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课程------《人民教育》2012.19期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11-16
让儿童主动参与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课程
李建成
翻开教育史,广大学者对“课程”和“教学”定义及其关系的表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课程作为教学事件”,两者是可以整合的。课程建构和教学是否能够有机统一、同构共生,关键看教学方法和课程建构方式。让儿童参与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课程既是课程建构的方式,是教学的方式,也是课程建构和教学统整的方式。
一、为什么“让儿童主动参与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课程”?
1.课程是儿童成长的需要。
——课程促进儿童“成为自己”。教育是“让人成为他自己”的过程,课程是“使人成为他自己”必须获得的“经验”。学校课程通过引导儿童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让其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课程是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养分。儿童成长需要物质和精神养分的滋养,这些精神养分主要靠课程提供。学校课程通过引导儿童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得个人自主发展的营养,让其生命得到全面而又持续的成长。
——课程是影响儿童一生幸福成长的要素。不同课程对儿童成长需要影响不同,适合的课程会让人一生幸福成长。学校课程通过引导儿童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得个人“终身有用的知识”,让其生命能够一生幸福成长。
——课程是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体验。课程是儿童体验到的意义,儿童学习和生活经验便是课程。学校课程通过引导儿童从自然和社会学习经历中获得个人独立学习的经验,让其在探究自己学习和生活体验过程中成长。
——课程是儿童生命成长方式的选择。儿童的成长需要是儿童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与形成的,不同的课程对儿童生命发展影响不同,同一门课程不同的实施方式对儿童生命发展影响也不同。学校课程通过引导儿童从自然和社会的探究过程中建构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式,促进个体身心、智慧、道德与情感的和谐成长。
2.儿童是课程建构的意义。
——儿童本身便是课程。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生命体,且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这种个性素质构成课程。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创造的知识和经验,对于自己来说,这种创造过程往往需要再学习和再运用,这便是课程;对于他人来说,这种创造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经验,这便也是课程。学校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个体经验,让他们通过个体经验建构为别人提供可学习的课程。
——儿童可以参与建构课程。课程是学科知识体系,是社会生活经验,也是社会文化再生产。知识体系、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都是由人类创造的。儿童的成长需要个体可以感受,个体也具有获取知识、创造生活和建构文化的能力。学校通过引导儿童参与课程决策、开发、实施和评价,让他们通过参与建构课程促进生命成长。
——儿童能够创造课程。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也是天生的创造者。儿童在生活中可以创造游戏、创造生活、创造玩具,还可以创造学习和生活经验。这些无论对于个体来说,还是对于群体来讲都是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学校通过引导儿童在生活中不断创新生活、创造经验,让他们通过建构同伴文化促进生命发展。
3.课程建构是教学的方式。
——课程建构是一种教学过程。从教学层面看,课程建构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经验的过程。儿童参与课程的开发、对学科知识自主建构不断创造、解释着课堂事件,在这种创造与解释的过程中内容不断变革,意义不断生成。课程建构中让儿童经历“学习经验之履历”的过程就是教学。
——课程建构是儿童学习方式。从学习层面看,课程建构是儿童对文本、环境、教师和同伴进行“‘意义与关系’重建的实践”。儿童对客体世界意义的认知关系、同他者沟通的人际关系、同自身对峙的自我反思关系所建“意义与关系”的实践既是课程建构,也是个体学习。儿童对课程建构的过程就是学习。
4.教学是课程建构的路径。
——教学是师生课程建构的一种过程。从教学意义看,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不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我建构文本,形成教学经验;学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建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学习经验。这种儿童参与探究知识的教学过程就是课程建构。
——教学是儿童课程建构的一种方式。从课程需要看,课程需要教学实现其价值,教学需要儿童参与对课程进行重新开发。教学如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按照自己的方式参与课程创生、创作自己的课程事件,学生在与课程事件的相互作用中,用其特有的方式建构意义,这样的教学便是课程建构。
二、让儿童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参与课程建构与教学统整。
国家课程虽然以法定的形式规定必须开设,但由于每个儿童有自己的成长需要和课程建构方式,可引导他们按自己的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创造性改编与再开发,让他们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对课程建构和教学统整。
1.让儿童参与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设计由教师根据教和学需要设计。从学的层面看,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儿童,“学什么”、“怎么学”可让儿童根据自己成长需要和个体认知方式参与教学设计。
——让儿童参与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前,让他们带着“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建构知识和技能目标,带着“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样学”建构过程和方法目标,带着“悟什么”、“怎么悟”、“为什么这样悟”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堂,让他们围绕“我学会了……”、“我还想问……”展示学习方式,共享同伴建构。根据他人的“已知”和“想知”,完善学习目标。
——让儿童参与教学资源的建构。课前,让他们到网上或资料中查找背景材料,了解他人研究成果,设计拓展练习,从不同层面认识学习内容,理解学习内容。课堂,让他们通过展示学习方式共享自主建构。人文学科可让他们交流文本内容和个体感受,自然学科可让他们交流学科文化背景、知识建构策略和拓展练习设计。
——让儿童参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前,让他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或自主实践,探究所学内容;同时,带着“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样学”建构学习方法,在探究中不断形成学习策略。课堂,让儿童通过回答“你是用什么方法生成或解决问题的?”“怎么想出这种方法的?”,展示学习方式,了解同伴的学习方法。
——让儿童参与探究方案的制定。教学前,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拟定由学生设计“探究方案”还是自己设计。学生设计的,让他们根据教师设计要求探究,在探究中设计。教师设计的,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探究方案”带着“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样学”建构学习方法,围绕“应学会哪些问题”、“如何探究这些问题”建构学习问题。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课前设计的探究方案和自学情况,引导他们在交流学习过程中完善探究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参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建构、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探究方案的制定过程既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又是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也是对课程建构与教学统整的过程。
2.让儿童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的本质是让儿童学会学习,儿童学习过程就是一种知识建构。让儿童参与教学活动便是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重构。
——让儿童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是“自问自探”——自己“学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课前,教师与学生根据学习者原有知识和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自己对教材理解和把握等设计“探究方案”。学生按照“探究方案”学习,能“学会的”和“会学的”自己学,“学不会的”和“不会学的”生成问题,课堂共同探究。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前产生的问题和一些学生探究问题的思维障碍设计解决“共探问题”的策略;然后再让他们围绕设计策略或个性学习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根据已知建构新知。课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践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练习”将已学知识和生活链接,引发再生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近生活,走入书海,走向实践。
——让儿童参与互教。教学活动中,学生探究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自己去教,而应引导学生“互教”,让“会的”教“不会的”,通过“教”指导问题学生“学”,促进会的学生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后,应引导他们总结获得的知识和形成的策略,通过总结巩固知识和技能,引导他们学会“学”,促进他们学会“教”。从一定意义上说,让儿童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和同伴互教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一种策略,也是促进课程建构和教学统整的有效方式。
3.让儿童参与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引领学生学习的一种策略,也是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一种方式。儿童参与教学评价本质上是让他们以自己视界看待课程建构和教学“链接”的成效。
——让儿童学会评价自己的学。每节课后,让学生分析自己已会知识和技能,有哪些内容没有学会,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回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哪些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总结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有哪些对于自己来说是独特的,对学习方法进行评价。
——让儿童学会评价自己的教。每节课或每篇课文教学后,让学生回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对同伴的帮助,是否教同伴学习,教的方式是否适合同伴的学习,评价自己对同伴学习的影响;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和学的帮助,个体建构的课程资源对自己学习、同伴学习和教师教学有哪些帮助,今后建构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评价自己对课程建设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评教对文本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重构。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儿童学会评价自己的学和教是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一种策略,也是促进课程建构和教学统整的重要举措。
三、让儿童在校本课程生本化实施中参与课程建构与教学统整。
为了促进学校教育更好满足儿童成长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建构学校自己的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基于学校,为了儿童,开发和实施应以儿童为本,通过儿童参与对课程建构和教学统整。
1.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的决策。
从目前现状看,校本课程开设科目绝大多数由学校领导决定,但从客观要求看应由学习者决定,因为校本课程开设意义是对儿童成长需要的补充。
——让儿童按照个体兴趣提供菜单。学校在决策校本课程科目时可向学生发放《课程建设调查问卷》,根据学生爱好和需求按年级分类统计,了解每个年级学生喜欢的科目。
——让儿童按照成长需要选择菜单。在开设的众多科目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课程,其中选择人数较多的为本年级必修“公共课程”,其他作为个体选修内容。因此,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的决策是促进校本课程生本化实施的一种途径,也是促进课程建构与教学统整的一种手段。
2.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每门校本课程的内容不应仅由专家和教师决定,而应让学生参与建构。
——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思想的提炼。确定开发的课程后,引导他们探究为什么要开发这门课程,怎么样开发这门课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提升他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内容的建构。开发时,引导他们讨论这门课程学什么?如何呈现学习内容?通过按学科结构建构课程,促进课程建构与教学融合。
——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方法的设计。开发时,引导他们思考用什么方法开发这门课程,通过开发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促进掌握开发策略。
——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开发时,引导他们参与文本、媒介、环境、活动材料和教学方案的建设,通过个体对资源的建构,促进建构能力不断提升。据此可以说,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促进校本课程生本化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课程建构与教学统整的主要方式。
3.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的教学。
校本课程教学的意义不应以知识学习为主,而应把实践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的价值追求。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探究技能,促进课程建构和教学的整合。
——让儿童参与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时,引导他们自己设计探究方案,自主提出探究问题,培养他们设计教和学的能力。
——让儿童主动学习校本课程。教学时,引导他们自己设计课程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课程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实践教和学的能力。
——让儿童自主展示学习成果。教学时,引导他们用适合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学习收获,培养他们评价教和学的能力。由此认为,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的教学是促进校本课程生本化实施的一条路径,也是促进课程建构与教学统整的一种形态。
4.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由儿童参与建构,也应让他们进行评价。
——让儿童评价校本课程价值。教学时,让他们反思这门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否切合学校核心价值观和课程计划预设的愿景,培养他们整体建构能力。
——让儿童评价校本课程资源。教学时,让他们观照学校和师生所建构的课程资源是否体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个体的学习需要,培养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
——让儿童评价校本课程教学。教学时,让他们审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凸现校本课程的思想和自主学习的理念,培养他们的学习研究能力。
——让儿童评价校本课程成效。教学时,让他们考核自己和同伴是否能够掌握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个体建构水平,培养他们的教学评价能力。所以,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的评价是促进校本课程实施的一个捷径,也是促进课程建构与教学统整的一种措施。
四、让儿童在生本课程个性化实施中参与课程建构与教学统整。
当今教育虽然倡导让每所学校能够适合每个儿童的发展,但从客观现实看,我国大部分学校规模太大,班级生数太多,高素质教师紧缺,让每所学校适合每个儿童发展很难实现。这便需要学校引导儿童从个体成长需要出发,在闲暇时间建构适合他们发展的生本课程,并通过个性化实施促进自我更好成长。
1.引导儿童自主选择生本课程。
儿童课余学习是满足个体成长需要的重要补充,个体闲暇课程选择应基于自己成长需要。
——引导儿童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特长。对于每个人来说,认识自己方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每个生命体内都潜藏着等待开发的“特长”,一方面,在日常活动中多注意自己的“特殊反应”,观察自己智力水平、能力、性格、兴趣、爱好表现,通过自我观察发现自己的特长;另一方面,平时多倾听周围人对自己的建议和评价,通过他人了解自己特长。
——引导儿童在生活中选择生本课程。每个学习者知道自己特长后便应引导他们围绕特长建构自己的生本课程。一方面,在家庭中,由儿童和家长共同建构儿童特长课程;另一方面,根据儿童需要,在社会教育机构的培训项目中寻找他们爱好的课程。儿童在选择个体闲暇课程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特长,了解自己成长需要,建构自己发展目标,统整课程建构与教学。
2.引导儿童主动学习生本课程。
生本课程的价值在于个体学习。儿童在学习课程内容、探究学习策略、形成学习技能过程中建构生本课程,实现课程意义。
——让儿童想学。虽然生本课程是儿童根据个体的兴趣自己选择的,但有的因儿童觉得“好玩”而选择,参加学习后兴趣可能会逐步减退,也有的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退却,这些都需要成人通过适当方式引导。一方面,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编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增加内容情趣,逐步形成“内容引力”;另一方面,从儿童个体需要出发设计特长活动,增加展示平台,逐步形成“成功引力”。
——让儿童会学。生本课程主要是自己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家长或社会培训机构的辅导只是提供“钥匙”,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家长或兴趣班的教师要教他们学,通过“教”学会“学”;另一方面,家长或兴趣班的教师要让他们学,通过“学”逐步掌握“学”的本领和“教”的技能。
——让儿童学好。生本课程的任务大多数是培养技能,技能要反复训练才能形成,通过多实践,促进学生掌握技能,彰显特长,形成经验,发展个性潜能。儿童以这样的态度和方式学习无疑会促进生本课程建构和教学的统整。
3.引导儿童积极形成生本课程。
生本课程基于儿童,也为了儿童——让儿童能够更好发展,形成个体课程。
——让儿童形成自己的经验。每个儿童在建构自己的生本课程中都会有独特的方式和收获,教师应引导他们对自己建构的学习方式进行总结与反思,形成自己的经验。这些个性化的经验既是自己再学习的基础,又是他人可借鉴的资源,是一门生本课程。
——让儿童成为完整的自己。教育的意义是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生本课程的学习让他们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和运用;通过“选择——舍弃——行动——挫折——再选择——再舍弃——再行动”实践,不断完善自我。儿童在建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课程过程中将课程建构和教学进行统整。
(责任编辑 梁伟国 刘 群)
此文刊发在《人民教育》2012.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