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设问 自我探究------2006第2期 《小学教师培训》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17
自主设问 自我探究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李建成
第一课时
一、生“享用资源”——师“导入课题”
1、语言描述资源:
在人类知识的长河中,有一门专门研究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看法的学科,这门学科叫哲学(板书:哲学)。研究哲学的专家我们叫他——哲学家(在“哲学”后板书“家”)。
2、资源导入课题:
哲学是智慧之学,研究这门智慧之学的哲学家是怎样教学的,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板书:“的最后一课”)。
二、生“入境生趣”——师“扣题设疑”
1、读题感知:齐读课题
2、师问引导: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3、生问入趣:哲学家是谁?给谁上课?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怎么上的……
三、生“自读自探”——师“个别辅导”
1、师问导入:大家想知道的问题真不少,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是我们读课文、思考和提取信息的钥匙,很有价值!现在请你们读课文,解决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
要求:一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要划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2、生自读自探,师巡视辅导
四、生“交流反馈”——师“点拨评价”
1、指名朗读:谁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2、交流学习:
①读课题时想知道的问题解决了多少,请谁说一说?
②大家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哪些新疑问?
五、生“自读自探”——师“个别辅导”
1、引导自读:请你们再认真读课文
要求:一、把课文读通畅,设法解决这些疑问;二、找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
2、学生自学,教师辅导。
六、生“交流反馈”——师“点拨评价”
1、交流朗读:分组分自然段比赛读课文,教师引导评点。
2、交流学习:请按照下列句式汇报学习情况(先请同桌相互交流)
①我读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还想问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认为学习这篇课文应该学会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成目标:通过师生讨论,引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①为什么“一直在探究人生奥秘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是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②为什么说“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七、生“自读自探”——师“个别辅导”
1、引导共研:同学们自己读出了许多问题,自己也解决了不少问题,有的问题很有价值,需要我们共同解决。下面,我们一起重点探究:为什么说“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请同学自学5——10节。
①读一读:默读5——10节,划出有关语句。
②想一想:按照“我认为第____个同学说的‘_____’这个方法不可能完全除掉杂草,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研究,教师辅导
八、生“交流反馈”——师“点拨评价”(3)
1、交流学习:
①请同学们按照下面句式说一说
我认为第____个同学说的“_____”这个方法不可能完全除掉杂草,因为_________________。
②面对同学们的说法,哲学家的态度如何,他是怎么做的?
师生边讨论,教师边板书:
学 生 哲学家
铲草 点点头
各自做 烧草 微笑一下 种庄稼
除草
挖草
方法只有一种 |
|
|
2、教师小结:学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哲学家的伟大。他听了学生们那些不科学的说法,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否定,而是让他们按照各自的办法去除一片杂草,通过亲身实践,明白这些做法不行。同时,他也没有明确告诉他们怎么做,而是通过自己亲自“种庄稼”,让他们感悟:方法只有一种。这是多么智慧的教育呀!我们从中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引导朗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现在明白了(齐读):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①引读
②试背
九、生“复习生词”——师“指导写字”
1、朗读词语:
惊愕 根除 漫游 哲学家 饱学之士
铲子 铲除 旷野 庄稼地 斩草除根。
①生个别读,教师相机引导正音
②全班齐读
2、学写生字:
“哲、愕、铲”是生字,请同学们在书后田字格中描红、临写,并记住写法。
3、听写词语:
惊愕 哲学 铲除
①师生共评:检查生字词写得是否正确
②总结引导:生字词同学们已经会写了,怎样才能写好呢?我们写字课研究。
第二课时
一、生“迁移自探”——师“个别辅导”
1、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自己已经共同探究为什么“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探究为什么“要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个别辅导
二、生“交流反馈”——师“点拨评价”
1、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2、根据要求汇报
因为田野里如果种上庄稼,( )生长起来了,( )也就无法生长,所以杂草也就根除。同样,如果美德占据了灵魂,( )想到的是美德,( )也就不会生成,所以“杂草”也就被铲除。
3、引导背诵句段
三、生“自读自探”——师“个别辅导”
1、引导自学: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我们现在再来研究刚才一些同学提出的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一直在探讨人生奥秘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问题”。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①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哲学家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②这个问题简单吗?哲学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2、学生自探,教师辅导
四、生“交流反馈”——师“点拨评价”
1、朗读课文:请学生朗读课文1——4节。
2、讨论问题:
①哲学家的教学方法: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做万件事
②这个问题简单吗?哲学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由自然现象联系到人生价值、社会规律,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关键,也是探究规律的重要途径。
哲学家提出这样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认识事物,学会思维方式,学会探究规律。
五、生“练习解难”——师“点难拔疑”
1、学生练习:
哲学家通过种庄稼除杂草想到了( );“我”通过( )想到了( )。
2、交流讨论:
六、生“反思学习”——师“反思教学”
1、生反思学习: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想一想有什么收获?师反思教学:教师在回顾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想一想有哪些得失?
2、交流体验:请说一说你在这篇课文学习过程中的最大收获?
七、生“迁移创新”——师“引导实践”
选择一篇类似的文章,引导学生用这篇课文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阅读,自我探究,巩固学习经验。
简评:
这节课是按照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自问自探’教学模式”设计的。本节课的设计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
一、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其一,此模式按照师生教与学的“双线”活动方式展开,每个教学环节都明确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其二,此模式不是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步骤,是围绕学生学习过程展开的,是按照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设计的教学程序。它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是一种独创。
二、学习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其一,由传统的“带着问题学”向“学出问题”转变,学生从读题“生疑”到读文“生疑”,从“解疑”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再“生疑”,“自问”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在学的活动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自问”。“自问”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主线,形成了学习的原动力。其二,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向“自主构建”转变,从学的活动过程来看,突出了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即自己“发现未知——探索未知——解决未知——形成策略——再发现未知……”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自探”又构成了学习活动的另一主线,同时,也形成了学习的新动力。
三、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其一,教师是一个组织者,教师随着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组织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学进行点拨、引导、评价,真正实现了“以学定教”。其二,教师是一个促进者,在教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注重以问促读、以问促问、以问促探。整个教的过程是教师“促读”、“促问”和“促探”的过程。
此文发表在《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