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的一种定义--------《人民教育》2010.15-16期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17
成长,教育的一种定义
李建成
教育定义很多,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定义教育是为了能够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和把握教育的本质,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价值。近年来,我们从未来社会需要、教育发展需求和本校实际出发,重构学校的教育哲学,重建学校的核心价值取向,以“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作为办学使命,并用“成长”定义教育——教育即成长,试图寻求一种视角认识和实践教育,对教育进行校本化探究。
一、成长从生命角度揭示教育的特征、本质和价值。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教育应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教育即生长”是借用生物学概念定义教育,是基于“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和“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这些理念而提出的,他的“生长观”认为,随着生活的改变,环境等外在作用促进人不断生长。
“教育即成长”是在对杜威“教育即生长”认识基础上,对教育本质的另一种理解,对教育定义的另一种阐述,对教育实践的另一种探索。我们用“成长”定义教育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教育即成长”是从人类学角度定义教育,关注人生命意义的成长。
从人的生命成长角度看,成长的内涵包括:成长即生长,是生命体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自我发育,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成长即发展,是生命体在“原有”基础上,自我主动变化、不断生长的过程;成长即创造,是在原来生命体的基础上,通过“原生命体”的自我变革形成新生命的过程。
从人的生命与成长关系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成长”是人生命的基本特征,人的生命机体从外形上看是在不断变化;人的精神气质随着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也在改变。其次,“成长”是人生命的本能反映,人生命的成长不是外在“给予”的,是生命体内部的一种自我需要,只要生命存在,生命就需要成长。作为生命体而存在的人,需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需要以自己的生活保证生命的“存在”,需要以自己的“成长”证明自己的生命性,需要让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得到尊重,人生命的这种本能是客观存在的。第三,“成长”是人生命的发展状态,人生命存在的方式和发展的状态都是成长,只要生命存在,生命就展现成长。每个人都不断渴望发展,不断争取发展,不断获得成长,没有成长生命就没有发展和变化。第四,“成长”是人的生命价值,人本身具有未确定性,人的未确定性表明人有“成长需要”。人生命的意义就是实现“成长需要”,没有成长生命就失去存在的价值。
2.“教育即成长”是从教育学角度定义教育,探究教育对生命成长的影响。
从教育与成长的关系看,具有以下特点:成长是教育的特质,教育具有的品质很多,但是慢慢向成熟发展是其本质特性,即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成长;成长是教育的表征,教育呈现的现象很多,但是不断发展变化是其客观表现,即教育的客观表现是成长;成长是教育的状态,教育展现的形态很多,但是不断长到成熟是其存在方式,即教育的存在状态是成长。
从教育对生命成长的影响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人的生命成长是由物质生命成长和精神生命成长共同构成的,是自我内在需要和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物质生命的成长,还是精神生命的成长都需要教育的引领,都需要有利于生命发展的教育滋养。没有教育的成长只是生命机体的“自由的滋长”,只是生命存在的“外壳”。其次,人的生命成长需要内在的“生长力”和外在的“引领力”,这两种力量的源泉都是教育,没有教育的唤醒,那种没有动力的“自然生长”是“无序的生长”,只是生命存在的“形式”。第三,每个生命体都有自己的成长方式,教育关注的“成长”不只是自然生命的生长,人的成长不只是物质生命,生命是一个精神性存在,是情感、智慧、道德的统一。这种“精神”或“意义”,唯有教育才能帮助实现。一个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他不可能有文化修养,不可能有生活内涵,也不可能有人生价值追求,这种成长是没有生命意义的成长。唯有教育提供给人生命的呵护和精神的滋养,这种成长是生命价值不断提升的成长。
二、以“成长”定义教育,促使教师和教学发生深刻变化。
1.让教师定义发生变化。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是传统的教师定义。这样的定义让人感到教师的使命是“温故而知新”、“传道”、“授业”和“解惑”,没有指向人,更没有指向人的生命。今天我们将教师称为“教育者”,这也是一种对教师的狭义定义。其实,学生和教师两者都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
以“成长”定义教育,给教师定义带来变化;教师定义的变化又给教育本身带来变革:
其一,以“成长”定义教育,教师便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和促进者。这种定义突出教师的本质是关注人生命的成长。成功比成绩重要,成长比成功还重要。成绩只代表着学业上的进步,有时甚至成了分数的代名词;成功固然可喜可贺,但成功可能是一时的,有时囿于一域;成长则是人存在的价值、教育的价值,亦即教育的终极意义。因此,教师不应只是文化布道者,而应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和促进者。这样定义教师也将带来教育本质的变化——教育不是追求成绩,而应是促进学生成长,这是教育的原义和真义。
其二,以“成长”定义教育,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需要者”。随着人们对生命成长的探究,大家越来越感觉到每个生命体都有“成长需要”,这种需要是基于人生命成长的立场,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需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生命体都有“成长需要”,每个人都是“自我发展者”。这样定义教师也将带来教育主体的变化——教育不是别人的要求,是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一种生命自觉,是自我教育。
2.让教学定义发生变化。
以“成长”定义教育,使教学的定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使命由“传承知识”变为“关注生命”。当今,虽然各地都进行了教育改革,但教知识,学知识,考知识,仍然被误认为是当代教学的使命。以成长定义教育,凸现教学的价值——关注生命,促使教学回归原点,回归本源,让人的生命得到成长。第二,教学目标由“着眼现在”变为“关注一生”。受功利主义影响,我们的教学目标往往急功近利:每个阶段都过分关注本阶段的教学目标,每个年级段都重视自己的年级教学目标。以成长定义教育,关注人生命的终身发展,促使教学放眼未来:让人的生命得到可持续成长。第三,教学理念由“要我学习”变为“我要成长”。今天的教学仍然是“要我学习”。虽然在教学活动中也追求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但这只是教学的一种理念,并非是对整个教学的定义。以成长定义教育,成长比学习的内涵更加宽泛,价值取向更加明确:让教学成为自己的需要,成为生命的需要,成为生活的需要。第四,教学方法由“教师传授”变为“师生共享”。几千年来,我国教学主要还是“传授式”,虽然从孔子就倡导“启发式”教学,新课程改革也一直在推进“启发式”教学,但到目前为止很多所谓“启发式”教学只是以“学生解答”代替“教师传授”。生命提升不是教出来的,是生命体自我主动建构的,是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享受他人的成长,而引起自我生命的成长。以成长定义教育,关注教学方式对生命成长的影响,让人的生命在共享中成长。
三、“教育即成长”定义下的学校教育实践建构。
以“成长”作为教育定义,是学校教育哲学的重构。学校教育哲学形成与实践,本质上就是学校文化重塑。近年来,我校在以成长定义教育基础上,全力建构校本的“成长文化”,通过文化建构,促进“成长教育”的践行。
1.围绕核心价值观“成长”,建构“成长理念文化”系统。
“教育即成长”追求的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促进人的生命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教育对人生命的影响不是“他人教给”,而是“文化浸染”,是“自我觉醒”。通过文化唤醒人内在力量,开发人内部生长潜能,促进人自主、全面成长。这种文化就是关注生命成长的“成长文化”。
我校从2004年开始,对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进行变革,重构学校教育哲学的关键词——“成长”,并以“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作为学校使命。然后,围绕“成长”,建构学校理念文化系统:教育过程是共享成长的过程,我们以“共享成长”作为办学理念;万物成长都是“向上”的,“向上”是成长的特征,我们用“向上”作为学校精神;成长的本质是“做最好的自己”,我们将“做最好的自己”作为校训;做、学、创是促进成长的途径,我们把“做学创合一”作为校风;成长是自然的,也是自觉的,我们倡导“自然、自觉”的学习境界。这些共同构建学校“理念文化系统”,引领全体师生思想和行为。
2.围绕“成长理念文化”建构“成长实践文化”体系。
根据学校“成长理念文化”,我们建构了“成长实践文化”,即“成长物质文化”、“成长制度文化”、“成长行为文化”;同时,围绕已建构的“文化体系”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不断修正、充实、完善和发展,建构自己的教育体系。
其一,建构“成长物质文化”。
人的成长需要文化滋养,我们给教学楼命名为“润泽楼”、“滋养楼”、“滋润楼”,引导师生改善自己的教和学。人的成长需要制度规范,我们在教学楼前铺设大理石广场时,用色彩鲜明的黑白大理石做成“方圆交错”的图案。“方”有棱角,表示做事要有原则性和规范性;“圆”有灵动感,表示做事要有灵活性和变通性。“方圆交错”警示师生追求“严格而自由”。人的成长需要模范引领,我们利用围墙建起了“赍志墙”——在墙上张贴了世界冠军的照片和他们的辉煌业绩,让师生在锻炼时,能够感知体育事业的发展,感受体育文化的熏陶,感悟运动健儿成长的历程。人的成长需要传统文化熏陶,我们请书法家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背诵的和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题写出来,雕刻在大理石上,贴在教学楼的后墙壁,并取名为“言志壁”,让师生接受传统文化精神的陶冶……
其二,建构“成长制度文化”。
为了更好引领师生成长,我们制订了《洪泽县实验小学“成长教师”奖励意见》和《洪泽县实验小学“学生成长奖”评比办法》。《“成长教师”奖励意见》按照教师成长快慢分别设“成长教师·成就奖”、“成长教师·成才奖”、“成长教师·新苗奖”,每个奖项条件清楚,凡是符合条件的都可以奖励,没有名额限制。《“学生成长奖”评比办法》也是这样,学期初,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成长目标和兴趣爱好申报一个“奖项”;学期结束,全班同学根据申报者的“表现”和“进步”,确定奖励,不看结果,只看“成长”。整个过程,我们淡化“制度管理”,关注“用文化发展人”,促进学校管理由“人管”走向“文管”,由“他控”走向“自控”,由“约束”走向“发展”,由“个别”走向“全体”。通过践行,大家的民主意识、自主意识、发展意识不断增强,并逐步形成文化自觉。
其三,建构“成长行为文化”。
对于人的成长来说,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素养。“成长教育”的关键应将“自主学习”的理念内化到师生的行为之中,变成大家的行为文化。就教学而言,我们追求的是“把‘教’转化‘学’,以‘用’促进‘学’”。课前,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后,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力图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促进探究的过程。长期这样教学,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长,逐渐形成“自主成长”的文化品质。
可见,用成长定义教育,将给教育带来新的生命意义,让教育真正走向关注人的生命素养,关注人生命的终身发展。同时,也给教育提出新的价值追求,构建适合人生命成长的文化,促进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责任编辑 刘 群)
此文刊发在《人民教育》2010.15-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