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思维训练才教学例谈------1997.4中小学教师培训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17
语言思维训练教学例谈
如何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因素,创设训练的契机,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以为运用类比和归纳的方法,有助于进行语言思维训练。请看教学设计和评析:
例1、词语的训练: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草船借箭》)“妒忌”的意思是什么?
1、查阅——查有关资料,了解“妒忌”的意思。
出示: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评:培养学生养成遇到不懂的字词自己查阅工具书的习惯,是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让学生了解“妒忌”的一般意思是进一步理解的基础。
2、扩充——除了“才能、名誉、地位、境遇”等原因外,还可能因为什么原因而遭怨恨呢?
出示:对_________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评:引导学生列举出“成绩”、“外貌”、“服装”等方面的原因,丰富了词意的内涵,使学生感悟到:工具书中的解释,只列举出了“怨恨”的几种原因,也就是为联系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设下了铺垫。
3、概括——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对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评:让学生从生活侧面理解词语之后,抓住这些具体事物,促进学生的思维及时地由具体向抽象过渡,从而牢固地、全面地掌握词语的意思,轻松地积累知识。
4、运用——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评:从句式训练讲,体现了单元训练重点——前因后果,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从说话训练讲,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从理解词语讲,把词语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便于学生准确、全面地把握词语的意义。
例2、句子的训练:
他经常叮嘱我说:“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画杨桃》)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
1、解词——“想当然”、“画走了样”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评:引导学生学习抓难理解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方法。
2、释句——按照句式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出示:画画,不应该________,应该是__________,就_________。
评:让学生按照具体句式说出句意,既展示了理解句子的过程,又达到了理解句意的目的,便于学生掌握理解句意的方法。
3、类比——画画是这样,请说出做其他事情不应该想当然的例子。
出示:________,不应该想当然,应该是________,就_______。
评:从语言训练讲,学生有内容说,有形式说,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从思维训练讲,由画画类推出做其他事情,与直接感性经验相联系,合乎情理,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4、归纳——根据“画画、……等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出示:做任何事情,不应该想当然,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评:从思维训练展开的方向来看,将学生思维的方向由发散转向聚合;从知识运转角度来看,将零碎知识引向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形成规律,便于今后在运用中深化和扩展。
例3、文理的训练:
学习《画杨桃》一文,如何揭示“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样子不一样”,这一道理。
1、感知——拿一个杨桃(或模型),让座位不在一起的学生观察,并说出杨桃的样子。
评:观察是语言和思维赖以发展的基础。通过实物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
2、明理——为什么同一个杨桃,他们看到的样子不一样?
出示:同一个杨桃从________看,样子不一样。
评: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学生在比较中通过分析、综合、判断等抽象思维,自己总结出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类比——杨桃是这样,请说出其他也是这样的事物?
出示:同一个________从不同角度看,样子不一样。
评:由杨桃类推出其他的事物,既丰富了知识,又训练了“说”的能力。运用新掌握的知识再去理解新知识,符合认知规律。
4、归纳——根据“杨桃……等事物”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出示: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样子不一样。
评: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性规律。学生参与认识规律的过程,有益于对文章了解得更加全面、深刻。
总的评析:
1、从语言训练方面说,既进行了扎实的字、词、句、篇的训练,又培养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尤其注重创设说话的契机,学生“说”有形式,“说”有内容,“说”有创造。培养和发展了语言感受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做到将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相结合,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相结合,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明白了道理,发展了思维。
2、从思维训练方面说,注重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训练发散思维,又训练聚合思维;既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又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从逻辑学角度说,先类比然后归纳,不断丰富概念的内涵,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便于认识事物,探索规律。
4、从心理学角度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用已有知识同化出未知知识,并且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认识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方法,为以后知识、能力的迁移,创造了条件。
此文发表在1997年第5期《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