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构适合儿童的教育中成长-------- 2012.1《中小学教师培训》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17
在建构适合儿童的教育中成长
——本人教育思想形成过程的探究
李建成
[摘 要]教师的成长方式很多,选择不同的成长方式会使自己成为不同境界的教师。本人以“儿童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以“建构适合儿童的教育作为自己研究的实践起点”,通过寻找适合儿童的阅读教学、寻求适合儿童的成长教育和寻觅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等途径探究自己的成长方式,建构自己的教育思想,促进自己教育生命的成长。
[关键词]教育思想 建构 适合儿童的教育 成长
人的成长方式很多,选择不同的成长方式会让同一个生命达到不同的境界。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选择不同的成长方式会使自己成为不同境界的教师。虽然说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成长方式,但并不是说教师成长没有共性的规律和科学的路径。本人以“儿童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以“建构适合儿童的教育作为自己研究的实践起点”,从儿童成长需要出发探究适合儿童的教育,让自己的教育生命在建构过程中得到成长。
寻找适合儿童的阅读教学
1986年参加教学工作以后,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一直在探究阅读教学的奥秘。在探究过程中,我没有过多思考语文怎么教,而一直从儿童阅读需要出发,根据阅读的本质追求,探究让儿童怎么学——让儿童怎么阅读,怎么通过阅读滋养生命成长,即建构适合儿童阅读的教学方式,促进生命的发展。
首先,探究儿童阅读方式。探究儿童的阅读教学首先要弄清楚儿童是怎么阅读的。纵观现今儿童阅读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从形式上看,一是念读。儿童“语感”尚未很好形成,“句感”也未能完整建构,这时他们更多喜欢逐字朗读。二是跳读。儿童由于识字量相对少,阅读时会遇到一些生字,他们常将一些生字“跳掉”不读。三是浏览。儿童喜欢追求故事情节,看了头就想知道尾,在阅读过程中他们常会“一目十行”。从目的上看,一是答问式阅读。儿童为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而进行阅读。二是知情式阅读。儿童需了解文本内容、探究事情来龙去脉而进行阅读。三是任务式阅读。儿童因完成“课文读几遍”、“课后读某篇文章”等任务而进行阅读。这些方式的阅读属于未经科学引导的“原生态阅读”,尚处于追求“故事情节”、探究“写什么”的“信息式阅读”。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不适合儿童发展的阅读。
其次,追溯阅读本质意义。探究儿童阅读关键要认识阅读的意义。阅读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感知、理解、想象、欣赏、评价、记忆、应用的过程。从目的来看,阅读的意义有:一是建构文本的意义。不同的读者阅读目标可能不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点都要建构文本意义——从文字载体中提取信息,了解文本表达的内容。一方面,解译文本的表层意义,读者跨过语言符号的门槛,逐句逐段地识别言语单位的含义,整体地认知篇章的结构形态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挖掘文本的深层意义,读者透过语言符号理解“字面意义”和“文体意义”基础上探究其“情境意义”。二是超越作者的视界。读者是文章的传播者,也是文章的再生产者。阅读不是简单地还原文章的本意,而是凭自己的经验去汇兑和丰富作品的多重含义,从中产生新观点、新思路。在阅读传播中,文章的价值通常不仅不受到“损耗”,而且越来越拓展其底蕴。三是提升读者的素养。阅读的意义不仅重构文本,发展文本旨意,最重要的价值是提升读者素质。在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矛盾的运动着:一方面是读者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阅读“对象的人化”。这种过程实际上是读者凭借文本中的知识、思想、情感、技法影响和塑造自我的知识、思想、情感、技能的过程。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文章让人的素养发生了变化,由“旧我”发展成“新我”。据上可以看出,实现阅读意义的阅读才是有价值的阅读,也才是适合儿童的阅读。换一句话说,适合儿童的阅读必须能够实现阅读的意义。
最后,变革阅读教学方式。阅读教学变革的要旨是针对儿童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儿童自己的阅读需要和阅读教学的要求建构适合儿童的阅读教学方式。最终目的是让儿童用科学的阅读方式了解文本内容,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意图,学习表达方法,从而滋养人的生命成长,实现阅读意义。要想达到这个境界,阅读教学必须做到“四个转变”:教学要求由“带着问题读”向“读出问题”转变,教学目标由“教师定向”向“学生定向”转变,教学方法由“师生讲解”向“自我体悟”转变,教学组织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对此,我根据这“基于儿童”、“服务儿童”、“发展儿童”的阅读教学理念创立了“自问自探”教学法:学生围绕“自问——自探”的方式阅读,教师围绕“促问——促探”的方式教学。这一教学方法的本质是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从文本中读出问题,然后围绕“读出的问题”,自己再在阅读中“解决问题”。在这个阅读过程中,“自问”不是“无中生问”,也不是毫无目的“乱问”;而是让学生带着“写什么”、“怎么写”、“学什么”、“怎么学”、“悟什么”、“怎么悟”等问题框架去阅读,通过这些“问题框架”生发“问题”,并根据“阅读教学需要”由师生确定教学共同探讨的“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建构“问题”的过程既是解构文本、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弄清课文内容、探究作者怎么写的过程,还是寻找阅读方法、实践阅读策略的过程。据此可见,“自问自探”是儿童阅读的有效方式,也是适合儿童的阅读教学方式。因为这个教学过程中“问”是儿童自己的问,“探”也是儿童自己的探,且这种源于儿童自己的“问”和“探”又是他们在阅读实践中建构的,因而是“适合”的。这一教学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革了传统阅读教学的命”。
这一教学思想得到很多专家认可,原江苏省教科所成尚荣所长和省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彭刚评价说,“自问自探”教学法虽然是在新课程改革前提出的,但暗合了新课程改革理念,凸现了新的教学改革思路;是布鲁纳发现教学法以及杜威活动教学法本土化的有益探索和有力尝试,并且也是对这两种教学法的丰富和创新。这一教学成果还获得“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在这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自问自探”教学培养了儿童的阅读能力,促进了他们阅读素养的形成;“自问自探”教学也让自己在探究儿童阅读教学中认识“儿童”和“儿童的阅读”,从而促进了自我成长。
寻求适合儿童的成长教育
“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回答而又难以解答的问题,即使经过多年争论,人们今天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试图从儿童教育现状出发,通过对教育本源探究,重新定义教育,寻求适合儿童的教育。
首先,探究儿童教育现状。这些年来教育虽然在不断改革,且倡导“以人为本”,但儿童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一、过于关注应试技能,忽视生命发展。学校教育以应试为主,应试以学科为主,学科以知识为主;很少考虑儿童物质和精神生命的发展。二、过于重视知识训练,忽视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以知识为主,知识以灌输为主,灌输以记忆为主;很少考虑儿童生活、学习、工作和体育技能的培养。三、过于强调教师主导,忽视儿童主体。学校教育以教师为主,教师以教学为主,教学以教材为主;很少考虑儿童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四、过于突出社会需要,忽视儿童心理。学校教育以社会需要为主,社会需要以培养精英为主,培养精英以选拔为主;很少考虑儿童自我成长需要和身心发展需要。应该说,今天的学校教育是缺少“儿童”的教育,是不适合儿童的教育。
其次,厘清教育价值追求。弄清教育价值追求是建构教师个体教育哲学的前提,是重构儿童教育的根本。我从教育本源出发对教育价值进行深入探究:教育是伴随着人类出现而诞生,是为了人类社会能够维系自身生存、繁衍后代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为人类服务的,且是为人类能够更好生活、生命能够更好发展服务。“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灵魂;“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落点。教育存在的价值就是让“人”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从人的“现实基础”走向“可能境界”。这就要求教育既应适合“人”,更应发展“人”。
最后,重构适合儿童教育。适合的教育本质上就是符合儿童发展规律、促进儿童生命发展的教育。从生命学观点看,人的生命存在包括物质机能和精神品质的存在;从心理学观点看,人的生命发展包含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从教育学观点看,人的生命成长至少包括身心、智慧、情感和道德的成长。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全面的发展,是人的充分发展,是人的整体发展,也是人的和谐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从儿童生命发展层面思考,提出建构以“成长”为价值取向的“成长教育”——教育即成长①,把“教育”定义为关注儿童生命的成长,且“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这一价值追求的意蕴是:其一,关注“生命成长”。因为“成绩关注知识,成功关注事件,成长关注生命;成绩只是一时,成功常在一事,成长才是一生。②”其二,关注“人的幸福”。“幸福”是人生的美好境界,“幸福成长”是教育的价值取向,成长教育追求让人的身体、精神、智慧、情感得到成长,且享受成长的幸福。其三,关注“一生幸福成长”。成长教育“基于生命”,“为了一生”,从学生“一生”需要出发,为他们终身发展打基础,培养他们从小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让他们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据此,我们围绕“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这一核心价值追求,按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③”的工作思路,建构引领成长的环境、课程、课堂和活动文化;根据儿童成长需要,按照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建构“尊重生命自然的差异、依托生命自然的潜能、发展生命自然的灵性”的“生本教育”。从其本质上看,这种“基于儿童”、“依靠儿童”、“发展儿童”的教育自然是“适合的教育”。
经过十年实践,儿童在适合自己的成长教育中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生命得到健康而又和谐的发展;我们通过寻找适合儿童的教育,建构自己的教育框架,实践自己的成长方式,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人民教育》等多家媒体对此做法进行报道。
寻觅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
确定关注生命成长的儿童教育观后本人围绕这一核心理念重构适合儿童的教学。适合儿童的教学本质上就是“因材施教”。虽然在班级授课制情况下,课堂按照每个人的个性施教难以实施,但并不是说个性化教学无法实现。无论从理论层面看,还是实践层面讲都应有其实施策略。2005年开始,我曾从儿童成长需要出发,针对当今教学现状探究儿童学习方式,建构适合儿童成长的教学。
首先,剖析当今教学现状。课程改革虽已很久,但我们的教学方式并未能在本质上得到改善,目前尚处于“三个中心”状态:一、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在很多教师心目中,只有教师自己走进课堂组织教学活动才是教学,把教学定义为课堂实施的相关活动;儿童课间活动、课外生活并未纳入教学范畴。二、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一切按照教师要求展开活动,目标由教师设计,内容由教师确定,方法由教师选择;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并未得到重视,主体地位并没有确立。三、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围绕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很多教师认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完成教材内容,即“教教材”;儿童学习和生活需要并未引起关注,自主学习能力并未得到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是没有儿童的教学,是不适合儿童的教学。
其次,探索儿童学习需要。儿童是教学对象,适合儿童的教学关键是认识儿童:儿童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生命需要成长;儿童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他们也需要学习。儿童学习需要包括:一、儿童有自主探究的欲望。儿童虽然年小,但是他们不希望被“别人管”,有自我独立的需求。就学习而言,他们不希望别人“越俎代庖”,期盼自己去尝试。二、儿童有自主学习的需要。儿童天生就有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他们具有自己学习的基本技能,有自我选择学习内容的需要,有自我定向学习目标的需要,也有自我选择学习方法的需要。三、儿童有自主展示的需要。儿童向往自己通过学习获得成功,也向往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对学习的展示既是交流的需要,也是学习的需要。可以这样说,从儿童需要出发的教学才可能是适合的教学。
最后,建构适合儿童教学。对于儿童学习来说,“自己的”和“自己需要的”便可能是适合的;对于教师教学而言,适合儿童教学便应满足儿童个体学习需要,让儿童自己学。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教师,他得学会让他们学。”这个“让”告诉我们:教学的真谛在于引导,在于激励学生,在于让学生热爱学习,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说,建构教学方式不在于关注教师怎么教,而在于怎么让学生学。据此,我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按照成长教育的理念,根据儿童的学习需要,以“让学”为核心价值取向建构适合儿童成长的教学方式:课前,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让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和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自己对教材理解和把握等设计“预习指导”。这个“预习指导”既体现教材知识点,也关注智慧生长点;既有阅读教材,也有动手操作,还有社会实践;既共性指导预习,也有个性自主预习。通过“预习指导”引导学生预习,学生能“学会的”和“会学的”都让他们自己学习,“学不会的”和“不会学的”带到课堂共同探究。课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了激发学生更好探究,在操作时让教师围绕学生“学不会的”和“不会学的”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践行“自问自探”,即:让学生根据“学不会的”和“不会学的”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探究“解决问题”。课后,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每节课后,让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链接生活,引发学生再生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近生活,走入书海,走向实践。据上可以看出:“自己学”是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让学”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让会学”或“会让学”是教育思想的成长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让学”这一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探究,实现了教学相长:儿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学习技能,学会自主学习,建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在引导学习过程中理解教育,认识教学规律,形成教学技能,建构适合儿童成长的教学方式。
回顾自己对教育的探究过程,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便是帮助儿童建构适合自己的教育。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本人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一言以蔽之,在建构适合儿童的教育中自主成长。
参考文献:
① 李建成:《成长,教育的一种定义》[J].人民教育,2010(15-16).
②李建成:《成绩·成功·成长》[J].人民教育,2006(9).
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R].2010(5)
此文刊发在2012.1《中小学教师培训》(走近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