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校长在线 >校长论著

追求智慧——新办学校文化建构的实践研究--------2009.6A《江苏教育研究》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17

追求智慧——新办学校文化建构的实践研究

本人在洪泽县外国语实验学校任校长时,曾以“追求智慧——新办学校文化建构的实践研究”为题申报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后被批准为省重点资助课题。现将当时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写成文章,刊发于《江苏教育研究》2009.6A ,在此转于校网,以享同仁。

摘要:“追求智慧”新办学校文化建构的内涵是:学校通过建构智慧的理念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和活动文化,以形成学校智慧文化,从而“创智慧学校,塑智慧教师,育智慧学生”。

关键词:追求智慧;新办学校;学校文化;建构;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09-0058-04

一、课题意蕴

1.问题提出

(1)人的发展需要。智慧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人生活的意义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智慧,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生活和财富。智慧受先天的遗传素质影响,后天的教育在人的智慧发展,特别是人的早期智慧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办学校倡导“追求智慧”,旨在激发所有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以“追求智慧”为价值取向,促进他们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现在很多学校从物质环境角度看,建筑很漂亮,但是缺少丰富的内涵,广大师生没有共同的目标。尤其是近年来新建的学校,师生来源于不同的学校,且没有历史的积淀,群体文化形成还有一个过程。从学校教育看,普遍存在着重视知识教育,忽视智慧的培育。目前这种缺失文化和智慧的教育背离了教育的本义,影响了人的健康成长。新办学校提出构建“追求智慧”的学校文化,正可以满足建设陶冶人、提升人的良好学校文化的需要。

(3)教育发展的需要。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培育智慧是教育的真谛。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通过知识传授和文化熏陶使人真正成为“人”。所以,现代教育迫切需要学校构建充盈着智慧的学校文化,通过智慧的学校文化塑造智慧教师,培育智慧学生。新办学校既没有建构自己的文化,又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更应该从教育发展需要出发,追求智慧,探究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有效的、特色化的教育路径。

(4)学校发展的需要。洪泽外国语实验学校是实验小学和南京紫岳实业文化有限公司于20039月联合创办的一所新校。新校环境优美、设施一流,但是她的内涵“贫乏”。作为一所新办学校如何发展,用什么引领学校发展,她的唯一途径是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以“追求智慧”为学校精神,以“建智慧型学校,塑智慧型教师,育智慧型学生”为办学目标,其目的是想通过全力构建以追求智慧为价值取向的学校文化,用这种独特的文化滋养学校,弥补新校的缺失,促进学校健康、快速、和谐发展。

2.概念界定

“智慧”是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体。

“追求智慧”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文化使命,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学校主体——包括校长、教师和学生共同享有的思维方式,是大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崇尚的最聪颖、最科学、最完美的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广义地讲,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地讲,指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本课题研究的是学校建设、教育教学活动中建构的拥有智慧、启迪智慧、生成智慧、创造智慧的物质资源、办学思想、精神风貌、制度规范等。

“学校文化建构”指的是在学校建设、教育教学活动中,人们对物质资源所赋予的意义、办学思想、精神风貌、制度规范等的设计和通过实践将其内化为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行为方式的具体过程。

 “追求智慧——新办学校文化建构的实践研究”意指围绕“追求智慧”设计的物质资源、办学思想、精神风貌、制度规范等;通过大家共同设计和实践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行为方式;体现人们追求智慧的教育理念、启迪智慧的教育方式,创造智慧的教育实践。

二、探究实践

学校文化的形成通常分被动接受和主动建构。“被动接受”是“自然”形成的,管理者没有进行控制;“主动建构”是“自主”设计的,管理者进行了必要的引导和控制。就“主动建构”而言,又分为“重塑”和“新构”。对于老校,通常是对原有文化进行“重塑”;对于新校,一般需要“新构”。为了形成智慧文化,我们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文化建构。

1.建构智慧的观念文化引领人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学校文化的核心是观念文化。学校观念文化的建构和形成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讨论和蕴量。我们关于智慧文化的建构和理解有许多智慧的故事。学校建设之前,我们一直在思考:应该建什么样的学校,塑什么样的教师,育什么样的学生?想了很久,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后来,我们向教师征集方案,让大家设计“我心中的学校”。这一份份方案,虽然不成熟,但是凝结了广大教师的心血,凝聚了大家的智慧。我们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阅读所有的方案;然后把这些方案打印出来,发给大家进行研讨。经过反复讨论,我们觉得现代学校教育中缺失的是“智慧”,新建学校应该针对现在学校教育的困惑,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智慧的培育。于是,我们便提出“智慧文化”。

 “智慧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以“追求智慧”为学校精神。从审美角度看,“追求智慧”是求真的一种活动,而求真的活动又使人的灵魂向善,人的灵魂向善又具有了美的魅力。“追求智慧”就是求真、向善、趋美。从教育角度看,“追求智慧”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取向,是学校教育的一种使命。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影响最大、最长远的不是某一门学科、某一种知识,而是经过几年校园生活逐渐形成的智慧的人生态度、智慧的思想品质和智慧的做事方式。

围绕“追求智慧”的核心理念,我们提出“培养智慧的世界小公民”的教育理念,其意义是:其一,公民培养让教育承担社会责任。公民是社会人,他承担着建设社会的重任和义务,培养公民就是把个体融入社会,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让每个人能够爱国守纪、敬业奉献、健康生活。公民是健全人,他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公民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其二,放眼世界让教育适应社会发展。政治、经济、科技、环境、社会全球化已经到来,商业和技术逐步没有国界,这就呼唤教育也要走向世界。教育要立足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具备良好技能、能为世界和平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世界公民。其三,培育智慧让教育关注人的发展。智慧是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培育智慧”就是培育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人的道德素养。关注人智慧的培育,让人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的本质追求。

另外,我们根据“追求智慧”的理念,确定以“建智慧学校,塑智慧教师,育智慧学生”为办学目标,以“问智之本,思智之道”为校训,以“做学创合一”为校风,以“雕刻智慧”为校诗,以“智慧之光”为校歌……初步形成“智慧文化”的语言符号系统。

学校文化的建构取得了意外的收获:建构了学校智慧文化,明确了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赢得了来自近20所学校的56名教师对新校文化的认同,引领大家融入新环境、新氛围,并且,在探讨和实践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学校的群体价值目标得以形成。

2.建构智慧的环境文化熏陶人

校园是师生学习、生活和休闲的文化场,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不一样。学校在建设之初,我们围绕“追求智慧”的核心文化,按照学生需要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对校园的功能进行了整体设计,提出“七园合一”,建成“智慧之园”的建设思想。我们把校园建成“以人为本的教育园、环境宜人的生态园、链接未来的信息园、底蕴丰厚的文化园、和谐恬静的交际园、陶冶情操的休闲园、漾溢温馨的生活园”,并将“七园”合并成“一园”——“以‘智慧型文化’为核心,融科学与人文、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为一体的教育生态园。”的“智慧之园”。具体通过“一个池”、“两个广场”、“五个区”、“六大文化群”、“七个景点”体现这一理念,建构“智慧之园”。“一个池”叫“濯清池”,是把校园中池塘种上“睡莲”,长成“双手和太阳”,寓意是“托起明天的太阳”。“两个广场”是在校园中建了智慧广场和植德广场。“五个区”是将校园分成教学区、技能区、体育区、生活区、休闲区。“六大文化群”是“‘文化廊’、‘文化碑’、‘文化道’、‘文化窗’、‘文化橱’、‘文化林’”。“文化廊”介绍百则道德故事、百则智慧故事、百位名人故事;“文化碑”将百名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百首古诗词刻成碑;“文化道”展示百名学生的优秀作品;“文化窗”刊载百名学生的优秀习作;“文化橱”选择百部优秀儿童书籍;‘文化林’植上树,搞成学生喜爱的智慧迷宫。“七个景点”是德源、艺葩、科苑、体园、心居、诗林、天宇。

从高空看校园呈正方形,东边是体育区,西边是生活区,南北两端是休闲区,中间是教学区。每个区功能兼容,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教育整体。

从前面远处看,学校大门像一个正在起航的大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她标志着学校将载着广大师生,驶向理想的彼岸;预示着学校的未来将满载而归,培养出一个又一个栋梁之才。

一进大门,是一个休闲区,正对大门是一个能容纳全校师生的“智慧广场”,广场前侧是十分耀眼的弧形长碑,碑的正前面是由著名书法家姜华题写的学校精神——“追求智慧”。碑的后面雕刻着引导师生追求教育理念的诗歌——《雕刻智慧》,告诫广大师生“雕刻智慧,是拥抱自然,是走进社会,是领悟创造”;“精神追求,永不停步;智慧雕刻,永不毕业”。

广场两侧是四个绿化景点,紧靠大门两边的是用小松树“长成”的校风——勤学、博学、活学、乐学。广场东边是用多个树种长成的校徽图案,西边是用树长成的现代科技标志。两边还长着几棵有几十年历史的参天大树——雪松,高大挺拔,四季长青,苍翠秀丽。距离广场远一点的路两边各长着有好几十年历史的银杏树,这被称着活化石的银杏高大坚硬,枝叶茂盛,秋天果实累累,让人心旷神怡。这些无一不教育着人,无一不启迪着人。

东边是体育区,体育区的最南面是用汉白玉雕刻的升旗台,旗台上高高地矗立着白锈钢做成的旗杆。北边是能够容纳全校师生的升旗广场,这个升旗广场取名为“植德广场”,希望每一个师生在五星国旗的熏陶下,心灵美好,思想高尚。再向北是250环形跑道……

中间的教育区给人的感觉更是大气磅礴。正前面的大楼取名为“践行楼”,用于实验、图书阅览和音乐教学。楼中间是一个大厅,大厅中间是一个晶体管大屏幕,屏幕上打着流动字幕,有校长寄语、教师格言、学生警句、欢迎标语等,每天都有一些爽心悦目的话语,激励大家智慧学习和生活。

 “践行楼”后面是两排教学楼,前一幢取名为“笃学楼”。“笃学”意思是专心好学,其目的勉励学生要好好学习。后一幢取名为“砺志楼”。“砺志”意思是磨练意志,其目的是勉励学生要锻炼自己的意志。“追求智慧”需要“笃学”,也需要“砺志”,还要“践行”。

每个教室装上了“文化橱”,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一定量的图书,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手翻阅,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教室外还设有“文化窗”,供学生展示书法、绘画作品,为他们提供锻炼自己的平台。楼梯建成“文化道”,把学生书画作品装裱好,张贴在道旁,为他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教室前的长廊建起了“文化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名人故事、道德故事、智慧故事,挂在长廊上供大家课余阅读。

西边的生活区又是别样的风景。南边是餐厅楼,叫“天鹅馆”,表示一群群小天鹅在这里欢乐的聚餐。北边是学生宿舍楼,取名为“鸿鹄居”,表示这里是智慧之鸟——“鸿鹄”居住的地方。在这两幢楼西边是生活综合用楼,叫“蓝天屋”,表示这里是“鸿鹄”——学生自由生活的场所。

路,在学校是方便人行走的通道,从这个室到那个室必须有路;是规范人行为的准则,你要在路上行走,不能到没有路的绿化上践踏。路还是一种文化。我们围绕“智慧文化”把每条路都起了一个名字,“贤人路”、“贤士路”、“贤才路”、“贤能路”、“贤明路”、“贤哲路”、“贤良路”、“贤德路”、“贤达路”,并且把“名片”挂在路边,让大家走来走去都能看到,把她永久地铭记在心中,将来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3.建构智慧的制度文化激励人

没有规矩也能成方圆,但要有文化。“制度文化”表示人们对制度已经认同,并在实践中能够自觉执行,形成了一致的价值取向。制度文化是制度演变形成的,作为新建校,学校管理应该先建章立制,一切由制度说话,让大家“有‘法’可循”。

建立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执行制度,形成制度文化。为了践行这个理念,促进大家“追求智慧”,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讨论:学校需要哪些制度,这些制度应包含哪些内容?然后,根据讨论情况,由几名骨干教师执笔,草拟了有关制度;最后,再征求全体教职工意见,由教职工代表大会决议。我们颁布了《洪泽外国语实验学校发展纲要》,还制定了相关《实施意见》:有体现学校发展方向的《学校文化建设意见》,有促进教师发展的《智慧教师培养意见》、《智慧教职工奖励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有规范教师行为的《教学“六认真”基本要求》,有激发学生发展的《学生活动文化意见》,有规范学生行为的《学生一日常规》。由于制度让教师参加讨论,制度又是一些骨干教师执笔起草的,另外,又经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认可,全体师生都能认同制度。这种制度建立过程就是制度文化建构过程。

两年以后,我们又推进了“制度文化”的建立,请大家对原有制度进行“解构”,把原有的多条细则整合为宏观策略,把刚性制度转化弹性要求,把奖惩措施调整为奖励办法,把领导考核改为民主评议。这些举措促进学校管理由“制度管理”走向“文化培育”,由“他人控制”走向“自我发展”,最后逐渐形成了文化自觉。

4.建构智慧的课程文化培植人

我们围绕“建智慧学校,塑智慧教师,育智慧学生”的办学目标,建构了富有特色的课程文化。

整合国家课程。我们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必要调整,促使其更加优化。一注重学科整合:电脑和劳动、美术、综合实践整合,思品与社会和班级活动整合。二实现学科联合:音乐、美术和阅读教学联合,增强审美能力;科学、劳动、综合实践、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联合,增强知识和能力融通。三把握学科根本:以教材为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教材中选择部分内容;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兴趣,从教材外选择部分内容;以教师为本,根据教师个人特长,选择自己特长项目作为教学内容。

开发校本课程。学校立足“以生为本”,把校本课程的开设权还给学生。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他们需要什么课程,我们就开什么课程。学年初,学校给每个学生发放了“校本课程开设意见书”,向他们征求开设科目;然后,组织人员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最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年级开设的科目。目前,学校开设了智慧、阅读、生活、实践、体育、艺术、科技和习作8大类100多个科目。每一门课程都让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张显了个性,生发了智慧。

5.建构智慧的课堂文化塑造人

我们围绕“追求智慧”的学校精神,建构智慧课堂文化:从理念上看,以学生为基点,依托生命自然的现实、潜能和可能,促进他们自主发展。从目标上看,以差异为基础,基于身心、情感和智慧的培养,关注他们全面发展。从方法上看,以问题为线索,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问题组织教学,提升他们探究能力。从方式上看,以课堂为载体,引导超越文本、课堂和教师,促进课堂生成。从效果上看,以目标为底线,立足学生想学、会学和学好,实现师生共成长。

智慧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发展智慧、创造智慧、享受智慧的过程,是一个以智慧激发智慧、以智慧滋养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实现“个人经验世界”与“社会生活世界”的沟通和转换,逐渐完成“个人智慧”与“社会智慧”融合和发展。从课堂策略看,具体表现为:一、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智慧通常只会在愉悦的情境中生发。智慧的课堂应该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唤起他们生发智慧的激情。二、建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智慧是自己通过探究生成的。智慧的课堂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自主或合作,参与课堂情境的创设,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智慧生长的方法,启迪智慧,创造智慧。三、关注预设、生成的教学智慧。智慧的火花是在教师精心准备下的不经意间生发的。智慧的课堂既应该重视教师有准备的预设,也要关注课中的生成。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课前要设想“生成”,课中则要促进“生成”。

为了建构智慧课堂,我们创立了“‘自问自探’教学法”,将传统的“师问”转变为“生问”。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问题。学生在问题的提出、解决和实践过程中生发智慧。教师的教学是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问题,是智慧的点燃者。

6.建构智慧的活动文化培育人

为了促进智慧文化的形成,学校每年通过“四个节”来营造智慧的活动文化。三月份举办“英语节”,让学生欣赏英文歌曲、英文朗诵、课本剧表演、英语影片,用英语会话,把他们引进“英语王国”;五月份举办“艺体节”,让学生通过绘画、书法、演讲、器乐、歌舞表演等,走进艺术和体育世界;十月份举办“读书节”,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读书成果进行展览;十二月份举办“科技创新节”,让学生通过各种费品制作生活用具,用现代科技制作飞机、军舰等模型,把他们引进科学殿堂。

三、理性思考

1.在实践领域的发展

学校通过“追求智慧”的学校文化建构和实践,在教育实践中有了发展:(1)关注生命教育。学习者以原有知识、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对生命世界、自然世界、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认识、体验,促进对“生命和精神的开发”。(2)把握教育本质。学习者在具体的学习、生活环境中通过对各种世界融合,自主地生成心灵自由的力量和源泉,“感到宇宙万物、天地人生都在我的胸中,和我的心灵产生共鸣,形成一种水乳交融、天人合一的关系”。(3)培育学习组织。通过“同学学习”、“互补学习”、“增量学习”,推动“组织学习”;通过“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让每个人活出生命的意义”,使“追求智慧”成为“组织内集体的共识,或者说成为组织的集体无意识”。(4)实践现代管理。通过建构“追求智慧”的学校文化,促进学校实现“无痕管理”:用文化激励师生,用文化陶冶师生,用文化鞭策师生,用文化提升师生。

2.在理论领域的创新

学校通过建构和实践“追求智慧”的学校文化,在教育中也有许多创新:(1)发展现代教育理论。一方面,实践文化陶冶理论,通过建构培育人的文化,设计培育文化人的活动,促使人走进文化,在文化陶冶中获得教育;一方面,创立智慧教育理论,课堂教学中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生命成长,激发、唤醒、启迪人们热爱和追求智慧,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2)丰富学校管理理论。用文化陶冶人,用文化鞭策人,用文化发展人,是未来学校管理追求的最佳境界。(3)完善学校文化理论。一方面,试图通过研究,自主构建文化,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实践,自主内化“追求智慧”的行为,培养富有智慧的现代人才。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课题批准号:Ba/2006/02/019,主持人:李建成)《追求智慧——新办学校文化建构的实践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建成,1966年出生,江苏洪泽人,特级教师,洪泽县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慧教育和成长教育。

版权信息:启东启迪外国语学校 备案号:苏ICP备18069388号-1 技术支持:朗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