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人民教育》2011.8“思想前沿”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17
建构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学校教育个性化实施路径的探究
李建成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成长方式多样性呼唤学校发展的多元化。虽然我们倡导学校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但是让每所学校都能适合每个学生是很难的。今天的学校教育既应追求让孩子按自己的“成长需要”发展,也应追求让学校以自己的“发展需要”成长,在同类学校中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这样在某个地区就会有适合每个学生教育的学校。每所学校教育个性化形成虽然有各自的方式,但是也有“共性”的规律——建构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定义自己的教育
什么是教育,教育目的是什么?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虽然有学者从消解本质主义思维角度阐述当代教育的不可定义性,但是客观上教育应有自己的定义,教育工作者也应明确教育的定义,否则,就像一个不知方向的人在沙漠中行走,哪怕走出了这个“世界”,结果还是“一头雾水”,如果再走进这片沙漠还是一片茫然。
多少年来,很多有识之士设法定义教育,试图通过定义教育更完整地认识和探究教育,更全面地理解教育的内涵和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更科学地实现教育促进人个性发展的需求。但是,到今天为止,人们并没能给教育下一个科学完整的定义。教育虽然有自己的学科教育学,但是她涉及很多领域:既涉及社会科学,又包含自然科学;既涉及人文科学,又包含生命科学和思维科学,给一个内涵丰富的教育下一个完整的定义比较困难。随着社会的变革,教育的功能在不断变化,从过去关注生存到今天关注生活,从昔日传承知识到当今关注生命,给一个功能不断变化的教育下一个永久的真理性定义客观来说更难。介于这些原因,已有的教育定义并非就是真正终极的定义,尚需在时代变革中进一步认识、分析、完善。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阵地,对教育应有自己的校本追求。不同类型的学校有其不同的办学使命和不同的教育任务,相同类型的学校也各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目标。从一定意义说,每所学校只要存在,都应有自己的使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都应探究“学校教育目的是什么”、“应该怎样实现这个教育目的”。这些价值追求用学校自己语言解答、概括和诠释便是“定义学校的教育”。
定义学校教育要厘清学校教育哲学,通过对学校办学使命和育人目标的思考与建构,提出学校教育价值追求和教育实践思路。例如,江苏省洪泽县实验小学为了定义自己的教育,从校本出发,寻找和确立学校共同体的教育信仰——关注学生和教师的成长,追求“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的学校使命,建构关注师生一生幸福成长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即成长”①的定义,即:教育是根据人的身心、情感、智慧和道德等成长需要,引发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促进其全面、健康、和谐、自觉成长的过程。据此,提炼出自己的教育追求——“成长教育”。这样定义的理论依据是:“成功比成绩重要,成长比成功还重要。因为成绩只代表着学业上的进步,有时甚至成了分数的代名词;成功固然可喜可贺,但成功可能是一时的,有时囿于一域;成长则是人存在的价值、教育的价值,亦即教育的终极意义。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这是教育的原义和真义。”②
定义学校教育要建构学校教育理念体系的架构,通过对学校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功能的思考与重塑,形成学校主流文化的框架——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校风等。例如,洪泽县实验小学围绕“教育即成长”架构教育理念体系:教育过程是共享成长的过程,以“共享成长”作为办学理念;万物成长都是“向上”的,“向上”是成长的特征,用“向上”作为学校精神;成长的本质是“做最好的自己”,将“做最好的自己”作为校训;做、学、创是促进成长的途径,把“做学创合一”作为校风;成长是自然的,也是自觉的,倡导“自然、自觉”的学习境界。这些理念追求既是对学校教育定义的诠注,又是对学校教育个性化的界定;既是对学校教育定义实践化的一种设计,也是对每个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一种引领。
定义学校教育要借鉴原有的定义方式,从校本化角度对教育意义进行重新表述,让共性的教育走向个性,让传统的教育走向现代,让抽象的教育走向形象,让理念的教育走向实践。通常不要否定原有的教育定义,已有的教育定义是对某个时期或从某个角度教育的本质、意义、内涵等进行阐述,在特定时期或特殊角度有其合理性,尤其是定义方式和思考问题的策略值得我们探究定义时实践。我们可根据社会的变革和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变化按照时代的脉搏,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用新的视角对教育进行再探究。
定义学校教育是学校发展的方向,是促进学校教育个性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自己的学校教育定义,这个学校教育是一个没有思想的教育,是一个没有个性的教育。
建构自己的教育
学校教育个性化本质就是教育的校本化,教育的校本化源于学校教育定义的个体化。学校教育个性化不仅要有自己个性的教育定义,而且要围绕“定义”建构自己的教育框架,即设计自己个性教育环境、课程、课堂和活动等。
建构自己教育的环境。学校的校舍、花草树木、景点、教育手段是一种自然环境,也是一种物化的教育资源。每所学校看上去是“这”,而不是“那”,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自然环境迥异。学校环境的建构不只是美化,主要意旨是通过环境对人进行教育。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环境都对人起作用,只有“人化的自然”才能教育人。基于这种思想,在建构学校环境时,要从学校定义的教育理念出发,建构“长久环境”,即校舍的设计、花草树木的选种、路和景点的建设及命名都要凸现学校追求的核心价值。学校的橱窗、宣传栏等“短时环境”布置也要按照自己的教育目标分期分项选择内容,追求教育的序列化和系统性。洪泽县实验小学围绕“教育即成长”建构“成长环境”:给“楼”命名为“润泽”、“滋养”、“滋润”,用意是引领师生自然成长;给“路”取名为“志远”和“志同”,用意是教育师生立志成长;给雕刻古诗的墙壁取名为“言志壁”、宣传世界体育冠军的墙壁取名“赍志墙”、张贴学生手抄报的墙壁取名“雅志窗”、悬挂历代名人伟绩的墙壁取名“育志廊”,用意是熏陶师生共享成长;给学校“景点园区”分别命名为“志士园”、“仁人园”、“砺志园”、 “明志园”、“永志园”、“养德苑”、“怡心苑”、“立志苑”,用意是激励师生全面成长。整个校园充溢着陶冶师生成长的文化。
建构自己教育的课程。课程是教育的载体,也是教育的特征。有什么课程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学校教育的个性化主要是通过建构个性化的课程去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建设不只是设计一些新颖独特的课程,而应根据“自己的教育定义”确定课程选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通常可通过以下途径建构自己的课程体系:
一是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课程虽然是“国家规定”的课程,但是,无论从目前实践的状况,还是从建设发展需要;无论从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还是从师生发展的需求,都需要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可把一些对师生成长需要影响不大的课程整合到凸现自己教育定义的课程中去;亦可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自己定义教育所关注“素养”的培养。
二是校本课程人本化。校本课程的选择主要根据学校的教育追求和学生的成长需要确定,凸现课程为人发展服务。洪泽县实验小学根据人成长需要的营养确定课程内容:人成长需要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熏陶,学校开设“传统经典”和“洪泽湖文化”;人成长需要宽阔的视野,学校开设“世界”;人成长核心是智慧成长,学校开设“智慧”。根据人成长需要的能力确定课程类型:人成长需要学会读书,学校开设“阅读课”;人成长需要学会探究,学校开设“实践课”……
三是生本课程个性化。每个学校都应有一些针对特殊潜能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确定。学校可引导他们根据个体特长和爱好,建构自己的生本课程,促进个体优势智慧的张扬和劣势智慧的发展。在这方面洪泽县实验小学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究,从中年级开始,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自习”“生本课”,内容由自己确定,不论是学校已开设的科目,还是社会生活科目;方法由自己选择,不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娱乐活动;方式由自己安排,不论是个人独立进行,还是和别人共同合作。通过生本课程培养兴趣,张扬个性,锤炼能力,提高智力,彰显智慧。
建构自己教育的课堂。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主要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实现。因此,我们应该围绕所定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建构自己的课堂,即根据自己的教育定义确定教学哲学,再按照自己的教学哲学建构课堂教学方式和师生教学行为,形成课堂文化。洪泽县实验小学围绕“教育即成长”提出“成长课堂”的教学哲学“课堂即成长”。课堂围绕“学”展开,即:教师引导学生学,学生依靠自己学,让“学”成为课堂成长的支点。课堂教学理念追求是:要尊重差异,不要漠视差生;要挖掘潜能,不要忽视可能;要随学调教,不要照搬程式;要启迪多元,不要束缚创造;要欣赏进步,不要吝啬鼓励;要共享成长,不要孤芳自赏。课堂教学教师行为追求是:要为学生学,不要只想着教;要引学生问,不要无度设问;要让学生做,不要错失探究;要等学生思,不要急于揭示;要听学生说,不要草率定论;要给学生评,不要妄加褒贬。其意旨就是“教师为成长而‘导学’”,“学生为成长而‘自学’”。
据此,建构自己的成长教学方式:课前,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和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自己对教材理解和把握等设计“预习指导”。这个“预习指导”既体现教材知识点,也关注智慧生长点;既有阅读教材,也有动手操作,还有社会实践;既共性指导预习,也有个性自主预习。通过“预习指导”引导学生预习,把学生能“学会的”和“会学的”都让他们自己学习,“学不会的”和“不会学的”带到课堂共同探究。课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了促进真正探究,在具体操作方式上,重点践行“自问自探”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学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建构和解决中成长。课后,引导学生自主实践。课堂学习不是教学的全部,每节课后,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链接生活,引发学生再生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近生活,走入书海,走向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成长。
建构自己教育的活动。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实施教育价值的重要途径。学校各项活动应围绕自己的教育追求设计,即根据学校的教育定义、校本课程与生本课程、学生的成长需要等确定学校活动。从目的上看,学校活动的宗旨是实现关于人的培养目标,丰富和发展教育定义。从内容上看,学校应选择提供人成长需要“营养”的活动,可对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加深”,让其特长更加张扬;也可对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补缺”,让其营养更加全面。从方式上看,学校活动应倡导科学、捷便、有效,可与思品与社会、综合实践、劳动、艺术等课程相结合,也可通过业余竞赛形式实施。总之,学校活动要有自己的目的、意义、特点和品牌。
建构自己的教育就是围绕自己的教育定义建立学校教育的教育框架、思路和模式。这是实施教育的路径,是实践教育的基础。
实践自己的教育
学校有了个性化的教育框架,便应围绕已经建构的路径进行实践,通过实践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建构的教育,最终走向教育定义所追求的境界。
从方式上看,影响学校个性化教育实施的要素很多,关键应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在执行中创新。定义教育是为学校教育描绘愿景,建构教育是为学校教育构思思路。有了愿景和思路,根本是执行。可以这样说,“学校执行力”是决定学校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形成学校文化的核心。在实践自己建构的教育时,首先,应该切实执行自己设计的理念和目标;然后,结合实践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自己的教育定义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创新中执行。学校教育的建构本质就是教育校本化的自我尝试,无论内容和方法都需要进行科学验证。教育科学实验虽然也允许失败,但是学校教育个性化的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失败,因为他关乎到一代人的培养。因此,在实施校本教育时,每个人都不能教条的照搬“预设的方案”,而应结合自己的智慧在创新中丰富和发展。
从本质上说,学校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个性的教师和个性的学生,即通过个性化的教师培养个性化的学生。
培养个性化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才可能有什么样的个性化学校教育,也才可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培养个性化教师对于教育个性化特别重要。个性化教师培养,可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充分自主张扬每个教师的个性,让其个性得到发展;二是围绕个性教育挖掘每个教师的特长,让其特长得到发展。就学校而言,在尊重教师个性发展基础上,围绕学校的个性化教育,挖掘教师个性化教育需要的潜能,让其得到充分发展,为个性化教育服务。个性化教师的培养,关键是要“尊重教师成长需要,建构教师成长机制,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尊重教师成长需要”,就是按教师个体成长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成长需要的“营养”,即满足他们学习、实践、表现的需要,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建构教师成长机制”,就是建立引领教师个性化成长的制度,通过制度文化引领他们自主成长。
洪泽县实验小学为了促进教师成长,设立“教师成长奖”。学校将“成长奖”分成两种,一种是学校统一设立的“整体成长奖”,根据每位教师的师德、科研水平和教学业绩等综合素质,按照成长情况分成三个等第,即“成长教师·新苗奖”、“成长教师·成才奖”、“成长教师·成就奖”,教师根据条件申报奖项,没有名额限制;另一种是个人申报的“项目成长奖”,教师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个体自由设立项目,学期初设项和申报,学期末依据每个人是否成长评奖。这些制度文化引领并内化为教师自主发展的行为,促进其个性的发展。“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就是为教师个性化发展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智慧的成长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去滋养。学校可为他们组织实践研究,可让他们开设校本研修课,可给他们组织技能竞赛,还可替他们组织教育研讨等,以活动促进发展。总之,通过为教师建构促进个性成长的校本文化引领他们自主发展。
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学生的个性化源于个性化的潜能和个性化的学校教育。个性化的潜能虽然受遗传素质影响,但关键需要教师发现和挖掘,需要学校个性化教育方式的培植。学校个性化教育本质就是按照自己的教育定义,践行自己的教育思路,形成学校的个性教育特色,让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最终实现学校的教育追求。
个性化学生培养的主要策略是:尊重生命自然的差异,依托生命自然的潜能,发展生命自然的灵性。“尊重生命自然的差异”,在教育目标上,因人而异,根据人的潜能自定发展目标,尤其在年级段目标的确定上,允许“异步调整,分段实施”。在教育内容上,语文、数学和英语以外的国家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提前或推迟学习;校本课程可将作为“自助餐”,让他们根据成长需要自由选择。在教育评价上,让学生不去横向和同学比成绩,而是纵向和自己比成长。在和同伴相比时,看发展,比谁的进步大;看潜力,比谁的努力程度高。“依托生命自然的潜能”,就目标而言,应以让人的生命成长为目标,不只是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是以人的生命成长为宗旨,以“原生命体”的身心、情感、智慧和道德为基点,在此基础上引发他们依靠自己内部潜力主动“生长”。就方法而言,教育者通过启蒙、组织、帮助,激起学习者的情感、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延续自然学习的核心行为——自主学习;因为这种学习的动力依托了“生命自然的‘天力’”,且体现了人成长的天然需求。就方式而言,追求“让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通过让每个学习者依托自己的生命潜能提升自己实践能力。“发展生命自然的灵性”,在理论上,通过顺应天性的方式发展自然赋予人的一切才能,从而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且不受任何压制的个性。在实践中,通过开发健康与健美、生活与美容、脑科学与心理学等学生自主成长需要的课程文化,让他们处处表现灵性;通过建构自由的对话文化、自主的思维文化、自然的和谐文化、自觉的实践文化等适于学生成长的课堂文化,让他们时时生发灵性;通过举行艺体节、读书节、创新节、英语节、狂欢节等促进学生成长的活动文化,让他们人人展示灵性。总之,通过发展灵性促进人个性发展。
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才是教育的本质。实践自己的教育不只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也不只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教育,而是促进学校教育使命的完成、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学校教育个性化的形成。
①李建成:《成长,教育的一种定义》[J].人民教育,2010(15—16).
②③成尚荣:《李建成的兴奋点与他的成长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09(2)
此文刊发在《人民教育》2011.8“思想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