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英国教育-------《江苏教育》2009年第1期(教育管理版)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17
简单的英国教育
——英国访问印象记
07年11月18日,我有幸随省教育管理培训班赴英国进行为期三周的学习考察,零距离接触了英国的自然、社会和学校,感受了她们的历史与现代文化,领略了令人神往的英国教育,了解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收获颇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让世界莘莘学子憧憬的殿堂,教育却十分简单。
简单的教育理念
在苏曼培训中心学习期间,听了一些教授的课。他们上课时间很短,每天4个小时,其中翻译用掉一半时间,也就只有两个小时。他们讲的内容很少,只讲英国的教育是怎么做的,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复杂的观念,大家一听就懂。他们讲解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每一个孩子都重要”。这是英国的教育理念,至于为什么要倡导这个教育理念,她的理论支撑是什么?他们没有进行任何阐述,拒绝高深的长篇累牍。这让我们想到经常听的一些讲座,几个小时的旁征博引,洋洋洒洒,貌似高屋建瓴、大气磅礴,实则说白了想要表达的也就那几句话,这些话在几分钟内就可以表述清楚。他们的理念很简单,但是全国上下都在践行这一教育思想。
在Alma Park Primary School参观时我对这一理念有了真切的体会。这几个镜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学校有一间小屋,屋内陈设非常有童趣,里面有许多孩子喜爱的玩具、音乐设施……校长告诉我们这叫“宁静屋”,让心情不好的孩子或者不愿意上课的孩子到这里玩一玩,可以一个人来,也可以让老师陪着,在这里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不去“理论”,让他们在“玩耍”或“静思”中自我疏导,自我教育。
教学区,见到一个教师正和一个孩子坐在“走廊里”的学桌旁,老师让那个学生认读英语。校长向我们介绍说,这个孩子刚从外国转来,她的母语不是英语,老师在给她补习英语。转了一个弯,又见一个相同的场面,教师在辅导一个学生作业。在校园我见到四五个这样个别教育的情景。孩子们在享受着他们独自学习的幸福。
一个教室,只有三个学生,却有两个教师在上课。其中,一个教师在让两个学生搞设计,教师不时用手比划着,嘴唇也在动着,但没有发出声音。校长介绍说:这两个孩子耳聋,随班就读,有时需要给他们开“小灶”。那两个学生告诉我们:她画的是躲雨棚,爸妈来接他时没有地方躲雨,在校门口设计一个避雨的地方。他画的是鸟笼,他看到小鸟飞了一天很累,没有地方休息,为它们设计一个“小屋”……另一个教师正在教一个儿童发音,那个孩子可能是轻度“失语症”。
听课时,发现一个小女孩坐在轮椅上,这是一个特制的轮椅,椅子两边的扶手用一个木板连接起来当学桌——可以趴在上面做功课。旁边站着一个50岁左右的女人,那个女孩需要学习用具时,她帮助拿。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又看到了那女孩,中年人站在身旁帮助她解决吃饭中遇到的困难。校长可能看出我的疑虑,告诉我说:这个孩子不能行走,政府专门为她安排了一个助教,辅助她学习和生活。在交谈时,校长还告诉我们,有一个腿残儿童要到一所小学读书,这所小学是两层小楼,没有电梯。学校报告政府,政府拨了专项经费,为学校安装了电梯……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说:“最伟大的真理是最简单的,最伟大的训诫是易于理解的。“每一个孩子都重要”这个教育理念简单,易于理解,她也确实是教育中最伟大的真理。这理念体现了教育的真谛,是教育的至高追求。通常情况下,理念与现实之间往往会有一段距离,但是在英国每所学校理念与现实是那么吻合,每个老师把这理念内化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之中,把简单做到极致真得很不简单。
简单的教育条件
英国是一个经济强国,在我心目中,他们的学校肯定十分豪华。看了世界顶尖的剑桥和牛津大学以及近十所小学以后,让我感到意外,他们的教育条件是那么的简单!
剑桥和牛津大学建设已经几百年历史,培育了许多世界顶尖级大家,其中有百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世界最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和焦耳、生物学家达尔文、文学家拜伦与莎士比亚,还有几十位总统和首相,让人十分仰慕。可是来到学校,心里原有的那种“梦境”荡然无存。大学只是古老的“镇”,道路狭窄,楼房矮小,绝大多数都是两三层小楼,面积也不大,有的只有几百平方米,大一点的也就一两千平方米,很少有更大的,我们没有见到一个现代气息的高楼。房屋陈旧,很多的几百年来没有进行“装饰”,红砖“暴露”,“砖逢”清楚可见。这让我想起了我国教育大师梅贻的一句话:大学非大楼也,而大师也。国人的追求在西方得到了验证。每所大学都有几十个学院组成,学院与学院之间没有围墙,也没有大门。偶尔见到一两个大门,大门也十分简陋,就是几个墙垛,两扇铁门而已。教室和街道相通,操场和田野相连,构成一个鲜活的社会。这里与其说是一所大学,不如说是一个城镇,一个社会。学生在学校读书,也在社会锻炼;在社会实践,也在学校学习。剑桥和牛津的成功或许也有让学生融入社会之故吧。眼前这个富得“冒油”的国家,这两个培养大批世界精英的大学,不说建一个新校区,就是建一个新大学资金也不会有困难。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却保留着原有的“本真”,追求着自己的“本色”,这让很多人费解。细细端详,剑桥和牛津大学的古老建筑和周围的村庄、城市的环境是那样的协和,没有半点大学的“造势”,更没有一点让学生有“高贵”之感。
几所小学更是特别别致。学校没有高大的大门,只是一个不宽的铁门;没有高大的围墙,只是一米多高的铁丝围成,旁边种上绿篱。她们的面积都不大,一般只有十几亩地,校舍也不多,差不多一千平方米左右,绝大多数是平房,个别也有一幢小楼,房屋是连接在一起的,行走方便。学校也没有什么体育馆、会堂,有的有一个多功能室——供学生吃饭、活动使用。所有的学校校舍都差不多,没有好坏。这些学校有的好几十年,有的上百年了,没有进行新建,也没有进行装修,外表一直保持原始状态。在那个地区并不是最好的建筑。教室设施更简陋,每口教室分两个区:一个是教学活动区,紧靠着黑板,地面铺设地板或地毯,教师上课时,学生坐在上面;一个自主活动区,六个学生围坐着一张学桌。墙壁是用纸板贴在上面,在纸板上用广告色涂上需要的色彩,然后把教学用的图片和学生的作品贴在上面,其目的是多给学生感观刺激,增强他们记忆,提高他们兴趣。体育器材更加简单,每一个学校有一个篮球场和一个小型足球场;有一些高低不一的平衡杠,这些杠子都是用木头做的,就像八十年代我们农村学校自制的体育器材一样简单。
生活即教育,教育有时不需要高楼大厦,也不需要什么现代化手段。她需要学校还原生活,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在简单的生活中锻炼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这是英国教育给我们又一个启迪。
简单的教育方法
在英国听了近十节课,本以为在诺贝尔奖的摇篮里肯定有许多“真经”,听了以后,真不敢相信,教育方法如此简单——围绕学习内容自由活动,教师没有用什么高超技艺组织教学,也没有设计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启发……
一年级的英语课教学很简洁。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坐在黑板前的地毯上,她在黑板上出示了几句话。然后,按照提示给孩子讲故事,故事的内容是:某一天,天气很好,阳光照着大地,几个孩子去沙滩。沙滩边还有小树林,景色非常美。他们来到沙滩,在那里挖了洞……教师边讲故事,边指着投影,还不时的做手势。故事讲完后,她让学生回到座位,给他们发一张纸,纸上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大海。教师请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在这张纸上画4幅图。每个孩子听完故事,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展开想像的翅膀,画了4幅形态各异的图。我身边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画了这样4幅图:天上挂着一个太阳,两个小朋友去沙滩;他们站在沙滩边的小树林里;他们挖了一个很大的洞;他们俩和小狗都在洞里休息。另一个小朋友画了这样4幅图:天上挂着一个太阳,几个小朋友乘船去海滩;河边有一艘船,海滩上有几棵小树;他们挖了一个小洞;小松鼠进去睡觉。然后,教师又让学生坐到投影前,拿着自己的画讲故事。孩子们一边讲,一边表演。最后,教师又让学生回到座位上,拿出自己的“书写本”,根据自己的画写话。他们根据故事情节写句子,遇到不会写的单词,问老师或助教。教师和助教根据单词的难易,有的发音给他们听,让他们根据音自己写词;有的指着教室墙壁上的单词,让他们学会利用“资源”;也有的直接告诉他们如何写。大约十分钟,孩子把这几句话写好交给教师批改。
听了这节课语文课后,我觉得课中很多地方值得称道,简化的母语教学方法值得借鉴:没有课本,也没有使用媒体。只是从生活出发,从情境入手,组织几个板块,通过讲、画、说、写等方式进行活动,教学过程很简明,但是却培养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绘画能力、表达能力、识记单词能力,让母语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运用。
四年级的数学课“认识分数”更加简易:学生电脑教室,自己进行将“1”平均分成几份的图形设计:有设计成砖墙,最顶层是一块整体的,上面写着1;第二层将这一块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上写着二分之一;第三层将这一块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上写着四份之一,依次类推。有设计成若干个正方形小块块,分别标上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完全由学生自己在电脑中实践、感知,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集体讲一句话,只是根据学生需要个别交流。20分钟以后,他们又到原来教室上课,老师每人发一个正方形的纸片,让他们自己叠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然后再用彩笔标出这两个数在纸中表示的大小……
这节数学课学生在玩中学,没有什么复杂的教学方法,但是却让他们能够认识分数,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性质,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数感,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英国的课堂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形式都很简单。但是,这种简单不是简而不丰,简而不精;而是一种深邃,一种简洁优美,一种丰入简出。这种简单是要教师具备娴熟的教育基本功,洞悉教育理念,具有化繁为简的能力。教师的简单一“点”就得要领,就出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变成亮点。课堂的简单是把时间还原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走进智慧的宝库。
冰心老人曾说过:“如果你简单,那么,这个世界也就简单。”教育也是这样,对待复杂的教育现象,你从简单入手,复杂也会变得简单。简单应该是教育的真谛,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完美的。
此文刊发在《江苏教育》2009年第1期(教育管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