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校长在线 >校长论著

成长课堂建构----------《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4A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17

建构成长课堂的理性思考

李建成

(洪泽县实验小学,江苏洪泽  223100)

摘要:课堂教学有其价值追求,不同的价值取向,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成长课堂”是尊重人生命的课堂,是关注人发展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也是促进文化发展的课堂。成长课堂的建构是对传统课堂的扬弃,是对现代课堂的超越。在构建过程中,她需要尊重人的生命成长规律,尊重人的自然学习规律,尊重人的教育发展规律。

关键词:建构;成长课堂;思考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学校成长型文化建构的校本研究”(教科规办函【200801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建成,1966年出生,男,江苏省洪泽县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科学技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学校文化建构与实践、“自问自探”教学法。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工程,实现她的目标主要靠课堂。课堂教学有其价值追求,不同的价值取向,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近年来,笔者围绕关注课堂的核心文化——成长进行探究,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建构成长课堂的要义

1.成长课堂是生命发展的价值追求。人的存在追求着生命的生存和发展,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本质就是生命成长。生命的成长需要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供给。这种资源在人生经历的学校阶段,很重要的部分来源于课堂创造。从任务上看,课堂是为了促进师生成长的经过系统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从时间上看,课堂是能够让师生快速有效成长的关键期;从方式上看,课堂组织的教学活动本质就是师生成长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生存方式、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自己的基本素养等原有的生命资源以及学科自身的教育价值、教学环境、媒介等客观的物质资源开展教与学的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师生形成新的发展状态,生成新的资源。像这种课堂中原来本身所具有的和活动所生成的有价值的“信息”都是师生的成长资源,这些也只有在关注成长的课堂才会出现。可见,人的生命需要有意义的、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丰富和发展。这种教学存在的方式和价值的形成只在成长课堂中方可实现。

2.成长课堂是文化发展的本质需求。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全部产物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文化的保存和流传,离不开载体来承载。人是文化最直接的载体,而除人自身以外的活动产物则是文化的间接载体。直接的载体可能对文化具有繁衍、创新的功能,间接的载体只能对文化具有保存、维持的功能。就直接载体来看,人在传递文化时,如果仅对原有文化向他人“照搬”,而没有进行自我“重组”,这无疑于间接载体的“保存”;如果传递者对原有文化进行再加工,或接受者对传递的文化进行“重构”,或他们在传递活动过程中相互碰撞形成“新产品”,这样的直接载体在与文化互动过程中就创造出新的文化。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延续和发展的手段,它的重要职能不只是传承文化,更要去创造文化。这就对我们学校文化教育活动的主渠道——课堂提出新的要求:不只是通过文本或教师直接传递文化知识,而要在教与学时师生通过与文本、他人、自己对话理解文化,创新文化,促进文化与人共同生长。由此可以看出,要想发展文化,必须建构新课堂——成长课堂。

3.成长课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为了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正进行着变革。当下的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典型代表,人们在这场改革中对教育的目的进行重新审视,逐步形成了清晰而又一致的认识:教育的本质应该由传统的关注文化知识的传承到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可以这样说,这种认识的转变是我国教育的一场深刻革命。教育需要生命的培育,培育生命是教育的要义。这将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这种教育改革呼唤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基点,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开发每一个生命蕴藏的潜能,提升每一个生命的价值,让每一个人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同时,它也关注着教师的生命,转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自我丰富,自我更新,和学生共同成长。可见,这种教学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由关注知识转变到关注生命的成长——建构成长课堂。

二、关于成长课堂的理解

1.成长课堂的内涵

“成长课堂”如何定义,比较困难。因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的界定也发生了变化;“成长”本是生物学研究的概念,在教育学中如何定义目前尚无专家研究。但是,我们根据课堂价值的追求,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1)成长课堂是关注生命成长的课堂。教育是关注生命的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关注生命的课堂。生命的课堂不只是保护生命的生存,更要关注生命的发展,也就是要关注生命的成长。“生命成长”的内涵很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身心的发展。“身心的发展”是生命存在的基础,是生命机能的需要。人活着的本义是身心的发展,人生活的意义也是身心的发展。课堂要关心生命的成长,首先要关注身心的健康发展,张扬人的个性,这是成长课堂的基本价值取向。其二,情感的丰富。“情感的丰富”是生命宽度的拓展,是生命质量的渴求。课堂要关心生命的成长,就要关心情感的丰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地走近文本,接触文本中描绘的各种事物,认识各种现象,丰富各种体验,感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乐趣,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其三,智慧的生长。“智慧的生长”是生命价值的追求,是生命长度的延伸。人生命的意义是追求智慧的生长,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课堂要关心生命的成长,就要关注人的智慧生长。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人本对话,生发智慧,让课堂时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四,道德的提升。“道德的提升”是生命灵魂的升华,是生命境界的体现。人的道德品质是在后天习得的,绝大多数人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尤其是在课堂学习中形成的。课堂要关心生命的成长,就要关注道德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培植人的道德,让道德彰显生命的魅力。

(2)成长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传统课堂虽然关注学生,但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虽然也关注教师,但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我们追求的成长课堂注重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是教学相长的课堂,是共同成长的课堂,是终身学习的课堂。关注教师成长并未冲淡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并非影响他们的学习,更非影响他们的成长。其实,只要我们真正引导学生成长,自然就会促进教师成长。除非我们还是传授知识,而未关注成长。那种只有学生成长,没有教师成长的课堂几乎是不存在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和探究的策略无一不启迪教师生发新的智慧,学生的独到的、意外的见解无一不促进教师产生新的认知,教师个体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也引发自己生成新的境界。从这个意义说,真正关心学生成长的课堂,就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之所以倡导共同成长,是为了避免教师在课堂中忽视自我主动学习,淡化自我进取;是为了促进教师的生命在课堂上也得到更好的发展。

2.成长课堂的来历

1)成长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扬弃。自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就诞生了。多少年来,一代一代的教育志士进行了改革,形成了许多流派,并且积淀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成长课堂的建构并非对传统课堂进行全盘否定,而是对它进行必要的变革:继承传统课堂中关注知识教学的经验,汲取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中合理的策略,摒弃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和方法观,按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现代教育观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方法和组织形式,建构新的生命课堂。

2)成长课堂是对现代课堂的超越。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进行了很多有效的改革,尤其对传统教学中目标定位模糊和左右摇摆现象进行“拨乱”:确立“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这种目标定位应该说比传统目标更加清晰,更加全面。但是现代课堂中这种关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教学目标的定位有“‘知识’本位”的倾向,未突出人的发展,容易误导课堂教学还过于关注“知识”。成长课堂在目标定位上关注人的成长,从人成长需要角度出发,确立“身心的发展、情感的丰富、智慧的生长、道德的提升”。这样的定位从内容上看,关注人的成长,且更加人性化;从导向上看,引导课堂教学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人;从对象上看,不仅关注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关注教师的成长;从评价上看,以学习者或教者个体为尺子,便于自己或别人测评,也便于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成长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对现代课堂进行了超越。当下建构成长课堂就要对现代课堂进行探究,并不断地去创新。

三、成长课堂建构的依据

1.尊重人的生命成长规律

按照生命的生长法则,每个生命体都在成长,他们的成长也都有其自身规律。教育既然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本质,就应该尊重人的生命成长规律。人的生命成长是自主的,每个生命体都在主动向上攀升,别人无法拔节或阻止;人的生命成长是自然的,每个生命体都在原有状态下按照自己的生长方式成长,别人无法催生或压抑;人的生命成长是自觉的,每个生命体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愿积极的生长,别人无法监督或改变。教育应该尊重人的“生命自然”。从对学生教育而言,课堂教学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生命自然”对话,促进学生的生命自主、自然、自觉的成长。从对教师发展而言,教学中通过学生与“教师的生命自然”对话,让教师的生命自主、自然、自觉的成长。这样的对话较之人类与大自然的对话来说,更深刻、更强烈,且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客观上看,现代课堂对此有所忽视,成长课堂的建构应该汲取教训,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不要压抑人之自然,而要依托人的生命自然,顺自然而为,使儿童获得精神解放的启蒙,使教师获得文化提升的启蒙。

2.尊重人的自然学习规律

学习是使主体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恒久变化的过程,她是人对个体潜能的开发,自然有自身的规律。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规律,相同年龄段的人学习语言、数学和运动等也有不同的习得规律,不同的人学习相同的学科也有一定的差异。组织学习的成长课堂应该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色,尊重其学习规律,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成长。人的学习规律很多,在成长课堂建构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是时代的“遗传者”。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类文化的真善美,会通过基因及于每个儿童。每个儿童从出生时,就已经“继承”这个时代的文化。基于这种思想,也就是说,每个年代的儿童都遗传他诞生的这个“时代的基因”,具有这个“时代的天赋”,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作为成长课堂的建构就应该注意人的“遗传秉赋”和“现实起点”,从他们“最近发展区”出发,引导他们在课堂中成长。离开了学习者的“现实起点”,过低要求,是重复学习;过高起步,则难度太大。其二,人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从出生开始就爱学习,就有学习的需要。这一观念,我们从生物学特性、人与环境的适应性、脑科学的研究和儿童的现实生活中都可以得到佐证。人在天赋状态的生活方式,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时得到的体验,在学习中获得的充实感,当下的这些现实的学习状态也都有所体现。课堂教学就应该尊重他们爱学的天性,引导他们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有效地学,让他们学习情绪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其三,人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学习。儿童的学习热情不仅仅是自发的自然的秉性,更会在实践中迅速地走向自觉。人对于社会和大自然的认识,对于真善美的感悟,成为他们更强烈地发挥学习天性的新启动力;人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在活动中得到成长的喜悦,也都成为他们更主动地发挥学习天性的新推动力。课堂教学就应该针对这个特点,呵护自然对人的雏生态的作用,尊重他们敏感、热情、好奇的心理,顺着他们自主产生的动力,引导他们自我探究,再生动力,不断成长。

3.尊重人的教育发展规律

自然界的万物生长需要尊重自然规律,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尊重社会规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的活动过程要遵循教育规律。课堂是实现教育的主渠道,在组织教育活动中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在成长课堂建构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关系。其一,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一点我们可从两个层次去认识:一方面,从规律本身来看,教育要满足人的身心发展需要,又要对人的身心发展进行有序引导。从这个层面上说,建构的成长课堂既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个性特征;又要引导和促使学生的成长朝预期的培养目标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从规律发展来看,教育是有计划培养人的活动,她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受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因素的影响,本质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课堂教学要承认人的不同,要尊重人的不同,也要依傍人的不同,按照差异进行教学,最终通过教学活动还要培养出“差异”。这乃是成长课堂教学追求的境界。其二,教育内部诸方面协调发展。建国以后,党和国家明确提出教育方针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智、体的全面、和谐、协调发展既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又是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的教育规律。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观照这一教育规律,关注人的身心的发展、智慧的生长、情感的丰富和道德的提升,促进人全面、健康的成长。其三,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关系要协和。教育过程中要客观把握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影响三者之间的关系。多年来,人们一直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在实际教学中,常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成长课堂必须对此有所突破,真正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要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教学就是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发展自己。其四,教育要和外界协调发展。教育的发展要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既促进社会的发展,又要利用社会发展的成果。就课堂教学而言,从教育条件来说,教学设施和手段受社会经济发展所影响。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现代得到实现,成长课堂的建构要充分考虑现代媒体的合理利用,把历史和未来引进课堂,把异国和校外搬进课堂,让课堂实现时空的跨越。从教学内容来说,成长课堂的建构要冲出校园的樊篱,把自然和社会引向课堂,把课堂伸向自然和社会,让师生走进自然和社会,感受自然的魅力、社会的进步。

总之,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对课堂教学要求很多,但是其核心只有一个——促进人的成长。同样,建构成长课堂也需要我们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也只一条——那便是符合相关的规律。

此文刊发在《江苏教育研究》20104A

版权信息:启东启迪外国语学校 备案号:苏ICP备18069388号-1 技术支持:朗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