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校长在线 >校长论著

关于“校本研究”的研究------《江苏教育》2008.11(教育管理版)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17

关于“校本研究”的研究

李建成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校本研究”已经在各级各类学校兴起。推进“校本研究”必须理解和把握她的本质,探究她的逻辑起点、价值追求、入口选择、方法建构与成果运用。

关键词:校本研究研究

“认识‘自己’”——校本研究的逻辑起点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界频频谈论“校本研究”,并且形成共识:不进行校本研究,教师无法走近教育真谛,新课程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学校也很难得到发展。

什么是“校本研究”?到目前为此,很多人虽然耳熟能详,但是在内涵上不能准确把握。“校本”,是为了学校发展,在学校发生,基于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以改进学校工作为实践指向。“研究”,是惊奇于某种困惑,期待获得解释的愿望;是对待未知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一心一意地做事。“校本研究”是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校长、教师为主体,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它是“校本教育研究”的简称,是“教育研究”的分支。

从这个表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校本研究”并非“无本研究”,它是“生长”在过去“地基”上的研究,过去学校开展的研究实际上也是校本研究。“校本研究”不只是“本校研究”,它不完全由教师对学校事情进行的探究,其他单位人员参与的基于学校的研究也属于“校本”范畴。“校本研究”也不同于“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校本教学研究”,即教师对具体学科的研究与探索。而“校本研究”除了包含“校本教学研究”外,还涉及到学校其他领域的研究。

从校本研究概念看,它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主体是校长和教师。这就表明认识和进行校本研究需要从“认识‘自己’”开始。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以这样说,“认识‘自己’”是“成事”、“成人”的关键,是“做事”、“研究”的起点。因为任何研究必须了解研究对象、研究者和研究条件,否则这些研究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另外,“认识‘自己’”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

“认识‘自己’”要认识教师。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也是校本研究的主力,进行校本研究必须对这个群体有所了解。要了解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专业文化素养和科学研究素养;摸清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这样才能弄清楚哪些人能参与什么项目的研究,他们在研究中能承担什么角色;每个人应该在哪方面加强学习和提高;学校通过什么活动让教师的素质得到提升。

“认识‘自己’”要认识学生。教育的目的是让人的潜能得到开发。校本研究就要从本校的学习者出发,从他的生命自然限度、性质、活动规律以及本校特有的文化去思考和设计开发策略,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挖掘。要了解他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和体育素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存在的缺陷,以便针对他们的“原有素质”和“成长需要”变革教育行为,发展其成长的最大可能性,进而获得生命自然的开发。

“认识‘自己’”要认识学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学校有形的建筑、绿化,无形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都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校本研究”要了解学校的传统文化、生存状态和发展规划;了解学校的教育、管理、办学条件和研究水平。其目的是根据学校的实际现状,开展相关研究,实现研究目标,促进学校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校本研究的价值追求

“校本研究”是人们在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对教育现象的观察、思考,对教育问题的尝试性解答。它的立足点是学校,基于学校,观察教育,对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找出解决的策略。客观说,它不唯教育规律,因为它试图解决学校教育问题。如果片面追求其科学性,走进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既会让“校本研究”无法开展,又会让教育研究失掉人文价值。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所涉及的目的、意义并不完全由自然科学来揭示和说明,其中许多问题应该由人文学科来阐明。但是“校本研究”是基于实践、源自实践的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遵循客观规律进行探究,予以认真回答和及时解决。这无疑会触及规律,也自然会在学校这一个案的探究中发现、认识教育规律。

当今,人们越来越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人得到发展。无论是“政府研究”,还是“学者研究”;无论是“教育思想”的变革,还是“教育规律”的探究;无论是“教育内容”的调整,还是“教育方法”的创新,它们都应是通过解决教育中的问题让人得到发展。这是“教育研究”价值的回归,也是对“校本研究”价值的明晰。

多年来,教育研究受“自然科学研究”的影响,过多的关注“规律的探究”。教育研究需要探究规律,校本研究也应如此,但是“探究规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我们把手段作为终极目标追求的话,把目光聚焦在“发现规律”上,就会舍本逐末,影响“教育让人得到发展”的实现。“规律是客观的”,它会让研究活动更多地去“寻找”,去“尊重”,而不是去“创造”,这也违背了“教育是创造性活动”的本质。“规律”是“理论”,是“真理”,更多地需要认识和利用,淡化实践,这又背离了“教育研究是实践活动”的宗旨。正因为如此,“校本研究”追求通过解决基于学校发现的问题,在个案解决的方法中寻求其解决其他学校问题的共性策略,在促进学校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教育健康发展,实现“让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让教师得到发展”。“校本研究”探究学校教育的伦理、事理和道理。“伦理指其成人目标,事理示其行事依据,道理言明行事成人规律。”①从研究本身来说,它充满人文情怀,从始至终关注的是人的成长和人的价值的实现;它崇尚理性思考,不仅致力于教育活动中人需要的满足,也指向教育活动言之成理和行之有效。它的价值应在人文追求和理性思考中促进教师情感和智慧的共生。它关注个性探究,无论是成人目标,还是行事依据都要立足校本;它关注共性总结,在个体成人、行事中必有其共性规律。它的价值应在个性探究和共性总结中促进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它需要教育理论的滋养,究事理研究而言,它既研究“事”的存在状态,也研究“事”的发展过程,更关注行“事”过程中的预测和改进;同时,寻找“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理”:行事的必然性、可能性和可行性依据。没有教育理论支撑,这个大厦必然根基不牢。同样,它更要教育实践的丰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必然需要教育活动的创造性。它的价值又应在继承与创新中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丰富。

“让学生得到发展”。教育对象是人,教育的本质是学生生命的发展。这就要求无论教育管理,还是教育研究,包括教育活动都要从学习者出发思考问题,“为了学习者生命自然发展”实施活动。“校本研究”基于学校的一种研究,它的任务应该是一种“成人”的研究。“成人的研究以教育活动中人的成长过程为研究对象。”②这里的“成”,既是一种静态的描述,有完美的、完全的意思;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成为、完成的内涵。它以研究教育活动中人的成长过程和完善机制为主要价值取向,揭示在特殊的教育交往活动中,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养成、内化、共生的特点和规律,最终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让学校得到发展”。“校本研究”的起点是“基于学校”,目的是“为了学校”。这样的研究无论在人力物力上,还是发展可能性都无法解决各级各类学校中的“问题”,更无能建起教育理论的大厦。因此,“校本研究”不要不切实际、过多地追求理论的研究;也不要好高骛远,盲目地崇洋媚外,组织无法实施的实践研究。而应立足本校,“为了学校”,探究学校发展变革的思路。

“条条大路通罗马”——校本研究的入口选择

无论从工作角度看,还是从问题角度讲,“校本研究”虽然研究范围相对小——“在学校中”,但是“学校即社会”,它的研究内容也是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教育对象是人,研究对象也是人,人的复杂性,导致了教育现象千姿百态,教育问题千奇百怪。面对着这些复杂的现象和问题,有的常因无从下手,在问题的选择中错过良机,结果一无所获;也有的进行了很多个项目研究,虽然在一些项目上有了突破,但是最终对整个学校的发展并未起到较大促进作用。这些都受它的“入口”选择和“进入”后的推进策略影响。

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那么多的问题和工作从“何”做起?

从单项探究到整体推进。学校工作中问题很多,“校本研究”就从这些问题入手,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形成解决策略,在此基础上,促进整体发展。这种选择把“问题”当课题,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符合人的认知和研究规律;同时,从“小”入手,便于解决问题,单项问题的解决为整体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另外,研究者通过问题的解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研究兴趣,促进研究健康运行。但是,就这种研究而言,有的由于起初没有整体构建,研究过程中又没有结合学校发展思路推进,很多虽解决了教育教学中一些困惑,却没有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因此,在践行“单项探究到整体推进”的“校本研究”中,要遵循“个别——部分——整体”的思路,努力用单项研究的成果为整体改革服务。

从整体架构到单项设计。每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办学追求,“校本研究”可从办学目标入手,围绕完成办学目标需要做的工作选择课题。这种选择把“工作”当研究,有明确的方向,思路清晰,由理论到实践,又由实践到理论。办学目标尚未明确的学校,可根据“校本”、教育的追求和社会的需求对学校的办学使命、教育理念等进行宏观架构,设计出学校的“文化追求”;然后,针对“目标”提出相关的分项任务,在研究中解决这些任务。这个“文化追求”既是学校发展的目标、思路、策略,也是“校本研究”的目标、思路、策略。“文化追求”的建构和形成过程就是“校本研究”的研究过程。这个“单项任务”既是工作目标、要求,也是“校本研究”的目标、要求。“单项任务”的分解和完成过程就是“校本研究”的过程。因此,在践行“整体架构到单项设计”的“校本研究”中,要遵循“整体——部分——个别”的思路,努力用“观念文化”引领其他文化建设。

“把事情做到极致”——校本研究的方法建构

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在认识上还有误区:搞研究是专家的事,教师“教好学”就行了;教育研究太难,方法太复杂。这种观点把教育与研究对立起来,把教育研究的方法神秘化、技术化。

“校本研究”作为草根化的教育研究,它既要恪守严格的科学态度,又要本着“尊重实践”的原则。研究教育,着重于如何采取行动使得教育真正发生。“教育总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在发生着,而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尚未定义的,没有定义,意味着没有边界,没有边界意味着不可以纳入有形的层级结构,因此也就意味着研究并不一定要依循方法。”③方法的实质只不过是怎样做、怎样做好,研究的目的是获得解释,方法只不过是手段、工具。方法永远都是依从研究而不是研究依从方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校本研究”应该追求按照过程序列而不是方法序列展开研究。从工作角度讲,就是探究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让工作做得最好的过程”是工作方法,也是“校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从课题研究角度讲,就是探究如何把“问题解决”。通过各种方法研究这个问题,使研究集中于自身的逻辑过程而不再分散地依附于方法。当问题解决之时,这个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具体的、特定的方法。既有别于“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一般的、基本的方法,又是对那些基本的、一般的方法的灵活组合与运用。总体来说,校本研究的过程主要由制定计划或提出问题过程、开展工作或解决问题过程、总结分析或实践问题过程三个先后接续的过程构成。从研究开始、形成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资料形成结论,这是工作或研究本身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赋予实质内容,也是研究方法的建构过程,在过程序列展开的过程中,运用和形成相应的研究方法。

“校本研究”还应该追求把形形色色的教育生活方式和教育存在状态揭示出来,创造出来,把教育做到极致,为别人或他校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这种研究从形式上讲是“教育叙事研究”,从实质上看,是通过“叙事”这一研究方法,揭示教育现象,探究学校教育中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再通过问题的解决,形成解决问题的经验。“叙事研究”重在对教育现象“质”的直观以再现教育的“质”,重在对教育行为“意义”的探寻以对教育行为进行“意义解释”。叙事为了研究,研究是为了剖析事件的质,解释现象背后的真实。教育叙事正是在质的研究中展开、分析、描述并完成的。“以真实为基础的教育叙事,其创造性体现在对未见之事的发掘,对叙事者自我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的重构,进而达到某种与教育事件弥合无缝的教育观的认知和发现。”④从这个意义上,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以叙述教育事件的方式实现对叙事者自我精神生命重建的过程,是构建新的教育生活方式的过程,是教育研究的过程。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校本研究的成果期待

“校本研究”经历了一个研究阶段以后,形成了许多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经验,此时研究成果不能作为最终的结果。教育对象是复杂多变的,影响教育对象成长的环境也不断变化,她的“学术生命”和人的自然生命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从预设到生成,从依赖到独立,从自发到自觉,从原生到创生,需要不断探索、提炼、扬弃和超越。就课题研究而言,即使结题,但研究也不能结束。学校应该把已经形成的结论组织到本领域或其他领域去实践、验证,通过与相关领域的交流和渗透,使研究的内涵不断的丰富和深化;通过对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借鉴与拓展,促进研究成果的自我更新和变革。

“校本研究”践行的是“本土化”研究,而且相当多的都是基于学校内部环境进行自我更新的“本土原创”,这样的研究对本校内部有很大的指导性,对外校的适用性并未进行实践。校本研究的价值在于能否为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让其理论得到生长。因此,学校应该把已经形成的结论积极向其他学校推广,通过与其他学校的交流和实践,使研究的意义不断提升和扩展。

“校本研究”是实践研究,在学校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更多属于实践经验。任何研究都不能只停留在实践层面,否则其成果就会被埋没在“封闭的校园里”和纯粹技术的陈规俗套中。“校本研究”,她的价值追求也不能仅定位在“为了解决问题”,而应该走向开放,为教育理论的建构填补空白。因此,学校应该把已经形成的感性认识设法向理性的经验转化,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提炼、拓展和深化,不断再生、再创新的理论。

校本研究永无止境,研究过程永不停息,研究成果永无终极。

①②孙俊三.教育研究的境界.教育研究2005.11

③宁虹.按过程序列展开研究.教育研究2008.3

④李政涛.教育研究的叙事伦理.教育研究2006.10

此文刊发在《江苏教育》2008.11(教育管理版)

版权信息:启东启迪外国语学校 备案号:苏ICP备18069388号-1 技术支持:朗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