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个体教育哲学 引领自我专业成长--------- 2011年5《中小学教师培训》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17
建构个体教育哲学 引领自我专业成长
——用自己的教育哲学引领专业成长的思考
李建成
[摘要]个体建构的教育哲学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了教师建构自己教育哲学的基本路径以及教师用个体教育哲学引领自己专业成长的途径,以期教师能实现个体教育哲学的建构和专业成长。
[关键词]教育哲学;引领;专业成长
多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一直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究教师专业成长问题,且取得了可喜成果。这些研究许多是探索教育行政部门或培训部门从外在“要求”入手,通过“外力”对教师进行“施压”而实现的专业成长。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源于自己内部的目标和动力。这个“目标”和“动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个体的教育哲学。近来,笔者就如何让教师用个体的教育哲学引领自己专业成长进行一些理性思考。
一、为什么说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是个体的教育哲学
美国教育哲学家乔治·F·奈勒说过:“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的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是一名教师或者教育领导者,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上的信念的话,那么我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基本教育哲学理念问题。因此,每个教育工作者要构建个体的教育哲学,通过教育哲学引领自己专业成长。这种思想可从以下两方面进一步得到佐证:
1.教师教育哲学的价值在于引领
什么是“教育哲学”?一种意义是:教育哲学是一门学科,即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综合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给以理论上的阐明。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教师的教育哲学要他们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做什么”、“教育怎么做”,认识教育,学会思维,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观’”。另一种意义是:教育哲学是一种价值追求,即教师所信奉的教育思想和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教育哲学是教师对教育根本问题的理解,对教育规律的探寻以及精神上的信仰,对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的追求,对教育价值和教育目标的定位。根据上述观点可以看出,无论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一种观念,都可将“教育哲学”简单理解为教师的教育信念和核心价值观。
用“教育观”看,教育哲学是“关于教育价值观”的学说。南京师范大学金生鈜教授认为:“教育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探询教育的价值应然学说,它通过思想而为追求美好生活的应然的教育理想进行辩护,即为精神的教化辩护。”这种教育价值从本质上讲,不是纯粹的知识体系,而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态度、一种教育思维品质;它是教师借助哲学的概念、方法,运用哲学的思维对教育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信仰。斯迈利认为,“教师的观念与信念是个体变革最重要的表征。”雅斯贝尔斯也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这些“价值观”、“信念”和“终极价值”不仅是引领教师自主成长的目标,也是促进他们自主成长的动力;不仅是教师价值追求,也是对他们教学行为“实际起作用”的要素;不仅是教师个体思维方式,也是形成学校文化之根。事实也正如此,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建构自己的教育哲学,他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教师,也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教师。他每天的工作除了形而下的劳作,就是不知所措的茫然。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哲学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教师的教育生活摆脱“分数主义”、“拜金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影响,彰显出教育的超越性。
用“学科观”看,教育哲学是“关于教育世界观”的学说。理想和信念是世界观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思想和理论的升华,也是世界观的核心。“世界观”是教师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教师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行动指南。它不仅仅是思想和理论,而更重要的是在追求、表达、弘扬一种信念,如人生哲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指明关于人生的信念;文化哲学实质反映的是关于文化的信念;教育哲学价值就在于引领生成关于教育的信念……教育哲学家柏格莱说:“科学给我们以事实,事实本是很重要的,可是科学不能给我们以理想,理想的选 择,不是科学家的事而是哲学家的事。”可见,《教育哲学》一个重要任务是探究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和教育思维的建构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教育理想和信念对教师专业生命的影响已经给出答案,不需要再加以证明。因此,我们从教育哲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可以看出,教师教育哲学的价值在于引领。
2.教师专业成长的本源需要引领
成长是生命的本质追求,每个人都向往生命成长。生命成长包括生理机能的成长和精神生命的成长。我们通常关注的教师生命成长主要是以精神生命为核心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基于个体经验,依据职业发展规律不断提升自我,以顺应职业发展需要的过程;是教师的专业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同生物成长一样受内外部环境影响。社会、学校、家庭等客观外部环境对教师专业成长影响不是主要的,关键的是教师自身的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生命体中这些因素并不是“完全自发”作用的,它既需要“外部环境”作用,也需要内部“某种‘元素’”的诱导。
从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因素来看,影响教师发展的个体因素包括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职业价值认同、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等。这些个体因素内容上有的就属于个体的教育哲学,本质上是个体的自我认识、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是一种内驱力,但是这种内驱力也企盼有“原动力”长期自发“驱动”,成为一种“永动机”……对于教师专业成长而言,这个“原动力”的“动力源”就是教师的个体教育哲学。教师就是用个体的教育哲学激发自我成长的“内动力”。
从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需要来看,教师必须具有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与应答能力,二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应答能力,三是对“普世价值”的理解与应答能力,四是对时代精神的理解与应答能力。这里所说的“应答能力”,就是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要与学生处于同一时代,教师和学生的信息能够相互共享,教师能够直面学生提出的尖锐问题并正面作出具有说服力的应答……这种专业成长,不是“外在给予的”,是“内在自生的”,是因为这种需要而唤起生命中“沉睡的潜能”,促进其更好发展。这种“需要”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教师个体的教育哲学”。
二、如何引领教师建构自己的教育哲学
教师的教育哲学是内生的,源于教师个体的教育生命。用认识论观点看,它是一种个体建构,是由个体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和文化习俗等建构而成;是教师根据社会对教育的需要、个体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自己对教育价值追求的“融合”。这种建构不是“拿来”,也不可“复制”,是教师对自己教育生活的设计。由于每个人个体素质迥异不同,在不同时期对教育的认识又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一些人在某一时期建构的教育哲学内容会有其局限性,需要“重构”,这种“重写”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建构”。对于每个教师而言,教育哲学的建构方式和内容不尽相同,但都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基本路径通常为:
首先,学习《教育哲学》,进一步探究“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和“教育怎么样”。作为一个教师既要有专业的教育素养,更要有智慧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会对教育有各种各样的认识,教师也会对教育形成自己的一些想法,但是这些很可能只是一些关于教育的“常识性”的认识,不能提到教育哲学的高度。《教育哲学》启发人们系统、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思考教育问题,促进将“常识性”的认识上升到哲学高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系统的总结和整理自己的教育实践,锤炼自己的教育哲学。可以这样说,《教育哲学》是产生教育精神信仰和诉求的起点,是提炼和建构教育哲学的基本前提。乔治·奈勒在《教育哲学导论》的结尾部分讲到,“如果我们是一个教师或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上的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然无所适从。”因为他认为,“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哲学的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奈勒指出,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他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很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乔治·奈勒在《教育哲学导论》的结尾部分讲到,“如果我们是一个教师或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上的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然无所适从。”因为他认为,“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奈勒指出,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很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其次,反思“教育经历”,了解教育自身的发展过程、社会对教育的需要、学校自身的教育追求、自己经历过的学习和教育的过程。对于每个教师而言,有的可能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有的可能就没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有的教育哲学可能是清晰的,有的教育哲学可能是模糊的;有的教育哲学可能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有的教育哲学可能与这些规律相违背。教师自己无论是否形成教育哲学,这些教育哲学也无论是否科学,都需要进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个体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教育理念,自己的理念和行为与今天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是否吻合……通过“反思”更好认识教育,并初步对自己的教育思想进行“建构”或“重构”。教育哲学的建立,有赖于每个教师批判意识的觉醒和反思能力的提高。可以这样说,反思是产生教育精神信仰和诉求的关键,是提炼和建构教育哲学的核心环节。
再次,提炼“教育思想”,根据个体对教育的“认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凝炼成自己的教育哲学。教师对自己教育哲学的提炼需要找到适合的词句对个体的教育信念进行准确表达,即使自己从“教育生活的词典”中找到认为比较合适的词句还要反复揣摩,不断推敲,力求“精炼”、“生动”,富有“情感”,达到“所有的思都是诗”(海德格尔)的境界。从内容需要看,教师的教育哲学建构后,不是固定不变的,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改善,使其不断得到完善。其他人也可“参与修正”,促进形成适合教育发展需要和引领个体成长的教育哲学。从内容本身看,“内心的丰富会表现为语言的丰富,我们词汇的丰富和新颖,也就在一定的意义上意味着我们思想的丰富和新锐。我们可以通过对语言的锤炼来提升我们思想的品质。因为,锤炼语言其实就是锤炼思想。”(肖川《在语言的背后》)即追求“锤炼语言”和“锤炼思想”相得益彰。
三、如何促进教师用个体教育哲学引领自己专业成长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灵魂的感召,灵魂感召最核心的要素是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领悟。领悟源于仰望,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哲学。教师的教育哲学是教育价值的一种追求,是有待实现的一种理想,是个体生活的一种内容,是专业成长的一种需要。从“教师成长需要”看,教育哲学不仅是一种成长营养,而且是一种教育期待;不仅能够滋养着教师成长,而且能够引领着他们专业发展。这种“引领”是一种激活,是一种唤醒,是一种陶冶,具体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
1.通过建构教育哲学引领专业成长
每个人在建构自己的教育哲学时,会在学习、思考和提炼过程中不断否定自我,不断修正“目标”。首先,通过学习教育思想、教育哲学、教育历史,让教师对教育有一种新的认识、新的感情,形成一种新的思想。学习是一种建构,同时也是一种引领。因为学习过程本身便是一种理解、汲取、引领和提升的过程。其次,通过思考今天的教育得失、未来的教育需要和自己的教育追求,让教师对教育有一种新的构思、新的追求,形成一种新的理念。思考是一种建构,同时也是一种引领。因为思考过程本身便是一种理解、汲取、引领和提升的过程。再次,通过提炼自己的教育理解和教育思想,让教师对教育有一种新的诠释、新的定义,形成一种新的品质。提炼是一种建构,同时也是一种引领。因为提炼过程本身便是一种理解、汲取、引领和提升的过程。总之,通过教师自身作为主体的价值建构,使他们真正融入理念,促进他们用理念引领发展。
2.通过实践教育哲学引领专业成长
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变革自己的教育行为,让自己不断走近教育真谛。从实践的本真意义看,哲学观认为实践出真知;很多研究表明,实践智慧的产生源于实践。这些思想告诉我们:实践不仅是知识的源泉,而且能够生发智慧。教育知识的增加可以帮助教育者从外部来认识教育,教育智慧的提升则可以帮助人们从内部来体会教育,引导人们在实践中去创新教育。因为教育智慧是教师在实践中的一种创造,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一种表现,是教师用行为对教育的一种诠释,是教师对自己教育经验的一种概括。因而,自然会有这样的“链接”和“引领”作用。从实践的哲学思想看,伽达默尔曾说:“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的本身”。实践能够让人们在不断的反思活动中激发创造性想象。它是对哲学的一种想象,是对智慧的一种想象,是对教育的一种想象,是对生命的一种想象,所以说,实践能够帮助教师建构一种理想的教育。
3.通过反思教育哲学引领专业成长
每个人在反思自己的教育哲学时,会以建构的教育哲学为“镜子”,通过体验和比照个人所持有的“哲学”,反思在其影响下的个人行为,实现对自身的实践进行调整和改造,让教育实践不断符合教育规律。人类的独特品质在于反思,哲学的最高品质也在于反思。反思就是要把关于事物的各种思想及观念性认识进行再认识的过程。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教育哲学反思,不单是一种理论性的反思,同时,它也是一种基于实践层面的反思。他是用自己的教育哲学观照自我实践,又是在用自己的实践观照个体的教育哲学。这种“观照”是对“已构哲学”和“实践行为”的“检验”,是对“理论思想”和“实践智慧”的“互补”。因此可以说,对于教师发展而言,反思是一种思维的训练,是一种思想的智慧,是一种观念的明辨,是一种生命的提升。一言以蔽之,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能够引领个体的专业成长。
总之,引领每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很多,但唯一不可缺少的是自己的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没有一个成功的教师不是用自己的教育哲学引领个体专业成长的。
此文刊发在2011年5《中小学教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