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校长在线 >校长论著

让爱抵达学生的心灵-----------2012.4《江苏教育》(教育管理)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11-16

让爱抵达学生的心灵

李建成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老师埋怨:现在的学生不懂感情,你爱她,她却无动于衷;也常听到学生抱怨:老师整天忙教学,很少关注我们的情感……现在,这种相互不理解的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教师这种“感受”更多,认为自己“要学生学习”、“帮学生补课”都是爱他们,学生不仅没有感激之情,甚至还怨恨教师。其实,我觉得并不是教师没有爱学生,也不是学生不懂教师的爱,关键是教师是否给予学生需要的爱。

爱,让人类、让人生、让世界充满意义、充满和谐、充满希望。可以这样说,爱存在的价值几乎每个人都能认同或感受。“爱”对于教育来说怎么重要大家也有共识:爱是教育的一项内容,是教育的一种方式,也是教育的一股力量。有了爱,教育才有魅力。虽然人们会说,爱,谁不知道?爱就是喜欢、关心、帮助、呵护、珍惜、给予……但是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学生什么爱、如何给予学生爱却是一个古老而又很难破解的问题。爱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衡量教师是否爱生,是否对学生有大爱,不只是听教师讲爱学生的故事,也不只是看教师是否对学生“施爱”,而是要看教师是否能“让爱抵达学生的心灵”。

每个人都需要爱,不同的人对爱的内容需要迥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爱的内容需要也有差别:经济困难时,常需要生活资助;难题未解时,常需要方法引导;情感缺失时,常需要感情滋润。同样,每个人对爱的方式需要也不同。有人失误后需要我们不动声色的等待,有人失误后需要我们给予恰当的批评,有人失误后需要我们循循善诱的引导,也有人失误后需要我们情真意切的鼓励。教师如果不懂学生爱的需要,而无论对谁都一味地通过内心宽容、言语表扬或物质给予去“施爱”,不仅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有时适得其反,却让他觉得我们不是在爱他,而是在“害他”。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尊重成长规律的充满理性的爱,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具有针对性的爱,也是适合个性成长的合理性的爱。一句话,要“让爱抵达学生的心灵”,我们不应用自己的方式爱学生,而要用学生需要的方式去爱他,切实做到因人施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没有先烈舍己为国的壮举,没有航天员不顾安危的举动,也很难遇在地震中用身体保护学生的义举。我们可能更多的只是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为学生做些微小的事情,并以微小的方式为他们做些事情。德兰修女常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这便是教师的魅力,也便是教师的伟大。成尚荣先生在《让爱走在教育前头》中写道:“爱的伟大,并不意味方式的伟大,方式的微小也并不意味意义的微小;爱的伟大并不在于方式的大与小,而在于方式所折射出的意义,以及这些意义累积后的结果。事实上,那些被爱火焚烧的灵魂常常是选择以微小的方式来成长的”。可见,教师所做的事情无论大小,关键是看他们做事的意义。只要我们带着一份尊重、欣赏、关心、呵护的心境对待学生,哪怕是为他们理一下衣服,放好一本书,投一束赞许的目光……让他们时时能感受爱,处处能享受爱,这便是“抵达心灵”的教师大爱。切记,学校无小事,我们千万不能“勿以善小而不为”。

 “让爱抵达学生的心灵”,并不只是让学生知道教师如何喜欢他,如何关爱他。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带着“私性的母爱”,也不是“不求被爱,但去爱”的“仁爱”;而应关注教师角色的独特意义,追求“爱的回报”,拓展“爱的延伸”。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追求三种境界:第一,要让学生感受被爱,被我们老师爱着;第二,要引导学生去施爱,去爱别人;第三,要让学生学会自爱,能够自己爱自己。因为爱是需要传递的,如果我们的学生只知道“被爱”,而不去“施爱”和“自爱”,这种自私的爱空间太小,意义太少。同样,爱也是会传递的,教师对学生的爱一旦抵达心灵,她将会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将爱回报他人和社会,让爱的生命得以延续,爱的价值得以生长。

让爱抵达学生的心灵,是爱的智慧,也是爱的境界;是教育的智慧,也是教育的境界。

此文刊发在2012.4《江苏教育》(教育管理)

版权信息:启东启迪外国语学校 备案号:苏ICP备18069388号-1 技术支持:朗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