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成长------2009.11A《江苏教育研究》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17
共享成长
——洪泽县实验小学的教育追求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学校成长型文化建构的校本研究”(教科规办函【2008】013号)的研究成果之一。
李建成
摘要:从教育的本质和人生活的意义看,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应是“共享成长”。从内涵上看,她包括“共同享受成长”、“共同促进成长”;从意蕴上看,她是教育的理念,是教育的目标,是教育的方法,也是教育的方式。实践“共享成长”乃教育追求的真谛。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让教师和学生共享成长、让家长和孩子共享成长、让学校和社会共享成长,促进教育的生命价值和人的生命发展同构。
关键词:共同;享受;成长
教育的本义是通过引导“人”关注自己的存在意识,创造自己的本质,使他们成为社会人。“人”这种“变化”的过程是一种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享受成长的过程。当今教育受功利主义思潮影响,不少学校重视教育结果,忽视教育过程;重视学生成绩,忽视人的成长;重视学生苦学,忽视共同享受。这种现象背离了教育宗旨。近年来,我校针对现代教育弊端,追求“共享成长”的理念,重塑学校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共享成长”的理念确立
“共享成长”本是人对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我校将其作为办学理念,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共享成长”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人以个人形式现实地存在着,但人不是孤立地面对这个客观世界,人不仅结成群体,而且在此基础上以类的形式共同面对自然。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不只是以个人的经验自我感知、接纳,而是要根据其他人对自然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智慧”。人的这种认识自然方式属于“共享自然”,其本质就是“共享成长”。对现实的个人来说,他既是个体的人,同时也是人类的一分子,他既是个体的存在物,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个人的生长发展,而个人又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长发展着的,并且只有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才可能作为人来生长发展,个人所属的社会群体和类的发展水平影响、制约和决定着个人的生长发展水平。”①在生长发展过程中,人的自然属性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依附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这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影响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共享成长”。
2. “共享成长”是教育本质的规定
教育的本质是让人成为“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这个成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在共同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从自然人逐步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人通过教育成为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融入人类社会的过程,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发展的过程,是个人的生长发展过程与人类的发展过程融为一体的过程。个人在融入人类社会的过程中,其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增强,同时,个人的这种本质力量又不断加入人类总体的本质力量之中,推动并现实地体现着人类本质力量的不断提高。”②因此,人通过教育成为人的过程,本质上是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成长的过程,是社会生活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共享成长”的过程。
3. “共享成长”是学校使命的衍生
我校重塑学校文化时,根据时代的要求和人发展的需求,对学校应承担的责任进行定位,确立以“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作为办学使命,明确学校办学的目的是关注“我们”的“一生”、“幸福”、“成长”。 “我们”不只是学生,包括教师、家长和社会成员;“一生”是指我们的教育要关注人的一辈子,为人现在和将来的发展需要提供帮助;“幸福”是让我们享受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体验到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成长”是让我们躯体生命和精神生命得到生长,并且能够在生命律动过程中感受到她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教育使命,学校根据要求提出促进其践行的办学理念——“共享成长”,追求把学校办成教师和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和社会成员成长的“氧巴”。
二、关于“共享成长”的理性思考
“共享成长”作为办学理念,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解和把握。
1.“共享成长”的概念界定
“共享”指共同的享有或体验。她是一种体验,对生活和学习的感受;是一种态度,对生活和学习的热爱;是一种奉献,对生活和学习的给予;更是一种学习,对生活和学习的做法。“成长”是个体在时空纬度上不断获得生命时空、不断形成积极的生命体验的过程。她的呈现方式为生长、发展、创造。就人的成长而言,指“身心的发展”、“情感的丰富”、“智慧的生长”、“道德的提升”。“共享成长”是人类共同享有自己、社会和自然等资源,促进自主发展的过程。
“共享成长”从享受方式和意义看,包括两层意思。
(1)共同享受成长。这一过程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共同了解、感受、汲取自己和他人成长经验的心里体验。就其内涵而言,从不同角度认识,体现不同的内容。从共享对象看,包括以下两方面:其一,享受个人成长。成长,自己是可以感受的。智者不仅能够发现自己的进步,而且能找到进步的根源。“享受成长”要求我们每个人不仅要感受自己的进步,而且能从进步中享受到快乐;不仅要反思自己的提高,而且能从提高中体验到幸福。其二,享受他人成长。每个人都有长处,每个人都在发展。智者用景仰的眼睛欣赏他人,愚者会用鄙夷的心态妒忌别人。“享受成长”要求我们不仅要感受他人的提升,而且能从他人的提升中分享到快乐;不仅要探究他人的发展,而且能从他人的发展中体验到幸福。
(2)共同促进成长。这一过程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共同学习、创造、推进自己和他人成长动力的行为活动。就其内涵而言,从不同角度认识,体现不同的内容。从促进对象看,包括以下两方面:其一,促进个人成长。每个人都在成长,但是他们的生长速度并不相同。生长速度的差异关键是个人内在素养和努力程度不同。聪颖的人能够综合利用各种因素,促进自己进步。“促进成长”要求我们每个人不仅要享受自己的进步,而且要努力促进自己“快进步”。其二,促进他人成长。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虽然起作用的关键是自我,但别人言传身教和成长经历的影响是很大的。“促进成长”要求我们既应该从他人身上汲取经验,促进自己健康成长;也应该根据自己或他人的成长经历,促进别人快速成长。
2.“共享成长”的教育依据
“共享成长”作为学校追求的办学理念,她不是凭空确定的,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
(1)人的个体知识经验传承需要“共享”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每个人由于遗传因素、家庭教育有别,致使他们拥有不同的个人知识;兴趣爱好的差异,又使他们选择各自的学习和社会活动;学习方式的迥异,导致他们形成的个人知识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即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哪怕是同胞兄妹,他们的知识水平也是有差别的。这就为同学之间分享知识、借鉴经验提供了必要性。
人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这种借鉴自己和他人的知识经验对已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过程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共享成长”的过程。
(2)人的个性活动方式传承需要“共享”
人学习知识和参与活动的方式不尽相同。即使相同的学习方式,学习的途径也有差异。相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感知途径,其建构的意义也有别。另外,不同的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有差别,从认知图式来看,有“同化”,也有“顺应”;从思维方式来看,有“顺向”,也有“逆向”;从推理方法来看,有“演绎”,也有“归纳”。对于建构者来说,有些方式、途径或过程可能是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这些自己创造的经验,他今后学习还需要不断巩固和深化,需要形成熟练的机能。对于学习者而言,既要取长补短,不断发展自己的长处,同时还要学习其他“经验”,尤其要学习别人在获取知识过程中那些独创的学习方法,充实自己的学习经验,丰富自己的认知渠道,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些也都是“共享学习”。
3.“共享成长”的教育意蕴
“共享成长”是人的一种生活哲学,是人生价值的崇高追求。我校将之作为办学方向,其教育意蕴包含以下几方面。
(1)她是教育理念,崇尚让每个人追求成长、享受成长、促进成长,让每个人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都“共享成长”。
(2)她是教育目标,追求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享受成长,让师生、家长和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成长。
(3)她是教育方法,通过让每个人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感受、分享和借鉴自己与他人的成长经验或经历,促进自我和他人的成长。
(4)她是教育方式,践行用文化熏陶人,用文化发展人,让人通过享受自己和他人的成长而成长,享受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发展而发展。
三、“共享成长”的教育实践
“共享成长”作为办学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如何践行?对此,我校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让教师和学生共享成长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应实现职业价值和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让生命与使命同行。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师改变自己对职业的感受,在培养他人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素质。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也是课程资源”,追求“学生也是教育者”。儿童世界是一个自然纯真且又充满创造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仅促进儿童发展,还给成人以思想和智慧的启迪。因此,教育应该引导师生之间共同成长。
(1)通过课程共享成长
有什么的课程就会塑造什么样的人。学校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培育学生,而且对教师、家长和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影响。我校从改革课程入手,促进大家健康成长。
其一,在国家课程整合中共享成长。作为法定的国家课程理应严格执行,但是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我校在国家课程开设上寻找发展空间,进行一些有益尝试,现已形成了自己的课程特色。科目上,注重学科整合。我们在遵循“开齐开足”的基础上,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一是电脑和其他学科整合。二是劳动和美术、综合实践整合。三是思品与社会和班级活动整合。内容上,突出“三个为本”:一是以教材为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教材中选择部分内容;二是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兴趣,从教材外选择部分内容;三是以教师为本,根据教师个人特长,选择自己特长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学科的整合促进教师跨学科学习,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转化;教学内容的调整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张扬个性。
其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共享成长。我校立足“以生为本”,把校本课程的开设权还给学生。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他们需要什么课程,我们就开什么课程。学年初,学校给每个学生发放了“校本课程开设意见书”,向他们征求校本科目;然后,组织人员对每个年级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最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年级开设的科目。目前,我校的校本课程有100多个科目。这些自选、自设课程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共享生命的价值。
(2)在课堂共享成长
课堂不只是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活动场所,更应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圣地”。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互动、发展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我校对传统课堂进行变革:由关注知识转到关注生命,关注成绩转到关注成长。在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追求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拓展,情感让学生自主感悟;教师是探究问题的启迪者,发现规律的引导者,寻找方法的促进者,拓展思路的合作者,感悟情感的点拨点。最终实现教师与学生一起经历课堂,创造课堂,享受课堂。
(3)在活动共享成长
活动是促进师生成长的又一途径。为了促进师生成长,学校通过举办“五个节”,让大家经历活动的过程,体验成长的辛劳。“英语节”让师生听、看、说、读、写、背、唱英语。“艺体节”开展师生歌唱、舞蹈、书法、绘画、手工竞赛,组织书画和手工展览,举行体育运动会。“读书节”开展师生摘录笔记、阅读、演讲、征文等竞赛活动。“科技创新节”开展“小发明”、“科技小论文”、“手工制作”、“体育游戏创作”竞赛。“狂欢节”开展“狂欢”活动。每一个节日都给广大师生带来成长的营养,每一项活动都让他们享受到成长的乐趣。
2.让家长和孩子共享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着孩子时间最长的老师。每个孩子的成长家长所起的教育作用是不可估量。孩子也进行“反哺教育”,影响家长的发展。作为学校应该放大这些“非组织”的教育功能,积极营造家长和孩子共享成长的氛围。
(1)在阅读共享成长
现代家长往往要求孩子学习的多,自己读书的少,尤其工人和农民家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很多家长在工作之余会以看电视、打牌休闲,很少追求读书之乐。多数学校往往也只是把引导、教育学生读书为己任,认为家长的终身学习与学校无关,对学生发展不会产生影响。学校应该树立大教育观,让家长一起享受教育,共同得到发展。
我校在推进读书活动中,将家长读书列入学校活动计划,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共同享受读书的愉悦,共同分享读书的幸福。学校组织“亲子同读一本书”活动,要求每个家庭必须有书橱,有200册以上的图书;家长每天抽时间和孩子一起同读某本书,一同说一说这本书中的重点情节,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为了促进“同读活动”落到实处,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亲子读书”竞赛。另外,学校还组织“说闻”活动,要求家长和子女每周至少要有一次读书、见闻交流活动,把本周自己从某本书中或社会上的见闻说给对方听,互相启迪。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孩子得到了家长的教育,而且家长自身的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2)在实践共享成长
人类的教育最早是从“做”开始的。“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但是现在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任务是读书;自己的任务是做事。读书、做练习是学习,做事、游玩是不务正业。因而,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文化学业成绩,很少关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校特别关注学生“动手做”,在平时生活中,积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注意利用生活中的废品制作生活必需品,以满足家庭、学校或社会的实际需要。
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学校自身的条件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注意利用家庭因素,引导学生通过“做家务”,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我们倡导的“做家务”并不是让学生每件事都亲自做,而是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做,有难度的事和家长一起做;也不是每天件件事都去做,而是把一些不会做的事学会做——每天都要有目的的选择一些事尝试做。这样,家长和孩子在“做家务”中获得真知,增加亲情,掌握本领,共享成功。
3.让学校和社会共享成长
从传统意义上看,学校是在传播文化,社会是在把文化转变为科技。但就现代教育而言,学校既应该传播和创造文化,又要推进文化转变为生产力。这就需要我们将学校和社会融为一体,让学校和社会共同享受对方的发展。
(1)共享学校文化的发展
学校不只是教育学生的场所,更应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对这个区域的文化有创造、引领和传承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学校的需求越来越强,需要学校先进文化的引领,需要学校促进其地域文化的形成。学校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让社会享受到前瞻的科学文化和自身发展的魅力。
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努力追求开放教育,践行“小学校,大教育”的思想。其一,提供学校资源为社会教育服务。我校位于老城中心,城中没有市民活动场所,我们将学校的塑胶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和网球场对外开放,允许市民早晚和节假日到校园活动。学校音乐设施较好,音乐教师素质较高,我们为一些单位的业余团队提供器乐、唱歌、舞蹈等各种培训。另外,我们还利用资源为有关单位提供电脑或其他项目的业务培训。其二,提供学校文化给社会成员享受。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展示学校的优秀文化,让大家感受学校的发展。一是“校会”宣传。用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让他们了解学校的教育追求。二是“校节”展示。每年将“艺体节”的成果向社会展示:一方面“艺体节”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文艺汇演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参加,闭幕式还将师生的书画作品在校园中展出,请来宾观看展览;另一方面,将“艺体节”的优秀节目选到广场、影剧院演出,并将书画作品送至广场展览。三是“送艺”到镇。每年组织“送戏到镇”活动,“逢集”时,把老百姓喜爱的文艺节目送到街头;春节,组织师生中书法爱好者在街上现场为农民书写春联,免费赠送。四是“校网”交流。把学校的各种活动在校网中通过文字、图片和音像进行报道;教师和学生的优秀习作在网上发表;社会各界对学校建议和意见可通过“校长信箱”交流;教师和学生也在校网上建了“成长博客”,把自己的故事、照片、作品和心得发在“博客上”;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将教材和学习辅导内容放在校网上,供大家学习。网站成为大家爱读的“百科全书”,成为师生展示作品的平台,成为链接社会的纽带,成为大家交流的天地。
(2)共享社会文化的发展
在倡导学校对社区的文化辐射的同时,我们也努力追求把社会先进文化即时引入课堂,让师生即时汲取社会的先进文化,享受社会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其一,把课堂引向社会。人的学习是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未知的同化。人更需要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原本就是一本教科书,通过生活学习让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融为一体,建构成充满活力和智慧的生命世界。因此,“成长课堂”努力把课堂引向社会,引进生活,让大家在社会中获取知识,形成本领,体验到应有的快乐和幸福,体验到特有的生活。其二,让课外融入社会。目前,校外教育存在三种现象:一是在作业中度过,孩子整天忙于作业,做完教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做家长的作业。二是在家教中度过,家长给孩子的课外时间都排满课。三是在自由中度过,孩子没有人管理,自由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无序的校外教育进行有序规划和引导,把社会教育、科技教育和自然教育纳入校外教育范畴。一、在三年级组织走进自然活动。每周六组织学生徒步到学校周边各个自然景观和洪泽湖畔参观,让他们阅读大自然这本无字书,更好地认识自然、理解自然、融入自然。二、在四年级组织参观社企活动。每周六组织学生徒步到洪泽湖博物馆、二河闸水电站、翻水站和鹿港毛纺厂等校外教育场馆或企业参观,让他们了解洪泽历史和发展,感受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三、在五年级组织劳动实践活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企业、养殖场、农村进行劳动实践,让他们学习企业的生产技术、渔民的养殖技术和农民的种植技术,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感受劳动的欢乐与幸福,享受社会大课堂的多姿与斑斓。其三,把社会融进课堂。我校已经走向教育现代化,教师都有笔记本电脑,教室都配备了液晶电视和实物展示平台。课堂上,我们尽可能利用现代媒体,跨越岁月的时空,把文本所描述的当时当地情景呈现出来。同时,还通过音乐渲染、实物演示、艺术表演、语言描绘、绘画展示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感受社会,获得生活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与体悟。
①②项贤明.教育与人的发展新论.教育研究.2005.5
此文刊发在《江苏教育研究》2009.1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