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校长在线 >校长论著

校长寄语背后的故事--------《江苏教育研究》2010.8B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17

在生活体验的提炼中成长

——“校长寄语”背后的故事

李建成

任校长以来,我每周都围绕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成长”写一则“校长寄语”,描述思考,总结经验,表达感受,寄托希望,探究追求。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却是自己对教育生活实践和体验的提炼,在这些鲜为人知的教育故事的感悟中,我也不断地得到成长。

从成功中找到经验会成长,从失败中找到教训也会成长。(2008.11.23

学校一年一度的“大湖娃·创新节”后,得奖的学生和指导老师很高兴,没有得奖的师生心情可想而知。搞“创新节”的本意是想给一些擅长动手的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促进他们更好成长,评奖只是手段。听到一些师生在奖项上有所纠缠,觉得他们的认识违背了初衷。为了引领大家端正思想,提升活动实效,我又策划“创新征文”——让大家从成功中找经验,从失败中找教训。这个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很多师生从活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得和失,在字里行间表达出他们在竞赛活动的反思中获得成长。我觉得这些比竞赛本身更有价值,便写上这句寄语,告诉大家一种成长方式——在成功和失败的反思中成长。

人成长的快慢与起点没有关系,只要努力,每件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能较快成长。(2009.3.15)

2004年开始,我校每学年都承办淮安市电教馆举办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公开教学活动,每次开设十几节课。几年下来,一些优秀教师出场两三次,其他人成长的机会就少了。2009年,我提出让新手上台。那次研究的课题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仅要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而且要探究“有效运用”,难度相对较大。一些新手压力很大,召开“上课教师备课会”时,他们很不自信,个别教师还想推托。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埋怨他们,而是对他们进行鼓励:师范毕业时,我们每个人的教学水平没有什么差异,几年后因为锻炼机会不同,现在教学水平可能有一定的差别,如果我们再不锻炼,将来差距将更大。这次,我们不比课的好和坏,而是看各人进步的大和小……会后,每个人都鼓起勇气,全心投入,结果大家的课都比较成功,其中,有两位新手一炮打响——课上得特别出色。这件事给我的感受很深,那一周我便写上这句寄语,勉励每位师生不论现在起点如何,只要好好努力,都会获得成功。

成长应该“共享”,“共享”便能成长——汲取别人的财富,让自己得到成长;向别人提供经验,促进他人成长。(2008.11.2

为了推进成长教育向纵深发展,我们在“民间”成立“成长研究会”,教师自愿参加,每个月活动一次,每次围绕一个主题,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实践体会。第一次交流的主题是“预习对成长的影响”,大家发言积极,无论是他们的经验还是困惑,包括一些数学老师认为数学不应预习的观点,对我都有很大启发。我就“预习是促进人一生成长的重要素质”、“小学生具备预习能力”和“预习后学生基础有差距不好教学”等问题阐明了自己的想法,尤其针对“数学是否需要预习”阐述自己观点:预习不只是阅读,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并通过实践形成认识等等。我的“预习观”不仅让数学教师受到启发,也让其他教师加深了对预习的理解。为了引领全体师生关注“交流”,通过“共享”促进成长,我便写上这句寄语,启发大家“共享成长”。

改善便是成长——改善不足,完善自我。改善是发展,是对昨天的提升;改善是超越,是对今天的否定;改善是创新,是对明天的设计。(2009.2.8

近日,看到一本书中介绍丰田公司成功的企业文化,50年前丰田公司毫无名气,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标杆,其成功的法宝是大野耐一提出的“改善”。他认为汽车的一处改善必然带动下一处改善,且每一次改善都会让汽车进一步得到完善,所以,丰田公司发展的关键是“改善,改善,再改善”。其实,无论是人的成长,还是学校的发展都需要“改善”——继承昔日的“优秀”,改良昨天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教学方式、思维方式重塑自我。“改善”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生命状态,是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是一种自我变革的品质。改善便是成长,没有改善就没有成长。基于对改善与成长关系的这种理解,我写上这句寄语,以寄托对师生的期望——改善自我,促进成长。

成长不是想出来的,是自己做出来的。大家要不断实践,在做中学,在做中成长。(2010.4.10

现在不少孩子缺乏感恩之心,学校准备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起初,大家想了好多教育的方法:放感恩电影,为长辈洗一次脚,组织感恩故事会……后来,在具体做的过程中,大家感受到师生之间有“代沟”,这些办法都是“要他做”,不是“他要做”。为了增强活动实效,我们向全体师生发了征求意见表:你是教师应该怎么教育学生?你是学生需要怎样的教育?让他们“换位思考”后,提出来的意见既贴近生活,又有人情味:每天好好品尝长辈做的饭菜美味,每周好好想想别人为你付出的劳动,每月好好写写对他人的感激……然后,我们按照这些建议开展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为此,我写上这句寄语,告诫师生成长不要空想,需要自己去做。

倾听是享受别人的成长,也能促进自我成长。希望大家学会倾听,共享成长。(2010.4.18)

最近,随班听课发现,一些同学回答问题时,其他人不太注意听。起初,我以为是个别班因为班风不好或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不力造成的,后来发现不是一两个班级,也不是一两门学科。我向一些同学了解情况,他们告诉说,很多同学的答案他们已经知道了,没有必要再听。原来是因为我们推行“预习”以后,同学们预习时已经学会解决了这些问题。乍听起来,他们说的似乎有些道理,但细细分析,这个现象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就解决某一问题的答案来说,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尽相同,他们的答案也不尽相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很有必要;再从人的成长需要来看,学会倾听,既是终身学习的需要,又是人际交流的需要。为了引起大家重视,那周写上这句寄语,告诉大家倾听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学会倾听便多了一种成长方式。

成长需要追求“黎明感觉”。每天睁开眼睛,用新奇的眼光和心态去看待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2010.1.17

学校组织“冬季三项体育竞赛”结束后,几个学生聊天:今天玩得真“爽”!现在每天过得真没意思,早晨起身后吃饭、上学,晚上放学后作业、睡觉……他们没有看到我,说话时无所顾忌,后来看到我时有些尴尬。我笑着说:“哎呀,你们说的感受,我也曾经有过,每天都是平平淡淡工作——接待、教学和开会,一点成功感和幸福感都没有。你们知道我怎么走出这个阴影的吗?”他们说,不知道。我让他们猜猜看:“星期五下午放学后咱们还到这里,看谁能猜中。现在我可以作一点提示:你们觉得每天什么时候感觉最爽?每天生活中有哪些新鲜感?”周末,大家按时赴约,他们几乎是同样的答案——每天早晨刚醒时的感觉和被老师表扬时的心情最好。课间玩耍的发现,做操认真的收获,难题的解决,上学路上的见闻……都会让人有新鲜感。我有些动情:“我们越过这个坎的办法是一样的,每天去寻找新鲜的感受——‘黎明的感觉’。”最近是复习阶段,一些师生可能感到教和学的单调,于是我便写上这句寄语,引领大家阳光生活,诗意成长。

重读这些寄语,回溯这些故事,感悟很多:从探究内容上看,这些寄语是对学校文化本质的一种定义,对学校文化意义的一种诠释,对学校文化内容的一种建构,对学校文化实践的一种引领,对学校文化价值的一种总结,对学校文化变革的一种思考;从形成方式上看,每句寄语都凝结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实践智慧;再从达成效果上看,每则寄语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笔者在生活体验的提炼中成长,也引领着读者在阅读感悟的碰撞中提升。

此文刊发在《江苏教育研究》2010.8B

           (李建成,洪泽县实验小学,223100

版权信息:启东启迪外国语学校 备案号:苏ICP备18069388号-1 技术支持:朗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