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创新的思考------2003.6淮安教育研究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17
中小学德育创新的思考
李建成
德育具有政治性、时代性、人本性、社会性,中学德育在新时期要体现这些特性,其功能、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必须要进行改革,在继承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不断丰富,笔者就此谈几点浅见。
一、德育功能:立足育德与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相结合
传统的德育观认为,德育的主旨就是培养人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法律等素质。这种观念体现德育的核心内容,但忽视了学校德育的其他功能,导致了教育者对德育整体功能缺乏深刻认识,在教育过程中轻视德育或割裂德育与他育的关系。现代德育强调以德塑人,注重以德带体,以德辅智,以德蕴美,以德促劳。在育德的过程中带动体育、辅助智育、蕴育美育、促进劳动教育健康发展,发挥一育多能的作用。就德育对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影响而言,德育是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的教育;德育是以促进主体德性发展为根本的教育。创造性是现代德育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德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人的创造性。另外,通过德育活动可以丰富的人文素质,培育人的探索、求实、批判、创新精神,磨练人的意志品质。由此看来,要想更好地深化德育工作,必须不断拓展德育功能,充分利用德育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才会使德育富有新的活力。
二、德育目标:立足社会要求与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相结合
德育目标是国家对青少年儿童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所应达的规格要求。学校德育目标的制订往往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国家对青少年儿童一代在“德”方面的要求确定的。这个目标体现了社会要求,但忽视了人自身成长的需要,导致了受教育厌倦德育,失去了德育自身内在动力。现代德育观认为,德育的终极意义表现在“不仅让人们去遵守某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使社会的发展得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它还要促使人们找回那个已经失落的世界,失落的自己,使人们拥有世界,拥有自己”(鲁洁语)。由此看出,现代德育注重追求人的自由幸福,注重强调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事实亦证明如此,一个自然人转变为能够掌握一定社会文化,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履行某种社会义务的社会人,首先需要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这是一个人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回归了生活世界,吸纳了社会要求,实现了自身发展。因此,二十一世纪德育目标应该是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面向现代化,成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道德观念,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其核心是培养新型主体人格,也就是应重视人自身成长的需要。
三、德育内容:立足社会规范与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
传统的中小学德育往往侧重于爱国主义教育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教育。这个从社会规范角度确定的内容是德育的核心部分,充分体现了德育的政治性、社会性、服务性,但忽视了德育的主体性、趣味性、序列性。“爱国主义教育”对中小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很难有情感体验;“行为规范教育”从社会和成人的视角要求儿童,约束儿童,他们也不喜欢。这就导致了受教育者感到德育内容的空洞,失去了对德育的兴趣。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和安排的特定的教育内容。德育内容的性质和构成由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受教育者思想发展水平的制约;德育内容的针对性从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和现实社会的迫切要求出发;德育内容的范围受人对世界的认识影响。因此,德育内容既要立足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受教育者的原有德育素质,同时还要注意人的认知形成发展规律。这就要求德育必须按阶段确定内容,每个阶段既要保证德育内容结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又应该做到德育内容要求的渐进性和层次性,同时还要注意德育内容选择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四、德育途径:立足学校教育与重视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传统的德育测重于学校教育,中小学通过思品、政治课和学科渗透、晨会、班团队活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目的明确,体现了德育的整体性、有序性,但忽视了德育的个体性、自主性,同时学生感到学校教育和生活实践有差距,导致了学生做“两面人”。现代德育途径越来越广:信息世界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以及心理测验与咨询等现代心理科学技术机构的出现,给德育增添了一条新的征途;生活世界的丰富,人际交往频率增多,范围增大,也给德育增加了一个新的领域;自然世界的开发,家庭旅游不断增多,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了解民族文化,陶冶情操,这又给德育开辟了一块新的阵地。总之,现代社会是开放的,那么也应该在开放的社会中育德。
五、德育方法:立足知识和道理传授与追求情境模拟、体验情感相结合
传统的德育往往过分强调说教,而且立足于政治、思想、道德、理论、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力求让学生掌握政治原则、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并尽可能使之付于实际行动。这种灌输式方法容易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较多的德育知识,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了教育效果不佳。现代德育强调节器教育者的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学习相互作用,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突出受教育者主体人格健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方法上应模拟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和成长的情境。通过直观的事例,提高受教育者的认识,使之积极参与教育过程;通过丰富的情感,拨动受教育者的情弦,使之主动实现思想道德的“内化”;通过开放的情境,锻炼受教育者的能力,使之能够明辨现实中的是非;通过鲜活的实践,培养受教育者的品质,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总之,德育更应在具体情境中实施,通过情境教育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和创造自我。
六、德育评价:立足总结式定性评价与实践跟踪式活动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德育评价往往采用的是总结式的定性评价,用语言对学生在某一时期的思想表现、行为方式等结果作出客观的评述,通常每学期一次,以成绩汇报书中操行评语形式出现。这种评价能把学生的表现结果陈述清楚,但因为时空跨度太大,而且又是别人给的,往往忽视被评者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能动性,忽视他们思想行为表现的可变性,忽视他们认识能力的差异性,忽视评价效果的时效性。导致了以一遮十、以偏盖全、以“表”代“里”,失去了评价的意义。现代德育观认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受教育者只有在活动过程中才能更好体验评价的意义。因此,中小学德育评价应强调自评、互评,强调及时、准确,强调节器客观、公正,强调动态、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跟踪式活动评价,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思想表现、行为方式。这样既让他们明辨是非,又引导他们在活动中规范自己的言行;既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过去,又促进他们向往自己的未来;既让先进学生受到激励,又启发后进学生改进自己。因此,中小学德育评价应大力推行跟踪式活动评价。
总之,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仅以上几方面需要创新,而且还要加强德育教材、德育教师、德育机制、德育体制的创新,笔者在此不一一赘述。
此文发表在2003年第6期《淮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