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校长在线 >校长论著

·“成长文化”的成长--------《江苏教育研究》2010.8B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17

编者按:洪泽县实验小学“成长文化”的建构与实践,基于他们对教育定义的不断诠释、对教育使命的不懈追求,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如何定位学校的核心文化价值,如何达成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本期“学校”专栏,我们推出一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观照“成长文化”的成长与践行过程,希望对学校的管理者、广大的教师有所启发。

“成长文化”的成长

——洪泽县实验小学“成长文化”形成的过程

李建成

万物生长都有一个过程,通过汲取各种养分,进行一定“量”的积累,再通过“质”的拔节,不断成熟。“成长文化”作为一个教育命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是在建构与实践过程中慢慢“长成”的。

寻找“一朵云”——建构管理文化

20024月,我到洪泽县实验小学任校长,本想好好实现人生价值,认真做一些大事。哪知就任后每天要接待几十人,有请半小时假的小事,也有没钱发奖金的大事;有需要副校长解决的事,也有备课组长去做的事;有等待请示才去做的,也有请示后还不去做的……

开始一个月,我以为是由于学校半年没有校长遗留下来问题太多而造成的,而两三个月下来,事情却一点没有减少,看来,更多的还是由于学校管理处于传统管理阶段——按照管理者的指令做事,无“游戏规则”可依,因此,遇到什么事情只好找校长。

当时,我心中有这样一种想法:校长应是学校上空的“一朵云”,在任时,因为你的人格魅力大家对你很尊重,仰视着你行走;离任后,“这朵云”还能停留在学校上空,师生行走时不时仰望着,有人要改变方向,大家都不愿意接受。

经反复思考和学习后,觉得“这朵云”应是学校制度。于是,针对学校当时情况,请工会牵头建章立制。工会按照“一切有利于发展,一切由制度说话”的原则,颁布了《洪泽县实验小学整体改革方案》,还制定了相关的《实施意见》。其中,有《教师队伍建设意见》、《教职工竞聘意见》、《教职工奖罚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先进工作者评比意见》、《骨干教师奖励意见》。《方案》和《实施意见》条文很多,处处有规范,而且又比较具体,涵盖了方方面面。教师在学校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都作了明确规定,一目了然。

后来,在执行过程中,逐步感觉到“这朵云”,不应只是制度,更应该是制度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学校管理要建立一系列规范措施,这种规范只是师生行为的下限,仅仅满足于遵守规范是不够的,管理的目的不只是让教师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于是,我们淡化了“制度管理”,建构起“文化管理”:把《方案》和《实施意见》中原有的多条细则整合为宏观策略,把刚性制度转化为弹性要求,把奖惩措施调整为奖励办法,把领导考核改革为民主评议,从而使管理由“人管”走向“文管”,由“他控”走向“自控”,由“约束”走向“发展”,由“个别”走向“全体”,由“单一”走向“综合”,由“传统”走向“现代”。通过践行,大家的民主意识、自主意识、发展意识不断增强,并逐步形成文化自觉。

现在看来,那时寻找“一朵云”是让一所学校从“人治”走向“‘法’治”,再从“‘法’治”走向“文治”。这种探索促进学校管理走向科学化和人本化,是学校管理的一场革命。

寻求“一架虹”——践行智慧文化

2003年暑期,我利用实验小学的品牌资源在新城区创办洪泽外国语实验学校,由于师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原有管理文化差异很大,且每个人价值追求也不尽相同,如何建构管理文化一直困扰着我。

开学后不久,我发现教师都很尽力,但因对教育理解不同,再加上原来学校教学文化的差异,大家的教育方式迥异:在学生课业负担方面,原来实验小学教师重视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精选作业,作业量少,学生学得轻松;原来乡镇小学有些教师加班加点补课,作业量大,学生学得较苦。在教学艺术方面,一些人教学方法简单,还是使用传统的“讲解法”和“问答式”,整个学校的课堂教学没有统一评判的价值取向。针对这些问题,我感到此时需要解决的不只是管理问题,重点要明确整个学校办学方向;不只是建构文化问题,关键要确定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另外,实验小学虽然是一所老校,但也存在着“有文化”而没有“核心价值追求”的问题,学校的发展迫切需要建构自己的教育。介于这两所学校的情况,我觉得校长不应只是寻找“一朵云”,更要去寻求引领学校自主发展的“一架虹”——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

我们应该建什么样的学校,塑什么样的教师,育什么样的学生?就这个问题我向外国语实验学校教师征集方案——请每位教师围绕上面问题设计一份办学追求。一个月后,每人交上了一份“答卷”,这一份份方案,虽然不成熟,但是凝结了广大教师的心血,凝聚了大家的智慧。我们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阅读所有方案,然后又把这些方案打印出来,发给教师,征求大家意见。有的说,清华是老百姓心中的品牌,能否定位为“小学的清华”;有的说,会学习是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可否定位为“建学习型学校,塑学习型教师,育学习型学生”;有的说,现代人的心情浮躁,能否定位“求真”;有的说,现代社会倡导“以人为本”,是否定位“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有的说,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能否从“智慧”角度考虑;有的说,创新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可否开展创新教育……

这一个个观点,点燃起我“智慧的火花”。当时,“智慧”这个词引起了我的思考:智慧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境界。对于一个人来说,“智慧”既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又是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优秀的文化素质。人生活的意义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智慧,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生活和财富。智慧虽受先天的遗传素质影响,但后天的教育对智慧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英国大哲学家怀特海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可惜的是“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传授的是智慧,而现代学校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沦落到教材知识是教育的一种缺失。”(怀特海语)因此,学校应该针对现在教育的缺失,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智慧的培育。于是,我们就着力建构以“智慧”为价值取向的学校文化,力求通过文化建构促进人智慧的发展。

当时,由于实验小学和外国语实验学校推行的是“两制一体”,所谓“两制”指的是实验小学按照公办学校机制运行,外国语实验学校按照民办机制运行;所谓“一体”指的是“统一管理思想,统一教育理念,统一教育实践”。所以,那时“两校”便一起践行“智慧文化”——建构并实践“智慧课程文化”、“智慧课堂文化”和“智慧活动文化”。

现在看来,那时为两校寻求“一架虹”的过程,实质就是引领学校从“关注管理文化”走向“建构学校文化”,从“关注文化建设”走向“建构核心文化”,从“无主题文化”走向“建构智慧文化”的过程。可以这样说,由寻找“一朵云”走向寻求“一架虹”,是学校教育的一场革命。

寻觅“一片天”——走向成长文化

在以“智慧”为价值取向的学校文化建构和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广大师生对“追求智慧”的信仰和忠诚,很多人不仅将其作为思维方式,而且也内化为自己的做事方式;我们也体会到“智慧”作为学校文化的价值追求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引领作用。同时,我们还感觉到实验小学在“智慧文化”践行过程中有很多不相融的地方——师生不能完全融入这种文化,究其原因是由于“智慧文化”不是从这所学校“根”中长出来的,而是镶嵌进去的“舶来品”。实验小学的历史上,教师不仅关注知识教育,更关注人的发展,而当时的“智慧文化”内涵界定相对较窄,过多关注“技能”,和原文化有冲突。实小的教育一直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汲取别人经验时,往往都经过自己的实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而“智慧”这个核心价值从酝酿到提出,实小教师没有参加,是从外界直接输入的理念,大家不容易接受。另外,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智慧文化”本身也有其局限性,基于这些情况,我们便思考重新为实小文化寻“根”。

首先,向学校历史寻找。我校虽然有50年的办学历史,但是学校物态的环境中,没有历史的有关记载,甚至连一本纪念册或校史室也没有。从文化形态上看,学校文化没有进行系统整理,更没有形成具体的表述方式,大都散失在民间。为此,我便做了这几件事:一是向教师寻求。我请每个在职教师根据人发展需要、教育发展趋势、学校办学传统和未来发展需求,为学校设计一句教育理念,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写出自己的诠释——为什么提出这个理念,这个理念内涵有哪些,怎么样实现这个理念?请全体退休教师讲过去工作的故事,回忆那个时期如何无私奉献,如何教育学生?从在职教师的教育追求和退休教师的鲜活故事中,我看到了几代实小人都很关注学生成长,这是“成长文化”的“根”。二是向学生寻觅。学校向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让他们说说自己心中的理想学校和老师。很多人都希望学校是他们玩耍的场所,是他们交流的阵地,是他们学习的天堂,是他们童年的梦想。他们希望老师是良师,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给予指导;是益友,在不悦时能够给予帮助。从学生的愿望中看出他们希望学校是自己成长的圣地,这些又是“成长文化”的一条“根”。三是向社会寻索。在平时生活或工作中,每次无论遇到学生家长,或者遇到社会人士;无论遇到走向工作岗位的校友,或者正在读书的学生,我都会问他们对实小过去和现在办学有什么想法,对实小未来发展有什么建议。初中教师往往会说:实小学生有后劲;学生家长往往会说:孩子学习习惯好;老校友往往会说:实小给了我们很多锻炼的机会,让我们学到许多本领……几乎所有人都希望未来的实小要一如既往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其实就是“关注学生的成长”,这是引领我们建构“成长文化”的又一条“根”。

其次,从教育本质探究。很多人认为教育是为了传承几千年积累的文化知识,通过知识的增长促进社会的进步。我经过反复研读《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感到教育的本质不是传承文化知识,而是让人得到发展。教育是为“人”服务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灵魂;“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落点。求知是人生的手段,而不是人生的目的;是教育的过程,而不是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本质是通过知识习得、能力获取促进人生命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从人生命发展的特性来看,生命是不断生成的,人的生命处于不停息的变化之中,她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历程;生命是自主的,外界因素可以影响它,但无法取代它;生命是整体的,人不仅有认知,还有情感、道德等;生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形态。因此,生命是在自然的生长,同时,也在呼唤、期盼、渴求外在力量引领。无论是生命内在自生的“自然生长力”,还是外在激发的“引领生长力”,都需要文化滋养,而且,这种文化要能唤醒人内在力量,开发人内部生长潜能,促进人自主的、全面的生长。这种文化就是关注成长的“成长文化”。

再次,对智慧文化反思。智慧是人生命的重要部分,但不是人生命的全部。人生命内涵特别丰富,从生命学观点看,人的生命存在包括生理机能和精神品质的存在;从心理学观点看,人的生命发展包含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从教育学观点看,人的生命成长至少包括身心、智慧、情感和道德的成长。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一个人的整个生命都得到发展,不能仅仅关注人智慧的生发,否则又会导致教育从文化知识教育走向技能知识教育,因为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关于方法的知识。为此,我们在探究“智慧文化”时,应该将智慧培养放在人整个生命发展的背景下,促进智慧和生命的其他素养同时成长;否则,就会把内涵十分丰富、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教育意义收缩且固定在某一方面,使之狭隘化。

基于以上原因,我校从2004年暑期后开始对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进行新的思考与变革,重构学校教育哲学的关键词——“成长”,并确定以“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作为学校使命。然后,围绕“成长”,建构学校理念文化系统:教育过程是共享成长的过程,我们以“共享成长”作为办学理念;万物成长都是“向上”的,“向上”是成长的特征,我们用“向上”作为学校精神;成长的本质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我们将“做最好的自己”作为校训;做、学、创是促进成长的途径,我们把“做学创合一”作为校风;成长是自然的,也是自觉的,我们倡导“自然、自觉”的学习境界。接着,我们又按照“成长理念文化”建构“成长环境文化”、“成长制度文化”、“成长课程文化”、“成长课堂文化”和“成长活动文化”;同时,围绕已建构的“文化系统”开展教育活动,并通过实践对其进行不断修正、充实、完善和发展,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

几年来,经过思考与学习、建构与实践,我们又逐步由寻求“一架虹”走向寻觅“一片天”:让教育从关注“智慧”走向关注“生命”,从关注“部分”走向关注“全体”,从关注“人的教育”走向关注“文化陶冶”,这个过程可能是对教育定义的新诠释,对教育意义的新发展。

万物生长都有一个根,事事发展都有一个本。我们追溯“成长文化”的成长过程,其意旨是了解她的发展路径,探究她的发展过程,厘清她的发展思路,预测她的发展趋势,引领她今后更好成长。

此文刊发在《江苏教育研究》2010.8B

(李建成,洪泽县实验小学,223100

版权信息:启东启迪外国语学校 备案号:苏ICP备18069388号-1 技术支持:朗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