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校长在线 >校长论著

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方式谈------2000.2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17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造是从呱呱落地时便形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活的真正兴趣。因此,我们应该正视每个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天赋,挖掘、发现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能力是顺利完成学习和其他活动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潘菽的《教育心理学》)。创新能力是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这种产品可以是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新工艺、新技术或新的物质产品。它的形成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环境、创新思维。因此,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要创造这些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树立创新意识。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在他们的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让他们时时萌发创新的欲望。

    1.注重创新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

    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从小学开始,就应该进行创新目的教育。这样有助于使学生正确认识创新的社会意义,把创新与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与民族的兴盛联系起来,从而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创新的种子,提高创新的热情与创新的自觉性。如:在教育活动中,通过讲科学家的故事,介绍发明创新的科学技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向往创新的思想情感;通过以“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今天是红领巾,明天是红旗手”等主题班队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民族振兴而创新的爱国情怀;通过“到宇宙去旅行”、“假如我是‘科学家’”等科学幻想性活动,培养学生从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美好情愫。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不知不觉地认识到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加强创新实践活动,启迪学生的睿智。

    “成功是成功之母”(刘京海语)。学校尽可能的开展一些创新实践活动,如组织航空和船舰模型、无线电装修、艺体、科技制作、学科、电脑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本领,体味到成功的艰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发展创新的兴趣,启迪创新的睿智。同时,他们在活动中还会不断地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深感自己的不足,从而引起新的创新需要,增强创新的动机。

    二、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由创新素质中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性格等个性的意识倾向性因素组成,能够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创造力,为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

    1.倡导求新,诱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无论做什么事他们都追求新奇。但是教育却走向了一个误区:孩子从开始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从教师那里学习那些确定的答案,一切唯上,唯书,重复别人的路。孩子的奇思异想、创新欲望在禁锢中被磨灭。未来的教育应该设法保持和发展孩子求“新”的童真。在教育活动中,一方面,应有意识地提供求“新”的空间,为学生想象的驰骋提供广阔的天地;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不断探究,让他们再去分辨“新”,认识“新”,创造“新”,在实践中体会“如果你能想到,你就能做到。”(沃尔特·迪斯尼语)这句话蕴含的道理,从而能不断地探索,常求常“新”,常“新”常求。

    2.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善思的品质。

    问题是创造活动的开始,好问是智慧的摇篮。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过:“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一方面,应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幼稚可笑”的问题,不要轻意的否定;一方面,应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在无疑处生疑,在有疑处解疑。质疑的过程,其实质是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予以完善的过程,所以应注意引导学生批判地思考问题,这样,他们的思路才会更广阔、更灵活,见解才能更深刻、更新颖。

    3.开展竞赛,训练学生耐挫的意志。

    一个人的成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他的意志行为很难轻意全都按期达到目的。有的人遇到了挫折,就消沉泄气,从此一蹶不振。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很多生活中的失败,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当他们放弃努力时,距离成功是多么近。”因此,应该培养学生耐挫的意志。学校可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让学生接触一些失败,然后再激励他们把失败看成是一种对自己意志进行磨练的机会,不断地再去冒险和探索。

    三、营造创新环境。

    创新的种子要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发芽,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地营造一种良好的创新环境。

    1.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让学生处于准备状态。

    研究表明:一个充满乐趣的环境可以导致很高的创造力。教育者的任务应该是营造心理自由、充满乐趣的创造性环境,使学生进入一种放松、开放的状态,能集中精力学习、创新。在教育活动中,一方面,应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嘲笑挖苦,不随意否定,让他们在平等的气氛中交流思想、探索未知、创造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通过自已解答,自己制作等活动,认识自我,相信自我,从而产生求知欲、创新欲。一方面,应建立一个和谐的班级群体,创设“比、学、赶、帮、超”的群体氛围,在极大地调动个体心理能量,提高个体创新意识的前提下,增强集体内部的合力,走合作竞争、群体创新之路。

    2.创设宽松的时空环境,让学生处于探求氛围。

    一位名人说过:“你能给孩子的最好恩赐,莫过于让他完全靠自己的脚走他自己的路。”教育者应该为学生创设走路的时间,提供走路的地点,教给走路的方法。在课外活动中,一方面,可以把他们带出校门让他们看电影、参观动物园、到野外旅游,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一方面,应提供多感官活动的时机,当千姿百态的事物展现在面前时,尽可能让他们亲自看看、听听、闻闻、尝尝、摸摸,在探索生活世界奥秘的过程中认识世界、进行创造。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应注意设计问题情境,凡是能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地方,可以设计有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一方面,应创设创造的时机,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应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想、去说、去做,时时处处将他们置身于独立思考、自由创造的空间。

    四、培育创新思维。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过:“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那么,如何培育创造性思维呢?

    1.诱发灵感,训练灵感思维。

    灵感是人们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最敏感的邂逅,是人们思维活动由量变到质变产生出来的高度创造力。研究表明,灵感往往产生于长期紧张思索之后的暂时松弛状态下。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一方面,应引导学生大量积累素材,可以是本学科的,也可以是相关学科的,在积累基础上进行艰苦的思索;一方面要创设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参与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启发他们的灵感,此时,往往会“柳暗花明”。

    2.开发右脑,训练形象思维。

    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半部分负责学术学习,右半部分负责创造性活动。目前,教育重视左脑的运用,忽视了右脑的开发,影响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今后的教育应重视音乐、美术的教育,注重游戏操作等活动训练,让学生口、手、眼、鼻、耳、脑并用,激活右脑机能的形成,促进左、右脑协调和平衡发展,培育形象思维能力。

    3.指导类比,训练相似思维。

    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贮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称之为“相似块”。研究表明:人们发现规律、发明创新是根据大脑中原有的相似块,从个别中认识一般,在一般中总结出来的。这个过程通常是用类比作为“桥梁”的,因此,应重视用类比训练相似思维。在教育活动中,一方面,可在解题时训练,当学生不能解出难题时,不妨让他想想同该题相似的但较为简单的问题,然后用解简单问题的方法来解复杂难题;一方面,可用实例训练,通过社会生活、科学发现、文艺创作中的具体事例,启发学生的思维。如鲁班根据“毛草”发明了锯子,科学家根据蝙蝠发明了雷达,根据鸟发明了飞机,根据鱼发明了潜水艇,你从中受到启发:用____发明____

    4.诱导重组,训练抽象思维。

    戈登·德莱顿说过:“一个新想法是旧成分的新组合,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石墨和金刚石都由碳原子组成的,但是原子的组合结构不同,这两种材料的性质也就不同;文章都是用常用的几千个汉字组成的,由于词句的组合方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在教育活动中,一方面,应让学生广泛阅读、收集各类素材,丰富头脑中的“相似块”,建立素材库;一方面,应指导学生学会分类重组,将原有的知识、事物的表象和结构进行重组,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5.引导转换,训练发散思维。

    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要经过“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人们往往因为思维定势,跳不出原有的、狭窄的、偏面的认识。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打破原有模式,开辟新的道路,寻找新的突破口,发现新的联系,可向学生介绍顺向、逆向、横向、纵向等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可以拓展思维的方向,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为再“聚合”、再“创新”奠定基础。

           李建成  洪泽县教研室  副主任  小学高级教师

                   0517-7222868() 7229022()

          联系地址:洪泽县教育委员会  邮编:223100

版权信息:启东启迪外国语学校 备案号:苏ICP备18069388号-1 技术支持:朗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