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1994.1淮阴教育研究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17
洪泽县黄集学区 李建成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严密推理与验证,凭直观迅速“猜度”到问题的精要的心理现象。它具有整体性、跳跃性、敏捷性等特点,是创造性思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加强中高年级学生直觉思维的训练,有利于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增强独立性;有利于他们发展创造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培养他们应急应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语言文字的实用性。
那么,怎样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直觉思维能力呢?
1、加强概括能力的训练。
从语文教学的特点来看,学生不仅要懂得字面的意思,还要从字的背后找到文章所包蕴的思想感情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特点,这就是概括。它是从直接的、具体的教材中提炼出间接的、抽象的知识,所得到的往往是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是对文章字词句段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是思维的“飞跃”。思想的升华。直觉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认识过程开始的时候,就把认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因此,加强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必然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般按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训练程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首先是对词句的概括。引导学生概括时,紧扣课文内容,把握关键词,领会写作意图。如教《粜米》“那些戴旧毡帽的朋友,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去占卜他们的命运。”一句,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①联系上段思考,农民最关心的是什么?(米)②从哪句看出?(上句)③你怎么知道的?(透——喘,米价看作——命运)④为什么他们气也不透一口就去询问米价?(农民们急切地询问米价,是想知道丰收能不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好处。)这就是对原句的概括,这种概括不是课文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透过旧毡帽朋友前后表现联系生活经验,将心比心。由衷地“迸出”。在这一结论的统帅下,再去研习词语,使词纳入了句的“整体”,句又纳入了文的“整体”。
其次是对段落的概括,一般可以按照预想该段内容,验证预测结果,得出准确结论这样的训练顺序进行。如教《黄河象》第一段时,教师可以按照这样的要求教学:①看图说图;②“说”、文对照;③概括第一段说明了什么?——高大完整。这样学生看图产生了直觉,读书验证了直觉,语言表达了直觉,加深了对段落的理解。
再次是对整篇课文的概括,一般的训练方法是紧扣文题,预测课文内容;整体了解,感知课文内容;深入理解,领会课文内容。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师可以按照上面要求设计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①揭题时,问学生:看了课文题目,请你猜测一下课文写的什么内容?②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思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③理解课文时,要求学生明白,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反映我的伯父鲁建先生是“这样的人”?这样训练概括能力,其目的是训练学生预测本领,并证明预测的正确性,以致于达到“下意识水平”。同时也培养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
长期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直觉思维能力也就越强,人就显得越聪明,越接近创造的境界。
2、加强语感的训练
什么叫语感?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简而言之,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爱能力。
语感具有直觉性,它是凭借着言语活动的经验直觉地对言语做出敏锐地感受,表现为瞬时地理解言语和判别言语,所以,语文直觉思维能力也充分地反映在语感上。语感的本质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听了解力”,是较高的语言理解力和鉴别力。听说读写的一般言语交际正是靠了这种能力进行的。如阅读过程中,对于生词的猜读,对于所读句子、段落章节的预想与理解,对于所描绘的情景的想像等,这些都是属于直觉思维活动过程,往往是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其中语感就显得极为重要。语感敏锐的人,听话、阅读时理解得就准确、透彻,说话、写文章也明白通畅。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感培养就显得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呢?
(1)整体入手,感知完整形象。
“整体入手”就是大纲中所说的“由整体到局部再整体”的分析方法,也就是说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使课文在学生的眼里成为一个知觉整体,然后再具体地讲析枝枝叶叶,最后再回到整体,然后再具体形成一个整体形象。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①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作者最爱感动的是什么?——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②文章哪些地方反映总理工作劳苦?哪些地方反映他生活简朴?③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以此来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能力。
(2)比较揣摩,把握词语含义。
比较揣摩词语的含义,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重要方式。如教《一夜的工作》一文中“……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象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时,可让学生删去“好像”一词与原文进行比较,学生读后便会知道“好像”一词绝不能删去,经常引导学生推敲、比较、吟味,学生对语言的辨析能力定会逐步提高。有了这种能力,在阅读中就会较为敏锐地抓住一些富有神韵的词句去细细体味,也会逐渐懂得锤炼词语。
(3)提出假设,鼓励学生推想。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节生动、曲折的课文,根据这些课文的内容。假设、推想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和多种结局,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提供直觉思维的材料。如教《东郭先生和狼》时,教师可提这样的一个假设:“假如猎人追来时,发现狼藏在东郭先生的口袋里,那将会出现什么情景?”学了课文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续写一则故事《东郭先生再次遇狼》,如此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作出各种各样的推测。
(4)读想结合,深化课文内容。
言语本身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趣意旨,学生富有情感的诵读就是对语言文字进行认真地、敏锐地感受。如果在读时把眼前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就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用词的精妙、语句的优美和思想的深刻,从而命名他们从“字”中绘出“形”,从“形”中进入“境”,在“境”中产生“情”,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描写事物和表情达意打基础。
(5)联系生活,直切领悟意境
言语感受与生活经验是直接相关的,离开了生活经验很难获得具体的感受。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累得越见真切。”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与自然人生的知识经验。
(6)广览速读,扩大“感知单元”。
广览,是丰富学生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的重要保证。学生读的书多了。知识积累就多了,词汇就丰富了。头脑中句式储存量也就扩大了,想象和联想也随之丰富起来,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达到“下意识水平”,能把更多的注意投入到对思想内容的理解或表述上,这将有利于学生扩大“感知单元”,增强语感能力,从而导致直觉思维能力的活跃。
速读,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所读文字做出判断、估价,迅速触及事物本质的直觉思维。
速读,一般可分为浏览、跳读和翻读三种形式。
浏览就是要求学生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大意,对文章的梗概,提高阅读效率。
翻读就是要求学生前后翻检,寻词觅句,选节摘段,沟连贯通,理清文章思路,归纳中心思想等。教师要指寻学生边翻边圈点摘要,搞清文脉如何连贯,句段怎样蝉联,以至抓住精彩之处,加上一点评论文字,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发展思维能力。
通过速读的训练,使学生的“感知单元”由句段扩大到篇章,由枝节扩大到主干,由表面深入到内涵,这将有利于淡化学生对文章篇幅的畏惧感,发挥直觉思维在阅读中的作用。
(7)逼发速思,强化直觉思维。
经常逼发学生快速思考问题,能够调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作应急性回答,训练学生凭直觉回答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竞赛的办法,看谁答得迅速、准确、灵活,逼发学生的灵感。通过训练,学生思维灵敏性增强,直觉思维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为创造思维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日本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并不是距离的赛跑,而是像马拉松似的需要时间和效率去完成。”经常地、不失时机地通过有效途径加强中高年级学生语文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发展,语文教学质量就能够得到提高。
此文发表在1994年第1期《淮阴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