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校长在线 >校长论著

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2013.3A《江苏教育研究》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11-16

 

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

——课改新十年背景下的学校课程领导价值追求和实践策略

李建成

摘要:十年课程改革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与“顶层”预设的理想境界相距甚远。笔者以“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作为课改新十年背景下学校课程领导价值追求和实践策略,其意蕴是:让我们自己参与课程建构,让我们在课程建构中成长。其价值是:一方面,通过个体经验促进课程成长;另一方面,通过建构课程促进自我成长。其推进策略为:一、让师生在反思学校课程建设的得失中成长;二、让师生在认同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中成长;三、让师生在探究学校课程建设的框架中成长;四、让师生在实践学校课程建设的方案中成长;五、让师生在构建学校课程建设的文化中成长。

关键词:学校课程领导;价值追求;和课程一起成长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有十多年,从学校整体层面看,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一定认识,校本课程也得到了初步开发,但是与“顶层”预设的理想境界相距甚远。从校际之间比较看,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已经建构了自己的现代课程观,有的还是“穿旧鞋走老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学校没有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对课程的领导,或者说学校的课程领导很不得力,处于一种盲目自由状态。要想更好推进课程改革,必须借鉴已有的课改经验,汲取前一阶段课改的教训,从课程领导上寻突破,在课程价值上求创新,追求“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的课程建设理念,重构学校课程改革的路径。

一、“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的意蕴

“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很多教师将其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意旨自己通过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获得专业成长。笔者将其作为今后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实施目标,作为课改新十年背景下学校课程领导价值追求和实践策略,有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意蕴。

1.让我们自己参与建构课程

这一轮课程改革虽然提出关注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但从前十年改革现状看,国家课程由国家决策、规划和开发,地方课程由地方行政部门决策、规划和开发,校本课程由学校领导决策、规划和开发。三级课程仍然还是由教育行政领导规划,教师具体实施,学生只是接受者。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完全得到体现。今天,我们提出“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意旨让教师、学生一起参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评价,让教师、学生、家长一起参与学生个体生本课程规划、开发与实施。通过“我们”参与建构,让国家课程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不断“满足儿童需要”,从而实现“让‘我们’促进课程成长”。

2.让我们在课程建构中成长

这一轮课程改革虽然提出将“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 ⑴,但从前十年改革现状看,教育行政领导与专家建构课程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并非“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教师运用传统的“文本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来说也没有让他们参与建构富有意义的课程。应该说,课程改革目前仍然处在课程建构与师生生活、教学、学生个体知识经验分离阶段,师生知识经验还没有融入课程,他们的生命也没有在课程建构中得到应有发展。今天,我们提出“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意旨让教师和学生通过参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评价以及生本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不断提高他们的课程建构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实现“让‘我们’在课程建构中成长”。

二、“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的价值

学校课程建设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建设一批课程,建构课程只是学校课程文化发展的一种形态。学校存在的意义是通过课程建设形成校本教育文化,促进师生更好成长。这种“让师生参与建构课程,并在课程建构中获得成长”的核心价值追求不仅学校课程领导者应明确,而且校内每个成员也必须理解、认同和践行。

1.通过个体经验促进课程成长

目前,学校课程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家规定的“国家课程”;另一种是学校自定的“校本课程”。当然,也有少数地区设计了“地方课程”,但总体来看,开设地方课程的学校很少。就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影响看,国家课程虽然由国家组织很多专家进行建设,但是在实践中不难发现由于我国地域广、民族多,“顶层”“一统天下”的构想实施起来困难较大。“国家课程尚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尚有不少理念需要进一步内化和践行。这些工作需要学校通过 ‘因校制宜’、‘因人制宜’的创造性改编和再开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去完成。” ⑵师生在教和学过程中,通过个体知识经验参与建构,重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路径,探究教学方法,这些都成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重要内容,也充实、丰富和发展了“国家课程”。就校本课程建构的影响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己的课程”,本应直接由师生自己进行建构,无论是课程科目的选择还是课程结构的“架构”,都应引导师生参与。建构时,让师生将“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作为课程内容,通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的知识参与实施,生成一种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从这个角度看,校本课程便是师生的“经验课程”,是师生个体经验的“重构课程”——师生通过个体经验促进“校本课程成长”。

2.通过建构课程促进自我成长

人们建构课程的方式和形态主要包括个体通过自己的经验对原有知识体系重构,个体自主学习、开发自身资源和创造课程,个体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课程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每个人在建构课程时,无论以何种方式参与建构都是通过个体经验发展自己的生命。从个体通过自己的经验对原有知识体系重构过程看,这个过程既让外部知识内化到个体知识结构中,又让个体将经验建构到“知识体系”中。通过实施,促进每个人在个体经验和人类知识相互汲取过程中获得成长。从个体自主学习、开发自身资源和创造课程过程看,这个过程既让个体按自己的方式整体建构经验,又让个体将经验系统构成“知识框架”。通过实施,促进每个人发现自己潜能,建构个体学习经验,创造个体课程资源,彰显个体生命魅力;同时,也引导他们共享同伴学习方式,建构群体生活经验,创造群体课程资源,发展群体生命意义。从个体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课程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过程看,这个过程既让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建构课程,又让他们将“自己的方式”建构成课程。通过实施,让他们在课程建构中探究自己的成长需要,找到自己的成长方式,并不断丰富自己的成长路径,促进生命更好成长。因此可以说,让师生建构课程就是让他们建构生命意义,发展生命潜能,提升生命价值,促进生命成长。

三、“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的实践

“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本质是通过我们建构课程促进课程成长,我们通过建构课程促进自己成长。这一价值追求告诉我们:课程既是师生教和学的“原料”,也是他们教学和生活经验重构的“产品”,还是滋养他们成长的“养料”;既是师生生活经验,也是他们共同创生意义的资源,还是促进他们生命发展的精神财富。因此,课程建构应以师生为逻辑起点,由传统的只关注课程教学转变为让师生亦参与建构课程,将“课程建构”和“教学”进行有机整合,让他们在课程建构过程中实施教和学,在教和学过程中建构课程,促进“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

1.让师生在反思学校课程建设的得失中成长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他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其实,“课程成长”亦是如此,也是通过反思“原有课程”,对其经验的再建构。可以说,无论是课程成长,还是人的成长,都需要反思——通过对“原基础”变革而发展。因此,未来课程改革怎么推进首先需要对前十年课改情况进行深入反思。一方面,反思这些年来课程改革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从以往改革过程中找到那些“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的有效做法,将其作为今后变革的“最佳营养”;另一方面,要反思这些年来课程改革过程中失败的教训,找到那些阻碍课程变革的问题,在今后改革中通过适合的方式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总之,务必要让广大师生在反思中找到经验,在反思中认识问题,在反思中明确今后改革的方向和重构的思路,从而促进他们在反思中获得成长。

2.让师生在认同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中成长

学校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课程价值观的确定。课程价值观不仅决定学校开设的课程,而且影响怎么样建构课程。可以说,明确怎样的课程价值观就会确定怎样的课程目标,制定怎样的课程规划,开发怎样的课程资源,实施怎样的教学策略,开展怎样的课程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课程建设首先必须要明确课程价值观。学校课程价值观是学校确定的课程建设思想、理念、原则和策略,是全体师生的课程哲学。她不只是“校长的课程价值”,而应是学校所有成员共同追求的课程信念,是学校建构课程和实施教学的实践理论。基于这种思想,无论从课程领导角度说,还是从课程建设角度看,都应引导师生理解“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的意义,认同其价值追求,把握其丰富内涵。因为只有认同才可能产生实践的内驱力,才可能围绕其价值去建构课程,也才可能促进师生在价值追求中更好发展。

3.让师生在探究学校课程建设的框架中成长

人的生命成长包括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成长。精神生命成长主要依靠个体在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建构课程获得文化的滋养。儿童生命体内有哪些自我发展的“成长需要”,个体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更好发展,他们的成长需要哪些课程润泽?这些都是学校教育应该关注的。可是,当下的学校课程都是由成人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理解强加给儿童,很少有人引导儿童自己去探究——用自己的“生活世界”去建构“科学世界”。教育的意义是“让人成为他自己”,这便需要每个人能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发展潜能,探究自己的成长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实践自己的成长路径。就学校教育而言,需要我们全体师生根据“儿童成长需要”,按照“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的核心价值观整体架构学校课程。具体说,就是要让师生参与学校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和一些隐性课程的规划、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让他们在整体建构过程中认识每门课程对人生命成长的影响。尤其通过整体建构打通学科之间壁垒,“超越学科中心视角”建构课程,促进他们整体架构课程能力,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成长。

4.让师生在实践学校课程建设的方案中成长

课程建设的实践智慧是在师生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不只是一种课程建设理念,更是一种课程建设实践;不只是一种课程建设目标,更是一种考量课程建设成效的准则。师生通过探究学校课程建设的框架,找到课程建设的路径,便需要进一步去实践。可以这样说,未来课程改革能否达到“顶层”预设的目标关键是看“师生的实践”。从学校课程建设看,能否引导师生认真实践课程建设的构想,既是体现学校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标志,又是检视学校课程价值力的重要标尺,也是反应学校课程执行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课程建设一定要让师生进行实践。如何实践,怎样取得实践成效?关键应抓住两个方面:一要引导师生在执行中创新。在实施学校课程建设方案时,首先,应切实执行“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的课程建设理念和目标;然后,结合实践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课程建设的内容、方法以及教育策略,让学校课程建设理念和实践策略能够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二要引导师生在创新中执行。学校课程建设的意义就是探索教育的校本化,促进课程的生态化,实现教学的个性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方法都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也需要进行科学验证。教育科学实验虽然也允许失误,但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失败,因为他关乎到一代人的培养。因此,在实施学校课程建设方案时,每个人都不能教条的照搬“预设的方案”,而应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创新中丰富和发展,让师生在实践中创生课程,在实践中成长自己。

5.让师生在建构学校课程建设的文化中成长

课程建设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生存方式,是学校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建设观念和课程活动形式。因此,课程改革的本质诉求和终极目标便是形成校本的课程建设文化。学校未来课程建设文化应是广大师生依据“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的价值追求,在对以往课程改革经验与教训的反思基础上,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而“再生”的“课程经验”;是每个人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让师生形成学校课程建设文化就是引导他们总结与反思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失误”,形成自觉践行的“课程建构方式”;就是引导他们总结与反思重构“新的学习共同体”过程中的“理念与策略”,形成自觉共享的“总体学习经验”。建构学校课程建设文化主要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要关注课程内容选择与开发的探究。一方面,要让师生以科学的方式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开发;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总结、修正、完善建构方式,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校本教育内容。二要关注教学方式选择与设计的探究,一方面,要让师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设计;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总结、修正、完善建构路径,形成体现个性特点的校本教育方式。总之,师生通过自我参与建构,促进他们在总结中完善课程,在总结中提升自己,形成“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的文化自觉。

总之,当下课程改革应以“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为价值追求,将课程建构和生命成长融为一体,让师生通过参与课程建设实现在课程建构中成长,在成长中建构课程。

参考文献:

⑴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⑵李建成.让国家课程更好促进师生成长[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7.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成果之一,课题编号D/2011/02/118,并被确定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第一批精品课题重点培育对象”。

                           此文刊发在2013.3A《江苏教育研究》

版权信息:启东启迪外国语学校 备案号:苏ICP备18069388号-1 技术支持:朗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