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成长的探究----------- 2013.11 《中小学教师培训》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11-16
道德成长的探究
李建成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规划课题“学校成长型文化建构的校本研究”(课题批准号:FHB080483,主持人:李建成)成果之一。
摘要:生命成长是教育的本质,道德成长是生命成长的核心。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促进道德成长。探究道德成长需要弄清楚它的理念架构、成长需要和实践策略。道德成长理念的架构包含道德成长的概念、过程、机制和价值。道德成长需要有完善生命结构的需要、呵护生存环境的需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道德成长实践的策略有:根据人的成长需要,建构适宜道德成长的课程,创设滋养道德成长的课堂,开展锤炼道德成长的活动;根据人的发展潜能,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践行。
关键词:道德成长;理念;需要;实践;探究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生命成长。生命成长的关键是人的身心、情感、智慧和道德的成长。道德对于生命个体来说,是生命的重要内容;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为了维护人的幸福而逐渐约定俗成的一些行为规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关乎道德才是真正尊重生命,才是真正珍爱生命。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后天的教育及社会文化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人类这种对自己道德影响的过程便是道德成长。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成长是让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体素养。因此,关注生命必须关注道德成长,研究教育必须研究道德成长,促进道德成长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道德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探究道德成长更加艰巨而又复杂,需要建构起相应的教育体系。笔者在此先就它的理念架构、成长需要和实践策略进行一些思考。
一、道德成长理念的架构
道德成长既属于生命教育学探究内容,也是哲学研究范畴,还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文化现象,她的意蕴特别丰富。道德成长作为一种生命内容,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伦理规范,一种教育追求,一种德育目标,其意义更加深刻。为了研究起见,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究其理念追求。
1.道德成长的概念内涵
从德育视角看,道德成长是指人在接受道德认识、学习道德知识、体验道德生活、实践道德行为、进行道德反思和评价过程中,获得新的道德知识和能力,形成道德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使之不但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使人的道德素养真正得到生长和发展。道德成长是现代德育的追求,是人道德生命的价值。她主要体现人的道德知识的增长、道德能力的增强、道德情感的丰富、道德品格的提升和道德习惯的形成。传统的德育更多的是关注“道德提升”。从追求境界看,道德提升主要是教育者的外力作用,是一种外在力量使道德素养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要他做”;而道德成长主要是学习者的内在需求,是人性中一种内在潜能的自觉开发,是“他要做”。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成长不仅关注学习者道德素养提升,而且关注他们自主发展,即关注人的生命健康成长。
2.道德成长的过程分析
人的道德成长是在解决道德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而道德问题的解决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既是外部环境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影响的过程,也是人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过程。傅维利教授把道德问题的解决过程理解为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人面临道德问题,这些道德问题的内容,是人原有的道德认识结构所不能完全包容的,足以引发人内心的道德冲突。如果一个人所遇到的道德问题是他现阶段的道德思维所不容易回答的,而且要求他做出比现阶段更高一级的反应,那么,其道德思维就很可能从现阶段过渡到更高一级的阶段。第二个过程是在面临道德问题后,人们开始启动解决道德问题的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道德问题的解决依赖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共同参与,但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应当是问题解决的主流程,而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只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伴生物,它们是不可脱离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而单独存在的。①
3.道德成长的机制剖析
人的道德成长需要和谐机制。道德成长需要通过道德教育机制和道德学习机制的相互作用,促使人的道德知识和能力生长、道德情感和意志形成,即道德的生长和发育。从促进道德成长的教育机制看,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相互作用,促使教育的外部规范逐渐内化为人的内在意识和自觉行为,使人的道德水准逐渐达到社会规范的标准,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性之和谐。从促进道德成长的学习机制看,通过人精神活动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大脑有目的的活动,让人自己进行道德认知,自我进行道德体验,自主进行道德反思,形成满足生命发展需求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智慧。
4.道德成长的价值追求
传统道德观将道德教育的目的定位在培养为别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社会人。应该说,这种观念相对片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当代道德教育已赋予新的内涵:不仅要把自然的、个体的人变成社会的、文化的人,而且要把人培养成基于他自身条件的、精神发育良好的和有个性的独特生命体。也就是道德教育要促进每个人的道德成长,促进他们的生命成长。还可以这样认识,道德成长不仅为他人奉献,为社会需要,为人的社会性发展,而且关乎个体的生命成长。从这个意义上看,道德成长追求的价值是服务社会和他人、享受成功和幸福、发展自己和事业。就发展自己而言,不仅发展自我的道德素养,而且促进自我身心发育、情感发育、智力发育,是整个生命体整体的、全面而又和谐的成长。
二、道德成长需要的追溯
道德在伴随生命成长过程中会呈现某些需要,这种需要便是道德成长需要。道德成长有其社会发展需要,无论是社会进步还是和谐稳定都渴望社会成员有较高的道德素养;也有个体发展的需要,无论是个体的生存还是发展也都企盼自己的道德能够健康成长。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的外部行为必须要以相应的心态来支撑,这样道德的成长才能坚决彻底”。因此,人的道德成长自我的个体需要更为重要。就个体道德成长需要来看,至少有以下几种需要:
1.完善生命结构的需要
自古以来,人们就将人的生命分为有形和无形两部分。“有形的”指的是生命机体,“无形的”指的是精神或灵魂。精神主要是指人的智慧、情感和道德素养。生命机体由于新陈代谢自然地在成长。随着生命机体的成长,精神也应该伴随着她一起成长,尤其是人的道德素养更应该和人的年龄、身心特点相“匹配”,否则这个生命体就是生命残缺,就是不完整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生命需要不断完善,生命结构的完善呼唤道德不断成长。
2.呵护生存环境的需要
道德是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桥梁。没有道德的社会是一个残暴的社会,也是一个不稳定的社会。每个生命体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和谐安康的社会中,这既保证生命体不受伤害,安全存在,也追求身心健康发展。生命生存需要道德成长,生命成长也需要道德成长。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对生命存在的需要,也是人自己对道德成长的期待。
3.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人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实现人生的价值。每个人一生都在为着自己的生命价值而不懈地付出努力。人生价值大小关键是看自我发展的快慢,是看对社会贡献多少,是看自己本职工作完成好坏。每个人都想得到很好地发展,都想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既是生命体本身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迫切向往自我有崇高的道德。
三、道德成长实践的探究
人有提升道德成长需要。满足人的道德成长需要,实现人的道德成长需要个体自主的进行道德学习,也需要外在进行道德教育。个体的道德学习需要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引导,需要社会环境、文化生态为其提供支持性条件和引导。尤其是个体外部存在的因素对其道德潜能挖掘与运用的情感、策略以及由此而来的个体适应感和成功感,都会激发道德成长的动机,引发道德成长的可能。据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探究如何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1.根据人成长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开展道德教育。
现代人需要在作为公共教育机构的学校度过相当长的生命成长历程,这个时期的人将经历身心的急速发展、知识经验的倍加式积累、同辈集体的强大影响、教师群体的行为濡染、公开生活规则的历练,这种经历将提供一种真实的道德成长境遇。②学校应该尽可能根据自身的特点、人此时的成长需要和社会对人发展的需求,担当起自己的教育使命,开展道德教育。
(1)建构适宜道德成长的课程
我国学校德育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德育目标是根据学生年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将总目标转化为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具有年级梯度的具体目标,并体现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道德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其课程的确立就是根据德育目标和学生成长的需要确定的。目前,国家在其课程中已安排了德育,小学低中年级《品德与生活》、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从国家课程来看,体现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的理念,突出态度养成、情感培育、道德认知提高和道德人格培养这一核心内容。可以这样说,这一课程体系是科学、完整的道德课程。从人的成长需要看,不同地区的人受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人的道德素养有着一定的差异,人的道德成长也有不同的需要。为此,在课程上还应该建构道德校本课程,这一课程不一定需要单独开设,也不一定用固定模式,而要从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对人的需要角度出发,可将学校环境文化、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基地和隐性课程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建构一个具有开放性、整体性、针对性、适应性、发展性的德育课程体系。
(2)创设滋养道德成长的课堂
道德品格的形成是学习者自主形成的,学生是道德成长的主体。虽然教师的教育对于人的道德形成具有不可让渡的责任。这种责任的践行不应当成为一种外部的强加,而应当是学生主动理解规约、选择价值、体验意义的过程,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成长的课堂是道德学习的课堂。在关注道德成长的课堂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视角认识:一是从成长需要出发,道德成长是道德需要的发育;二从人的道德潜能出发,道德成长是道德潜能的生长;三是从学习本身出发,道德成长是道德能力的发展;四是从生存境遇出发,道德成长是道德问题的解决。教师在关注道德成长课堂中的任务是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道德成长需要和德育目标,挖掘道德教学资源,创设道德学习时空,唤醒道德学习欲望。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教材、感受生活、参与实践、解决冲突、体验认识、反省理解、表达认知,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建构道德知识,生成道德智慧,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促进道德成长。另外,我们可以把学科教学变成关注学生道德成长的同一活动——将传统的渗透转变为有机的统一体。因为不同学科学习的内容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学科学习奠定人的认识论及其方法基础;学科学习的过程无时无处不是学习道德的过程。
(3)开展锤炼道德成长的活动
道德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实践的,是活动的。因而实践活动是道德的发展基础,也是道德的存在形态。实践活动体现着道德的本质,反映着德育的基本规律。道德成长过程是实践活动。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道德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德育成长过程是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过程。因此,可以通过多种生活实践活动促进道德成长。道德活动有多种形式,既有课堂道德活动,又有课外道德活动;既有校内道德活动,又有校外道德活动。校内的主题班会、主题团队会是最直接、最经常、最普遍的道德活动,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当今组织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教育活动,是最鲜明的榜样教育活动。孩子是天生的发现者、观察者和模仿者,用榜样这一偶像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的目标更加直接。校外的走进福利院、走进困难家庭、走进贫困地区行动,促进学生跨入他人的生活和生命世界,并在尊重、理解中读懂他人平淡生活和厚重生命中承载的意义,为青少年道德成长提供具有代际联系的、完整的教育生态。
2.根据人发展潜能和教育的可能,引导道德学习。
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有意义的道德学习基础上。人不仅具有道德学习的潜能,而且作为学习者,他们是道德教育的主体,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同时还是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承担责任的主体。这就要求道德教育要从每个人的潜能出发,依据教育的可能,去关注人自己的道德内化:通过“回到自身”的学习、反思与体悟,形成自己的素养;通过自我修炼,学会承担自我发展责任。
(1)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
阅读能够促进儿童道德成长,西方很多学者都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为基础阐发阅读对道德成长的促进作用。《哈利·波特》就是阅读促进儿童道德成长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它也体现当前的消费文化对阅读及儿童道德成长的影响。人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天生就具有学习的欲望和潜能。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文明史,更是一部道德史。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传统美德在一部部名篇巨著中都有体现。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根据人的成长需要和学习能力,引导他们选择优秀的媒介阅读,让他们自己阅读经典,阅读生活,阅读影视;对于儿童还应引导他们阅读童谣,孩子是伴随童谣长大的,没有童谣就没有童年。他们通过阅读,用已有的道德认知、文本或生活中道德知识和榜样建构自己的道德认识、人生目标,形成新的道德素养。
(2)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人是社会人,社会的全球化又让世界变成“地球村”。人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共融的地球上,自然会在多样文化信仰、体验、融合中自觉形成多元的价值观。这也要求人们能够理解和接纳多元的道德价值观。再从儿童的道德世界来看,杜威说过,儿童的生活是琐碎和粗糙的,他们总是在以自己心目中最突出的东西暂时性地构成整个宇宙,但那个宇宙是变化的和流动的,它的内容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和重新组合。就是说,儿童的道德是通过变幻的社会生活世界逐步积淀和塑造成的,是基于道德主体的体验,是自我对生活的建构。这种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是在思维过程中自我原认知和生活体验的重组:人在社会生活中常会遇到和原有道德认识相悖的、现有道德认识和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由于道德认识是有限的或者其对环境特征和行为结果的预期是不确定的,人的内心产生道德冲突。学习者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或获得恰当的引导,或得到环境的有力支持,道德冲突得以解决。此时,他的道德素养自然会获得成长。
(3)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
道德学习是人在处理外部与个体间关系过程中展开的,是在反复体认、感受和践行中展开的。学习便要实践,实践便是学习。D·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研究表明:人的价值内化水平可以分为五级,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价值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需要唤起学习者的道德兴趣、愿望和热情,使其投入行动并对行动结果做出评价,从而组织判断不同价值标准间的相互联系,改变经验构成或在实践中形成新的经验,最后达到价值性格化的水平,即形成品德。显然,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人的实践过程,是人在实践中道德情感不断形成的过程。再从道德评价角度看,学生的品德素质只有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这是因为学生在面临的生活情境中,其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潜在的品性变为显性的德行,只有在这种状态中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来认识和评定其品德发展水平;同时,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认识个体品德对人、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如果不把认识理解的道德知识运用到道德实践中,不仅自身品德不能得到切实提高,而且会出现“知行不一”的情况。只有把品德培养引向道德实践,德育才能取得实效。因此,要想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就必须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让他们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自主参与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活动,通过来自于真实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认识和解决道德冲突的实践经验,促进自己的道德发展。
总之,道德成长是生命的价值,是教育的追求,是社会的需要。她是在道德教育和道德学习过程中实现的,要想促进道德成长,需要我们全面把握道德成长理念,科学分析道德成长需要,不断变革道德教育和改进道德学习策略,实践道德成长。
参考文献:
①傅维利.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J].教育研究,2005,3
②朱小曼 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 教育研究,2005,3
此文刊发在《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