也有如何学习的事例……这些“典型”都是活生生的学习和生活教材,且是学生“共认”的“养分”,既值得“享用”,又能够“自用”。
第二,学校记忆是教育对话的基础。“教育对话往往从师生共同拥有的记忆开始。这样不仅容易建立教学关系,而且符合温故知新的教育规律。‘温故知新’的‘故’,就是关于事实、知识、体验、成长和符号的学校记忆,而‘新’,就是新的学校记忆。离开学校记忆,师生之间的交流将会变得极其困难,更难以建立有效的教育对话。”[3]
第三,学校记忆是课程学习的素材。人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行为建构过程,这种学习心理过程必须依托关于事实、知识和体验等。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用学校关键性事件、集体体验和成长记忆等作为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四,学校记忆是学生文化的核心。哈布瓦赫发现:“在学校的框架内,只要孩子还在学校里,孩子的举止言行和学校的语言就十分契合,乃至可以说,学校和孩子构成了一个整体。”可见,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构成了学校记忆,这些学校记忆又构成了学生群体文化。
三、怎样保持学校记忆?
1.梳理学校记忆
学校生活多姿多彩,有一些内容通过梳理、提炼可能变成集体记忆,而且大家在梳理过程中容易增强记忆;学校记忆纷繁复杂,通过梳理还能够让这些零星的学校记忆搭上“记忆链”,便于长期保持。因此,我们应建立学校记忆整理机制,通过每周报道一次学校新闻和成长故事、每月回顾一次学校教育活动、每年评选一次感动人物和重要事件、每两年编辑一本《学校记忆》等活动,引导师生定期回顾、总结和反思,培养梳理记忆的良好习惯,促进学校记忆的积淀。
2.定格学校记忆
为了防止“学校失忆”,可将“学校记忆”存储“固定档案”,帮助定格,促进保持。一是用网络信息定格。学校可建立网站,将师生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相关资料和图片挂在校网上,供大家网上浏览和跟帖交流。二是用文字记载定格。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辑出版校报、校刊,刊载学校业绩和师生感想等,既便于交流,又可作为一种“史册”保存;还可将每次组织活动的原始资料、活动成效和师生的收获等材料收集起来,装订成册,形成文字档案,以便长期保存或查阅。三是用陈列展览定格。学校可建立校史室和荣誉室,将优秀学子和教师的业绩记载在相关图册上;可通过学校记忆墙和展览版等记录历史,增强学校环境的文化味,促进学校记忆的定格。四是用活动仪式定格。“记忆是‘社会结构的惯性’造成的,‘有关过去的意象和有关过去的记忆知识,是通过仪式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建立教育传统仪式和活动体系,如,通过数年坚持举行某个‘纪念仪式 ’、开展某项‘身体实践’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教育操演等保持学校良好记忆。”[4]
3.畅谈学校记忆
学校有价值的教育活动不能只限于某些人的记忆,为了让更多人能了解学校记忆,学校应建立记忆传播机制,把一些价值高的记忆传播开来,让学校成员都能共享。一是通过“务虚茶话会”共叙学校记忆。学校定期开展师生恳谈会、茶话会和退休教师座谈会,畅谈学校记忆,将每个人关于学校的记忆联结起来,延续学校的美好记忆。二是通过“学术交流会”共享学校记忆。学校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工作经验交流会,尽可能将多种学术观点及研究方法传播给每个成员,力求让全员共享,并借此促进学校记忆的保持。
四、怎样建构学校记忆?
1.审视传统,创新学校记忆
学校发生的事件很多,学校记忆的内容也较多。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学校记忆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充实。为了创新学校记忆内容,需要对学校记忆进行重新审视:一方面,在清理中创新。每隔几年,学校都会因教育发展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在这转型期,我们应按照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审视学校记忆中的办学理念、规章制度、文化符号、教育仪式和传统活动,并对其进行系统清理,剔除过时的或功效低的内容,建立适应学校发展的记忆体系。另一方面,在重组中创新。学校应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定期对原有学校记忆结构进行审视,调整学校记忆体系的结构,通过重组和创构,产生新的学校记忆框架,引发一些新的思考,推出一批新的办学经验,满足新的教育需要。
2.创造活动,增加学校记忆
实践是学校记忆产生之源。要想建构新的学校记忆,必须引导师生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生发智慧,再生新的“故事”。一方面,组织实践活动。学校要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组织他们参与社会劳动、做实验、搞调查、动手制作和开展研究性学习,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形成感受,帮助他们形成新的学校记忆。另一方面,强化参与活动。学校活动的基本理念应是“让每一个学生增加自我感受,能够更好发展”,因此,学校活动既要提高质量,更要关注群体活动的数量。每次活动应组织尽可能多的师生参加,提高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度,促进学校记忆成为全体师生的记忆。
3.共享收获,生长学校记忆
学校记忆只有得到广泛流传才会真正成为学校记忆,放在书本里或挂在墙上的内容只是学校知识或学校历史;学校记忆也只有在传播过程中才会发挥其效益,仅放在“大脑中”的记忆不可能实现其意义。学校应注重宣传自己发生的事件,在传播过程中生长学校记忆:一方面,分享学校事件。通过校园广播、电视、网络、集会、校报和校刊等载体将学校事件“告知”师生,对一些重大事件进行分析、探究和评论;引领师生积极参与事件的推进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交流反思收获。每次重大教育活动后,学校可组织一些集体反思活动,让大家在回顾活动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共生智慧,促进学校记忆不断生长。
4.引入活水,丰富学校记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记忆只有不断引入“社会活水”才会融入时代的血液;学校记忆也只有不断进行“自我更新”才能“渗出源头活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引入“活水”,丰富学校记忆:一方面,引入社会事件。学校应开门办学,“通过新闻播报、时事讲座和事件讨论等方式,组织学校成员对重大社会事件进行剖析和探究,在对话中丰富学校生活,拓宽师生视野,让学校记忆具有空间感和时代感”。[5]另一方面,更新自我观念。引导全校师生广泛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组织他们围绕新思想和新经验进行实践,将其内化为自身素质,促进大家对学校记忆进行新的解读和重构,丰富其内涵。
五、怎样运用学校记忆?
1.让学校记忆滋养学校发展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这既是学校发展的“根”,也是学校发展的“养”。如果没有“这个记忆”,就没有学校的今天。利用学校记忆滋养学校发展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是用学校记忆厘清学校教育哲学。每所学校都需要用学校教育哲学引领自己发展。学校教育哲学的提出源于社会对人素质的需求,源于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源于独特的学校记忆。学校记忆中广大师生创造、认同和共享的核心理念,大家不仅容易“接受”,而且容易转化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内动力。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学校记忆,从中找到影响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根据学校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提炼出自己的教育哲学。
二是用学校记忆建构学校教育路径。学校教育路径的建构不仅要围绕自己的教育哲学,而且要尊重“学校记忆”。学校记忆中已存储了自己的教育框架,我们应汲取其适合的“教育路径”,并能根据“传统”“创新路径”。
三是用学校记忆实践学校教育构想。学校有了教育哲学和教育路径以后,需要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实施。“预设”便要从学校记忆中寻觅;“实施”也需要汲取学校记忆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此,我们应该用学校记忆实践,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建构的教育,寻找学校记忆中可行的“教育经验”,形成新的学校记忆。
2.让学校记忆滋润教师发展
学校记忆中诸多内容反映的是教师教育教学智慧。这是其他教师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的精神财富。如果学校合理开发和利用,一定能促进教师更好发展。
一是让教师用学校记忆提炼自己的教育主张。教育主张通常不是在书中读出来的,而是在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它的产生源于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学校记忆的影响、前瞻理念的陶冶和自己实践的体悟。在这些要素中,学校记忆起主导作用,且影响其他内容。因此,在教师发展工作中,我们应引导教师寻找学校记忆中影响自己发展的典型经验,让他们从中感悟其本质;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想提炼个体的教育主张。
二是让教师用学校记忆建构自己的教育框架。教育主张只是一种教育理想,教师有了教育主张以后,我们再引导他们运用学校记忆设计实现自己主张的教育框架;尤其要引导他们根据学校记忆中一些优秀教师成功案例架构自己的教育框架。
三是让教师用学校记忆实践自己的教育构想。智慧的教师并不是所有活动都要自己重新设计,也不是所有“假设”都要自己重新实践。学校记忆中通过实践证明的“定律”不需要全部再“做”一遍,可直接借鉴学校记忆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新的教育实践。
3.让学校记忆润泽学生发展
学校记忆中既有教师引导学生走出困惑的智慧,也有学生自主发展的经验,这些都是润泽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用学校记忆润泽自己发展。
一是让学生从学校记忆中选择适合自己成长需要的资源。学校记忆本身就是学习资源,因为集体记忆的内容是师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且“经验”丰富,值得借鉴。我们应引导学生到学校记忆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实践经验,通过对学校记忆的多次回顾与学习实践的多次互动,实现个体记忆和学校记忆的重构,促进自我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提升。
二是让学生从学校记忆中找到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模块。波兰尼认为,知识的个人性与普遍性在寄托的框架内被统一起来了。学校记忆是个人知识的构件,是师生个人知识中共有的部分。哈布瓦赫认为,“只有把记忆定位在相应的群体中,我们才能理解发生在个体思想中的每一段记忆”。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从学校记忆的框架内寻找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这样既便于重构和生长学校记忆,又有益于让学校记忆的养料滋养学生的生命发展。
学校记忆虽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但只要我们努力探究,就能够科学认识,准确理解,全面把握,并能够在学校历史的长河中保持,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建构,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实践中创生。
参考文献:
[1][2][3][4][5]刘云生.论学校记忆[J].教育科学研究,2011(1).
此文刊发在《江苏教育研究》2011.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