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博士读《论语》(一):人生三乐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08-11
王亮,启东启迪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教导主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研究生、《醒狮国学》杂志专栏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2014年始专心研习国学经典,对许多典籍均有独到见解,至今已有百余篇典籍品读作品发表著有诗集《流世逢尘》《归安辞》,文学评论集《行藏集》。讲课风格轻松活泼、趣味性强,涉猎内容广泛,对一窥中华文化大有裨益。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后适时地去实践,不也是很愉悦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品读】
这一段话是一篇最精彩的开学典礼演讲稿。我们仿佛可以想象得到,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某一天,孔子面对着从四面八方、各行各业慕名而来的学生和颜悦色、语重心长地说出了这样一番话。他其实简明扼要地告诉了我们人生当中最快乐的三件事是什么。
第一乐,知行合一。
“学而时习之”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学习并时常复习。否则很多同学可能会说,学习已经很累了,经常复习不是更累吗?怎么会“不亦说乎”呢?因为孔夫子想说的是,“学”是理论的学习,“习”是指亲身实践。“时”则是指要在恰当的时机去用实践检验理论知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习理论知识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实践则可以检验理论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在实践中还可以诞生新的知识。这种知与行的互动就是知行合一。当我们在书本上所学的知识某一天突然帮助你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个难题,在那一刻你就会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愉悦,“不亦说乎”的“说”通“愉悦”的“悦”,这是一种生发在内心的,不足为外人道的快乐,是最真实,最恒久的。
第二乐,广交良朋。
“朋”是志同道合的人。为什么会从远方来呢?因为要在一起谈学论道、切磋琢磨,使学问精进。“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每个人的思维是有局限性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识。因此,当你交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好朋友,就仿佛多拥有了一座图书馆。孔子在谈到如何结交“益友”的时候就提出了三个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要正直,要守信,要博学多闻。益友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
第三乐,涵养襟度。
襟度就是胸襟和气度。人生在世,无非顺流和逆流。顺流时顺风顺水,无比畅快得意;逆流时则难免要灰心失望,饱受雨打风吹。“人不知而不愠”就是孔子在勉励我们:当位卑言轻,不被赏识和重用的时候也不要急躁,要懂得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当身处逆境,被他人误解甚至陷害的时候,也要能够耐得住打击,守得住寂寞,以一种可贵的悦乐精神走出人生的低谷。正如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才于风雨中悟出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境界,从而明白了当你的内心真正强大的时候,就可以以一种很淡然的心态去看待那些波折,不过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三种人生至乐也对应了人生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知行合一对应的是IQ(智商),广交良朋对应的是EQ(情商),涵养襟度对应的是AQ(逆商)。人从一出生就在不断地学习,学习生活本领,学习与他人相处、与自然相处,但到最终真正能使人生活得从容的还是取决于能否学会与自己的内心相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经典,在内心不断涵养那种君子的“悦乐精神”,指引我们走向更好的生活,迎接更好的自己。