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启迪成长”教育,既是对传统教育文化基因的传承,又是对时代发展需要的积极回应;既是对校本教育哲学的凝练,又是对现代多种教育理论精髓的提取。
(一)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这一任务要真正完成好,最关键的是要科学理解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准确把握德性养成的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立德树人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德性内生,人格自建”,就是要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内在生成和健全人格的自主建构。“外启——内化——内生——外化”是品德与人格形成的基本过程;“外启与内生相统一”,是品德与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这些都从根本上揭示了以立德树人为大任的教育必须具有的核心品质:一切教育影响都要有启迪性!因为只有启迪性教育,才能让学生乐于内化外在影响,才能让学生积极进行品德与人格的内生自建,才能促进学生自主成长。而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具有强制性,不利于学生内化内生,不利于学生自主成长,所以无法担当立德树人的重任。正是基于这样深刻的认知,《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五条才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启发式教育”在《义务教育法》里是唯一被单独地、明确地提出的教育教学方法,可见它在国家意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权威性,而其它方法都在“等”之列。而且,其它任何教育教学方法,如果缺乏启发性或启迪性,都不可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都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德性内生、人格自建。所以,启迪教育法是教育的“根本大法”;推行“启迪成长”育人模式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要求。
(二)中外教育哲人的智慧叠合
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是影响中西方文化与教育的两座标志性“高峰”。有意思的是,这两位相隔千山万水的思想家、教育家所提出的教育理论居然有很多相近之处,其中最相似是启发式教育。孔子在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次精辟地阐述了启发式教育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还用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践行着启发式教育原则,成效卓著。这位被尊为“圣人”的教育家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在其之后的战国末期,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学记》传承了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并对如何进行启发(文中用“喻”表述之)进行了具体而深刻的阐述。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却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助产术”,表达着与孔子相似的思想。他认为,教师和哲学家的任务并不是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新思想的“产婆”。他认为真理原本就存在于人的心灵中,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上自觉地发现它。教师要做智慧的导师,引导人们自己去发现存在于内心的真理。他终生倡导并践行“精神接生术”,认为这才是人类由无知走向真知的通途。中外教育先哲都不约而同地倡导教育人要以“启发”为要。这是他们对后人的馈赠,我们不能不传承好!
现当代中外有影响力的诸多教育教学理论的关键要素也都与“启迪教育”核心思想相重合。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教学法”,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探索科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发现规律。这与“启迪教育”重启发、重学生主动思维的主张一脉相承。风靡全球的“建构主义教育”主张教学不能简单而生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这与“启迪教育”反灌输、重引导、重学生积极体悟的思想是相通的。中国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创造的“情境教育”,主张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多方面的感悟和素养的提升。这与“启迪教育”主张用资源丰富的环境、生动的情境、艺术的方式启迪儿童心智的思想是一致的。刚刚获得“人民教育家”称号的于漪老师,贯穿其一生的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启发式教育”
“启迪教育”的核心思想与古今中外教育理论具有叠合性的事实说明,它应合了教育的规律,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正因为此,它才不仅有深远的历史性,而且有时代的先进性,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三)校本哲学的整合与凝练
取名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名字的背后蕴藏着取名者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我校校名是“启迪外国语学校”,它隶属于“苏国外启迪教育集团”。董事长史宝栋先生将集团和学校都取名为“启迪”,充分反映“启迪”在史先生的教育价值系统中是居于首要位置的。从史先生领导集团发展的一贯实践中,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他“发展之要,以人为本;育人之道,启迪为先”的思想。启迪外国语学校校长李建成先生长期致力于“成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的实践经验。来到启外后,他提出了“让世界与我们共同成长”的办学使命,并用其“成长教育”的思想指导办学实践,取得了不凡的教育业绩。现在,学校明确提出将“启迪成长”作为本校的核心教育理念,这是校本化教育思想的一次巧妙整合,是珠联璧合的一种凝练。“启迪”标明了启外教育的学校特质,“成长”指明了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我们要让学生在启迪中成长;我们要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而实施启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