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也要有度------《江苏教育研究》2008.10(实践版)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17
尊重也要有度
李建成
在英国学校考察期间见到这样两个情景:学生写作业时,千姿百态,有的用左手写,有的歪着头写,有的趴在桌上写;一个学生鞋带松了,他走到老师面前,把脚伸给老师,老师帮他把鞋带系上……校长和随行专家告诉我说,英国的教师和家长特别尊重学生的兴趣、个性、需要。学生喜欢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老师和家长一般不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事实确实如此,在英国这样的情景随处可见:学生喜欢什么科目,就选学什么科目;喜欢哪个教师,可以选听他的课。上课时,想怎么坐,就怎么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教师一般不予干预。
教育需要尊重。每个人都向往得到别人尊重,期盼他人尊重是人生活的需要,是人学习的需要,是人发展的需要,更是维护自己尊严的需要。尊重能够唤醒人内在的需求,激发人向上的内驱力,张扬人独特的个性,挖掘人沉睡的潜力,促进人自觉的发展。
尊重也是教育。它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原则,是教育的内容,是教育的方法,也是教育的必要方式。美国一位叫爱默森的作家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没有尊重的教育是简单的复制,是无情的强迫,是机械的灌输……没有尊重不是教育。
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教育缺少对学生尊重。教学中倡导自主,很多还游离于形式:教学问题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理解预设的,较少顾及学生个性差异,基本是“异班同问”;“多元解读”是在教师预设的“多元”中“解读”,离开预设的“元”,教师很少赞同,结果也是“异口同声”;“奇思妙想”会被当作“胡思乱想”,把学生的想像牵在现实和理性的樊篱下行走,最终又是“异思同想”……这样的教育是对人个性的扭曲,是对人思维的禁锢,是对人创造力的抑制,也是对人生命的摧残。因此,在中国教育的现实语境下,提倡对学生的尊重显得尤为必要。
但是,正因为尊重是我们教育的稀缺资源,我们更要警惕对尊重的极端化理解和非理性追捧。尊重应该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是不论是非的全部认同。尊重“个性”,这“个性”应该是良好的个性;尊重“需要”,这“需要”应该是合理的需要……真理往前一步就是谬误,如果尊重失去了度,不分青红皂白地认可和顺从学生的所有想法,那么,“宽容”就是“纵容”,“喜爱”就是“溺爱”,“尊重”就是“放纵”。
尊重不是放任不管。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得到发展。学校教育中,如果让学生一切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教师不对他们的错误观点和行为进行引导,允许他们“重复”自己的不良做法,就违背了教育的本意。尊重学生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学生用左手写字,从书写规则看是不科学的,也不方便;学生坐姿不正确,又会伤害他的身体……这些是不良行为,不是孩子的个性,教师不应该去尊重。当然,教育要尊重学生的错误,但是尊重学生的错误不是说要放任他们犯错,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引导,给予纠正,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尊重不是有求必应。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为学生服务,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但并不是学生所有需要都去满足,必须考虑其合理性。不切实际的需要不应去“满足”,而是要耐心引导,让他们知道能够要什么,不能够要什么。那种不合情理、不合规范、不合道德的要求,教师更不应去迁就,而应循循善诱,让他们知道应该要什么,不应该要什么。有些事情学生自己完全能做到,却“需要”老师来帮助,这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做,而不是有求必应。“系鞋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力所能及的事,此时,教师应该委婉地拒绝学生的这种不合理要求,引导他自己去系,这才是教育所追求的尊重。相反,学生自己能够做的事我们越俎代庖,这是对人潜能的压抑,也是对教育的亵渎。
此文刊发在《江苏教育研究》2008.10(实践版)·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